《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遭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jīng)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jīng)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傳習錄》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該書一經(jīng)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其學說,不僅影響我國明清兩代以至近現(xiàn)代,而且遠播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
一、傳習錄
《傳習錄》是王守仁的弟子們記錄老師的學術講話及論學書信的集子。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所謂“傳”,是從老師傳授下來的!傲暋笔前殉惺艿摹皞鳌眮硎炝。《傳習錄》題名的取義,就是從這上頭來的。最先做這工作的是徐愛,他是守仁最得意的弟子,可惜早死。薛侃得他的遺稿,在虔刊行,是正德十三年(1518)事,守仁四十七歲。后南大吉續(xù)刻于越,增入他自己及同門收集的守仁的論學書信,時在嘉靖三年(1524),守仁五十三歲。今本《傳習錄》共三卷:上卷是徐愛、陸澄、薛侃所記。中卷是論學書信。下卷是好幾個門人所記,錢德洪所編定。據(jù)錢德洪跋文,末書嘉靖丙辰(1556),其時距守仁的死已二十多年了。中卷也經(jīng)德洪增損,又改為問答體,看他的題記可以知道。
二、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父名華,字德輝,成化辛丑進士,仕至南京吏部尚書。守仁幼年讀書,問塾師說:“何為第一等事?”塾師說:“睢讀書登第耳!笔厝视X得疑惑,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彼母赣H聽見了,笑說:“汝欲做圣賢耶?”年十五歲,瀏覽居庸三關。邊塞的風物,防御的設備,給予他深深的印象,因而引起經(jīng)略四方的志愿。十八歲,謁婁諒于廣信。婁諒是一位篤實的儒者,給他講宋儒“格物之學”,以為圣人可學而至。于是開始做格物的工夫,遍求朱熹的遺書來讀。一天,忽然想起儒者所說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對著庭中竹子去“格”,要沉思出它的理。結(jié)果是一點理也沒有悟得,反而患了病。便相信圣賢自有定分,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改做辭章之學。二十六歲,再到京師。其時邊報很急,他受著影響,博覽兵家的書籍。但是不多時就煩悶起來,以為辭章藝能都不足以通至道;要想訪求有益的師友,又很少碰到。心頭郁悒不得開展,舊病重又發(fā)作。偶然從道士談及養(yǎng)生,便想遺世人山。二十八歲舉進士,賜觀政工部。其時邊患很厲害,他上邊務八事,說得非常剴切。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奉命錄囚江北,多所平反。事罷復命,見京中一班舊友專治詩古文辭,互矜才名,因嘆說:“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就告病歸越,筑室于陽明洞中,行導引術。不多時悔悟說:“此簸弄精神,非道也。”重又屏去?墒菍W道的念頭并沒有拋卻,總想脫離世俗,飄然遠去,只因舍不得祖母同父親,因循不決。好久,忽又覺悟,以為“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庇谑菨u悟仙、釋二氏之非,回過來又想人世。青年期的王守仁,到這里差不多成一段落。在這個段落里,他努力地追求,總想得到個安身立命的所在,把全生命沉浸在里頭。這樣厭倦了換那樣,那樣不滿足又另換一樣,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氏,他樣樣都來。但是沒有一樣足以使他安身立命的,都只報答他一個煩悶。
三十三歲,主考山東鄉(xiāng)試,試錄都出他的手筆。從此,世人方才知道他的經(jīng)世之學。明年到京,對于時下沉溺于辭章記誦的一般人竭力提撕,教他們做修養(yǎng)身心的工夫,立下必為圣人的志向。這是他一生中眾徒講學的開場。但是與習俗不相合,便得了“立異好名”的譏謗。明年,宦官劉瑾專政,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進諫,即被矯旨逮捕下獄。守仁上疏援救,也就得罪下獄,廷杖四十,既絕復蘇,末了遷謫為貴州龍場驛驛丞。行至錢塘,覺察有劉瑾的人跟隨在后,意欲謀害,便假作投江自盡,乘著船想就此遠遁。后恐怕累及父親,仍舊登程,到了龍場。龍場在萬山之中,毒蟲瘴氣,到處都是,幾非生人所堪。其地又沒有居室。與土人相見,言語不通;可以共語的,只有些中原亡命之徒。像這等遭遇,戟刺是受足了,痛苦是嘗夠了,如是平常的人,免不了就此頹喪下去,自認命中注定是惡魔的俘虜;但在非常的人卻不然,甚深的戟刺和痛苦往往就是新生活開始的序幕。他,自然不是平常的人,處這境界,先自超脫一切得失榮辱的念慮,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后來覺得胸中灑然,連先前不能擺脫的生死一念也不復相牽累。因此覺悟所謂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從前求理于事物之間是不對的:這就立定了他對于“格物致知”的見解。又默記《五經(jīng)》里頭的話來印證,覺得都相吻合,乃作《五經(jīng)臆說》。三十八歲,始論“行知合一”。明年,劉瑾伏誅,升任廬陵縣知縣。從此門人漸多,時時有所講習,也時時有所闡發(fā)。從前的煩悶再不來擾他的心曲,多年的追求已經(jīng)得到了歸宿,他歸宿于儒家,歸宿于唯心的理想主義。此后的生命就準對著這方向走去,不復徘徊。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蘇蘇州,現(xiàn)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zhí)教,推出第yi個童話故事《稻草人》。 1918年,發(fā)表第yi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23年,發(fā)表長篇小說《倪煥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第yi、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主席。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是第yi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yi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緒言
一、傳習錄
二、王守仁
三、王學
四、王學大概
五、余語
上卷
傳習錄序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中卷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又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一)
答聶文蔚(二)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下卷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附記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附錄一:朱子晚年定論
附錄二:增補序跋
附錄三:王陽明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