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館叢稿二編》為史家陳寅恪生前手定的重要文集,收有論文、序跋六十余篇,包括《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辨證》《元白詩中俸料錢問題》《元代漢人譯名考》《武瞾與佛教》《李唐氏族之推測》等,對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學、佛教典籍的著述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另有多篇序、跋述及作者為人為文之旨。
陳寅恪先生生前手定的重要文集
字里行間折射大師為人為文之旨
國內(nèi)首部簡體橫排版陳寅恪著作
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是如何細密考證的?
《西游記》的故事原型有哪些來源于印度佛經(jīng)?
為什么要把對對子作為清華大學新生入學試題?
敦煌學成為世界學術(shù)新潮流,國人應當怎么做?
繼《金明館叢稿初編》之后收入60余篇論文、序跋、書信、短札
遍涉中外歷史、文學、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思想文化、大學教育等諸多領域
大跨度、高深度、新角度揭示學術(shù)問題,展現(xiàn)一代宗師風范
東漢以后學術(shù)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門乃為學術(shù)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經(jīng)五胡之亂,而學術(shù)文化尚能保持不墜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漢族學術(shù)文化變?yōu)榈胤交凹议T化矣。故論學術(shù),只有家學之可言,而學術(shù)文化與大族盛門常不可分離也!愐 洞藓婆c寇謙之》
陳寅。ㄒ话司农柲曛烈痪帕拍辏,出身世家,幼承家學。陳氏義寧之學肇始于祖父陳寶箴,形成于父親陳三立,興盛并終結(jié)于陳寅恪。
一九〇二年春,未滿十二周歲的陳寅恪遵父命走出陳氏家塾,隨長兄衡恪東渡日本,以聽講生身份就讀于東京弘文學院;一九〇四年,與其兄隆恪同時考取官費留日,仍留弘文學院讀高中;一九〇五年秋,插班考入上海復旦公學,一九〇九年暑期肄業(yè)。隨后,陳寅恪開始了在西方的游學生涯。他先后在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 (巴黎政治學院)、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求學研究,歷十五年,雖未獲取學位,但因博學盛名,于一九二五年受聘為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并稱 “清華四大導師”。在中國學術(shù)界,陳寅恪被譽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鄭天挺語),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 “史學四大家” (嚴耕望語)。經(jīng)歷之傳奇,影響之巨大,震動學界。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陸鍵東所著 《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由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后成為暢銷書。自此,學院派教授陳寅恪由學界推入民間,并成為話題。其中,陳寅恪撰 《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意義的抉發(fā)闡述引發(fā)了公眾的特別關(guān)注,陳著也風行一時。二〇〇一年,三聯(lián)書店出版《陳寅恪集》十三種十四冊,排版依陳寅恪一貫要求,繁體字豎排。
三聯(lián)版《陳寅恪集》,雖經(jīng)多次再版重印,刊行的數(shù)字始終與社會關(guān)注的熱度相去甚遠。耐人尋味的是,由陳寅恪弟子萬繩楠教授根據(jù)聽課筆記整理出版的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卻暢銷起來,至今不衰。究其原因,大概是繁體字豎排版式不合現(xiàn)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反倒是用簡體字橫排的由陳寅恪學生整理的聽課筆記更平易近人。繁體豎排顯然不利于陳著的傳播,更不利于讀者全面了解陳寅恪的學術(shù)成就。
二〇二〇年,陳寅恪著作權(quán)進入公有領域,我們精心選編了簡體字橫排版 《陳寅恪合集》,讓更多讀者接近陳寅恪,閱讀其著,體悟其思。
“綜觀陳寅恪的一生,有令人羨慕之才華與家學,亦有令人扼腕之失明與臏足!保ㄍ魳s祖語)因此,陳著前后階段表現(xiàn)出兩種氣象。我們遵其不同,分別以 “史集”和 “別集”呈現(xiàn),以“陳寅恪合集”統(tǒng)攝之。
《陳寅恪合集》的內(nèi)容,以陳寅恪生前審定的上海古籍版 《陳寅恪文集》八種九冊為基干,增補三聯(lián)版 《陳寅恪集》中含兩晉南北朝課的 《講義集》,形成 “史集”五冊,“別集”五冊,計九種十冊。書目如下:《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講義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元白詩箋證稿》《寒柳堂集》《柳如是別傳》《詩存》。
全書內(nèi)容調(diào)整和編輯體例如下:
一、全書內(nèi)容除 《講義集》以三聯(lián)版 《陳寅恪集》為底本外,其余均以上海古籍版 《陳寅恪文集》為底本。在編輯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地對底本文字做了勘對,徑改了其中存在的文字訛誤。
