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石梵琦全集》為古籍文獻匯編,書中收錄了元末明初學(xué)者梵琦的全部作品,對原文采用現(xiàn)代標(biāo)點、分段,希望可以為愛好者提供一個了解梵琦思想的優(yōu)良讀本。
《楚石梵琦全集》是了解元末明初當(dāng)時社會思想、文化、習(xí)俗的重要文獻,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中國佛教自五代永明延壽大師以后,逐漸形成禪凈雙修之風(fēng)。其后如天衣義懷、死心悟新、長蘆宗賾、真歇清了、慈受懷深、中峰明本、天如惟則等諸大祖師,雖宏禪宗,而偏贊凈土。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楚石大師,便是這一宗風(fēng)的繼承者和積極倡導(dǎo)者。其后至明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力倡禪凈融合、會禪歸凈,促成了傳統(tǒng)的禪觀方法與凈土信仰有機結(jié)合,使之成為明朝以后中國佛教的主流。楚石大師在這一歷史演化進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梵琦(1296-1370),俗家姓朱,浙江象山人,字楚石,晚號西齋老人。四歲失怙,由祖母撫養(yǎng),口授以《論語》,輒能成誦。六歲善屬對,七歲能書大字,詩書過目不忘,一邑以奇童稱之。九歲舍俗,從海鹽天寧永祚禪寺訥翁老和尚受業(yè),又依族祖晉洵和尚于湖州崇恩寺。年十六于杭州昭慶寺受具足戒。
年二十,一日閱《首楞嚴(yán)經(jīng)》,至“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fā),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恍然有悟。由是歷覽群書,不假師授,文句自通。然于佛祖向上一著,終有滯礙。年二十七,時稱天下老和尚的元叟行端主持徑山,望重天下。楚石前往參叩,問云:“如何是言發(fā)非聲,色前不物?”元叟以原話反詰,楚石正想繼續(xù)問話,被元叟喝退,于是群疑塞胸,如填巨石。次年春,元英宗下詔,組織善書的僧人赴京繕寫泥金《大藏經(jīng)》,楚石因善于書法,在被選之列,遂至大都。一日拂曉,聽到崇天門樓上鼓鳴,楚石當(dāng)時汗下如雨,豁然開悟,因成一偈,中有“拾得紅爐一點雪,卻是黃河六月冰”之句。其時為元泰定元年(1324),楚石時年二十九歲。是年夏,書經(jīng)畢,北游至元上都。至秋天,楚石回大都,再坐船回江南。楚石把在元大都、上都和運河沿岸的所見所聞,撰寫成三百多首詩篇,集成《北游詩》一冊。楚石南歸后,重上徑山。元叟一見楚石氣象充盛,便笑道:“西來密意,喜子得之矣!”楚石受法于元叟端公,為大慧宗杲的五傳弟子,南岳懷讓下的第二十四世。
是年冬,楚石大師奉宣政院之命,出世傳法,住持海鹽福臻寺。此后,還先后住持過天寧永祚寺、杭州鳳山大報國寺,及嘉興本覺寺、光孝寺和報恩寺等。五十年間,六坐道場。至正七年(1347),朝廷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明洪武年間,兩次奉詔參加蔣山薦亡法會。所到之處,緇素歸仰,名播海內(nèi)外。明宋濂在《佛日普照慧辯禪師塔銘》中有云:“舉明正法,滂沛演迤,有不知其所窮。凡所蒞之處,黑白向慕,如水歸壑。……由是內(nèi)而燕、齊、秦、楚,外而日本、高麗,咸咨決心要,奔走座下。得師片言,裝潢襲藏,不翅拱璧!背瞄L詩偈,常以文字做佛事,偈語不僅流布各地從林,日本、高麗的學(xué)僧也都爭相前來,奔走于座下!冻U師語錄》中收錄有楚石贈予三十多位日本、高麗僧人的詩文偈語,F(xiàn)今日本寺廟和博物館里仍保存有數(shù)十幅楚石大師的墨跡,多為當(dāng)時到中國求學(xué)禪僧帶回。其中一些墨跡已經(jīng)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國寶或重要文化財,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據(jù)明姚廣孝所撰《西齋和尚傳》云,楚石自幼即知有西方彌陀教法,晨朝十念,求生凈土,未嘗一日少懈,終身不缺,至老行之愈力,復(fù)立言以轉(zhuǎn)化四眾。楚石《西齋凈土詩》中亦有“平生不結(jié)神仙愿,自小思歸極樂官”之句。幾十年的寺廟管理和弘法活動,使楚石大師清楚地認(rèn)識到佛教的窳敗和衰落,乃由宗門中人多逞空慧,事理分張,鄙視念佛,以為小道。到了晚年,楚石大師退隱于天寧永祚寺西齋,專志于凈業(yè),“并勸同袍之士,及同社之人,凡有心者,悉令念佛”。楚石大師所作《西齋凈土詩》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清成時法師稱之為“千古絕唱”,“奇才妙悟,字字與不思議之白毫赤珠相當(dāng),如蘭亭字、少陵詩,人不能學(xué)”。蕅益大師有贊云:“以茲微妙勝伽陀,令我讀誦當(dāng)參學(xué)。一讀二讀塵念消,三讀四讀染情薄。讀至十百千萬遍,此身已向蓮花托。”
關(guān)于參禪與念佛的關(guān)系,楚石在《西齋凈土詩序》中云:“吾宗念佛,唯我自心。心欲見佛,佛從心現(xiàn)!魞敉辆壣,穢土緣滅,則娑婆印壞,壞亦幻也。若穢土行絕,凈土行興,則極樂文成,成亦幻也。然此生滅、凈穢,不離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雖終日取舍,未嘗取舍;終日想念,未嘗想念。在彼不妨幻證,在此不妨幻修。一發(fā)心時已成正覺,何礙幻除結(jié)習(xí),幻坐道場,幻化有情,幻臻極果。豈不了世出世間之幻法,調(diào)御丈夫之事乎!”楚石認(rèn)為,既不可執(zhí)事廢理,執(zhí)著于西方極樂世界,否認(rèn)它是自心的顯現(xiàn);也不可執(zhí)理廢事,只承認(rèn)唯心凈土,而否認(rèn)西方凈土。唯心凈土與西方凈土,參禪與念佛,相輔相成,殊途同歸。