二、所收內(nèi)容略有調(diào)整。將三聯(lián)版 《講義與雜稿》中雜稿部分調(diào)整至《寒柳堂集》,書名改作 《講義集》。將上海古籍版 《寒柳堂記夢未定稿》與三聯(lián)版《寒柳堂記夢未定稿(補)》合并為《寒柳堂記夢未定稿 (增補)》,仍附 《寒柳堂集》。《詩存》增加若干詩篇。
三、全書采用簡體字橫排。對異體字,除陳氏征引文獻中的人名、地名、古籍名中的之外,均改用通行正字。
四、全書依據(jù)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發(fā)布的國家標準 《標點符號用法》,對底本的原標點做了必要的調(diào)整和補充,尤其是考籍核典,盡可能全面、正確地添加了書名號。括號的使用參照上海古籍版,()內(nèi)文字仍為陳寅恪注,〔〕內(nèi)文字仍為蔣天樞補。
值此陳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誕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際,我們選編出版 《陳寅恪合集》以表紀念。先生所撰 《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之結(jié)語,今實可為先生之銘詞:“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全書由徐海燕女士主持編輯校對,朱贏椿先生主持裝幀設計,王訓海先生力主促成之厚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二〇一九年十月江奇勇敬識
陳寅。1890.7.3—1969.10.7),著名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語言學家、詩人,為中國現(xiàn)代史學界集大成者,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曾于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大學高等政治學校就讀,回國后先后在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嶺南大學任教,精通梵文、波斯語、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國學功底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精華,在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等領域造詣卓著,其史學治學方法對后輩史學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史學界百年一見的人物,受歷代學人敬仰推崇。
論李棲筠自趙徙衛(wèi)事
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辨證
以杜詩證唐史所謂“雜種胡”之義
書杜少陵《哀王孫》詩后
元白詩中俸料錢問題
《順宗實錄》與《續(xù)玄怪錄》
《魏志·司馬芝傳》跋
《逍遙游》向、郭義及支遁義探源
元代漢人譯名考
《幾何原本》滿文譯本跋
吐蕃彝泰贊普名號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一)
靈州、寧夏、榆林三城譯名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
《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研究之三)
《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之四)
高鴻中明清和議條陳殘本跋
梁譯《大乘起信論》偽智愷序中之真史料
武曌與佛教
讀《洛陽伽藍記》書后
《大乘義章》書后
禪宗六祖?zhèn)鞣ㄙ手治觥?
《有相夫人生天因緣曲》跋
《須達起精舍因緣曲》跋
敦煌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跋
敦煌本《心王投陀經(jīng)》及《法句經(jīng)》跋尾
敦煌本《維摩詰經(jīng)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
斯坦因Khara-Khoto所獲西夏文《大般若經(jīng)》考
《西游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
西夏文《佛母大孔雀明王經(jīng)夏梵藏漢合璧校釋》序
《敦煌石室寫經(jīng)題記匯編》序
童受《喻鬘論》梵文殘本跋
《南岳大師立誓愿文》跋
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
劉叔雅《莊子補正》序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續(xù)稿》序
楊樹達《論語疏證》序
陳述《遼史補注》序
陳垣《敦煌劫余錄》序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序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序
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
《先君致鄧子竹丈手札二通》書后
《大乘稻芊經(jīng)隨聽疏》跋
《懺悔滅罪金光明經(jīng)冥報傳》跋
敦煌本《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跋
“薊丘之植,植於汶篁”之最簡易解釋
庾信《哀江南賦》與杜甫《詠懷古跡》詩
東晉南朝之吳語
李唐武周先世事跡雜考
論李懷光之叛
李唐氏族之推測
《李唐氏族之推測》后記
三論李唐氏族問題
敦煌本《維摩詰經(jīng)問疾品演義》書后
與妹書(節(jié)錄)
與董彥堂論《殷歷譜》書
讀《通志·柳元景沈攸之傳》書后
論許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學
吾國學術(shù)之現(xiàn)狀及清華之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