楚石繼承發(fā)展永明延壽以來的禪凈雙修傳統(tǒng),極大地影響了后世佛教尤其是晚明佛教。晚明四大師之一的蓮池大師云:“本朝第一流宗師,無尚于楚石矣”,楚石尚且念佛不輟,“彼自號禪人而淺視凈土者,可以深長思矣!”另一大師蒲益大師云“稽首楚石大導(dǎo)師,即是阿彌陀正覺”,并希望追隨楚石大師,“還攝無邊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張惡”。
楚石大師著述甚多,有《楚石梵琦禪師語錄》(亦稱《六會語錄》)二十卷、《西齋凈土詩》三卷、《北游集》一卷,及《鳳山集》、《西齋集》、《和天臺三圣詩》、《和永明山居詩》等,F(xiàn)存《楚石梵琦禪師語錄》、《西齋凈土詩》、《北游詩》和《和天臺三圣詩》等。他的著作涉及當(dāng)時佛教界各個方面,可視為了解元末明初禪宗、凈土宗及當(dāng)時思想文化習(xí)俗的重要文獻。
前言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
說明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六會語錄序/[明]宋濂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序/[元]錢惟善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一
住福臻禪寺語錄
山門
佛殿
祖堂
據(jù)室
行宣政院帖
除夜小參
元宵上堂
上堂
上堂
朝京回上堂
浴佛上堂
端午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經(jīng)會上堂
上堂
施主莊佛上堂
上堂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二
住海鹽州天寧永祚禪寺語錄上
山門
佛殿
據(jù)室
拈宣政院疏
法座
上堂
上堂
凈慈雪窗光書記至上堂
上堂
施主人山上堂
上堂
上堂
施主請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圣節(jié)上堂
上堂
佛涅槃上堂
進退兩序上堂
上堂
上堂
結(jié)夏小參
靈隱古鼎銘書記至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解夏小參
中秋上堂
靈隱竹泉和尚至上堂
建寶塔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冬夜小參
上堂
上堂
上堂
退兩序上堂
上堂
上堂
施主人山上堂
度僧上堂
結(jié)夏上堂
中夏上堂
教授俞觀光人山上堂
上堂
解夏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謝眾施主上堂
冬至小參
歲旦上堂
上堂
州中謝雨歸上堂
經(jīng)會上堂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三
住海鹽州天寧永祚禪寺語錄下
上堂
上堂
浴佛上堂
解夏小參
上堂
上堂
上堂
薦亡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除夜小參
鑄佛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結(jié)夏小參
上堂
端午上堂
上堂
解夏上堂
上堂
圣旨看藏經(jīng)上堂
上堂
初祖忌拈香
上堂
施主舍米入山上堂
佛涅槃日上堂
上堂
楊府安人真如、善住二居士人山齋僧上堂
上堂
結(jié)夏小參
上堂
上堂
施主設(shè)齋上堂
解夏小參
無夢噩書記至上堂
上堂
看《華嚴(yán)經(jīng)》上堂
慧鈍巖預(yù)修請升座
鑄大悲像上堂
上堂
上堂
冬至小參
上堂
覺首座請小參
上堂
元宵上堂
上堂
上堂
上堂
解夏上堂
道舊至上堂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四
住杭州路鳳山大報國禪寺語錄
……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五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六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七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八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九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一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二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三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四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五
佛日普照惹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六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七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八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十九
佛日普照慧辯楚石禪師語錄卷第二十
西齋凈土詩
和天臺三圣詩
楚石大師北游詩
逸文
附:楚石梵琦傳記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