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校説明
黃綰,字宗賢,號石龍,又自號久庵山人、久庵居士、石龍山人等,後世學者稱久庵先生、久翁先生。明浙江布政司臺州府黃巖縣(今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北城街道新宅村)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年二月十一日(公元一四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九月初四日(公元一五五四年九月三十日),享年七十五歲。作為明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與社會活動家的黃綰,一生經歷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二十餘載,先後四次出仕,又四次請歸,穿梭往來於北京、南京之間,歷任後軍都督府都事、南京都察院經歷司經歷、南京工部營繕司員外郎、南京刑部員外郎、《明倫大典》纂修官、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南京禮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等職。因任南京都察院經歷時,積極參與了嘉靖初的‘大禮議’活動,並與張璁、桂萼、席書、黃宗明、方獻夫、霍韜等極力主張‘繼統(tǒng)不繼嗣’;任禮部左侍郎時,作為欽差成功撫戡了‘大同兵變’,而受到嘉靖帝的賞識與信任,後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作為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的黃綰學富五車、‘志在天下’,畢生以學‘聖人之學’而‘明道’為己任,青年時期師從理學名家謝鐸而刻苦用功於程朱理學。中年時期,與王陽明、湛若水等心學大家結盟共學,曾一度服膺於陽明‘致良知’之學並創(chuàng)辦石龍書院而致力於在浙南一帶傳播弘揚陽明學;陽明歿後,多次上疏為陽明爭取‘名分’,撰有《陽明先生行狀》,輯刊過陽明存世文獻,還將王陽明哲嗣王正億撫養(yǎng)長大,並將女兒嫁給他。晚年因出使安南未成而‘落職閑住’於黃巖老家,隱居翠屏山,以讀書、著書、講學終老,開展對宋明諸儒學術思想的批判,提出具有復古傾向且‘成一家之言’的‘艮止執(zhí)中’之學,堪稱中晚明時期‘王門’內部自覺修正‘王學’之先驅者。
黃綰一生‘好古深思,閎覽博物’,著述宏富,經學著作有《易經原古》、《書經原古》、《詩經原古》、《禮經原古》、《春秋原古》、《四書原古》、《大學中庸古今注》、《廟制考議》等,政論著作有《思古堂筆記》、《知罪録》、《石龍奏議》、《雲中奏稿》、《邊事奏稿》、《邊事疏稿》等,哲學、文學著作有《困蒙稿》、《恐負卷》、《石龍集》、《久庵文選》、《明道編》(亦作《久庵日録》)等,家乘編纂有《洞黃黃氏世德録》、《家訓》等。此外,參修過《明倫大典》,編理了《陽明先生存稿》、《桃溪類稿》等。黃綰之著述,徐象梅撰《兩浙名賢録》、慶霖等修《(嘉慶)太平縣志》、黃虞稷著《千頃堂書目》、嵇曾筠等修《(雍正)浙江通志》、陳寶善等修《(光緒)黃巖縣志》、王棻著《臺學統(tǒng)》、項元勳編《臺州經籍志》、喻長霖等修《(民國)臺州府志》、楊晨編《臺州藝文略》等皆有載録。黃綰遺稿號數百卷,可惜大多‘以海寇殘毀散逸’而不存於世;今存者僅有《石龍集》、《久庵先生文選》、《知罪録》、《明道編》及散見於明清學者詩文集(諸如《王陽明全集》、《明儒學案》、《名臣經濟録》等)、家乘(《洞黃黃氏宗譜》)、地方志(如《光緒太平續(xù)志》、《(光緒)樂清縣志》、《(雍正)浙江通志》)等史料之中的佚詩文若干篇。茲就編校者目前所掌握的存世黃綰詩文集的版本情況、文獻價值略作說明:
一、 《石龍集》二十八卷今存明嘉靖年間刊刻本,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臺北‘國圖’藏,序文首葉鈐有‘劉承幹字貞一號翰怡’、‘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書印’印,可知此本原為清季浙江湖州南潯嘉業(yè)堂劉承幹所珍藏。此外,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藏有民國十年《石龍集》(六冊)鈔本一種,每卷首皆鈐有‘浙江省立圖書館藏書印’一枚。經勘對,可知此鈔本係據嘉靖明刻本謄録而來。
《石龍集》二十八卷,卷首有王廷相於‘嘉靖十二年春三月十九日’所作序文一篇。卷一:賦八首;卷二:四言詩一首、五言古詩三十題三十七首;卷三:七言古詩十四首、歌辭三題六章、樂府四題九首、五言律詩十一題十二首;卷四:五言律詩三十五題四十首、五言排律三首;卷五:七言律詩四十二題四十四首;卷六:七言律詩三十八題三十九首、七言排律一首、五言絶句十三題十八首;卷七:七言絶句八十六題一百三十二首、新詞二首;卷八:論八篇、雜文十二篇;卷九:雜文十三篇;卷十:雜文七篇;卷十一:序十七篇;卷十二:序十八篇;卷十三:序二十一篇;卷十四上:記二十三篇,卷十四下:記九篇;卷十五:書十四篇;卷十六:書兩篇;卷十七:書九題十七篇;卷十八:書十八題三十篇;卷十九:書十六題二十三篇(首);卷二十:書三十九題五十篇;卷二十一:題跋二十六篇;卷二十二:傳十二篇;卷二十三:行狀三篇、墓誌銘五篇;卷二十四:墓碣銘、墓表、碑銘十二篇;卷二十五:墓誌銘、墓表、墓碣銘七篇;卷二十六:墓誌銘、墓碣銘十四篇;卷二十七:祭文二十三篇;卷二十八:祭文三十五篇。
考察《石龍集》詩文內容,基本可以判定《石龍集》所收黃綰詩文的著作年代上起弘治九年(一四九六)左右、下訖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左右,從中可以解讀出黃綰青年、中年時代‘明道稽政’的志業(yè)追求與‘志在天下’的理想抱負。
二、 《久庵先生文選》十六卷今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有明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刊本,四冊。據編刻者稱擇選黃綰《石龍集》、《石龍奏議》詩文而成,凡十六卷,共收文一百二十八篇。卷首有‘萬曆乙酉夏日賜進士第知仙居縣事前戶科左給事中侍經筵官福建布政使司左參議姑蘇後學湯聘尹撰’序文,即‘黃久庵先生文選序’,序文首葉上下有‘松儔竹伴’、‘家在雲間’鈐印。北京大學嚴紹璗教授撰《日藏漢籍善本書目》録有《久庵先生文選》書目,以為該書係‘原江戶時代加賀藩主田綱紀舊藏’。此外,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藏美國國會圖書館攝製北平圖書館善本。
《久庵先生文選》十六卷,正文各卷頭題‘久庵先生文選卷第×’,卷末題‘久庵先生文選卷第×終’。卷一右下角還署有‘蔡於春刻’的字樣。卷一署‘明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黃巖黃綰著’,其餘十五卷署‘黃巖黃綰宗賢甫著’。上書口刻‘久庵先生文選’,中口刻‘卷之×’,下書葉次。全文共有賦詩二百六十二首、文一百二十八篇,其中卷一:賦五首、四言詩三首、五言古詩三十九首;卷二:七言古詩二十九首、五言律詩三十五首、五言排律二首;卷三:七言律詩七十二首;卷四:五言絶句一十二首、七言絶句六十五首;卷五:論八篇、雜文一十三篇;卷六:序二十二篇;卷七:序一十三篇;卷八:記二十篇;卷九:書兩篇;卷十:書一十一篇;卷十一:傳五篇;卷十二:行狀一篇、墓表一篇、志銘一篇、碣銘一篇、碑銘一篇、祭文一十二篇;卷十三:奏疏六篇;卷十四:奏疏四篇;卷十五:奏疏三篇;卷十六:奏疏四篇。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仔細勘校今存《久庵先生文選》萬曆年間刻本與今存《石龍集》嘉靖年間刻本,會發(fā)現有兩點明顯差別:一是兩書相同的題名詩文,異文頗多;二是《久庵先生文選》中有部分詩文《石龍集》未録,《石龍集》部分詩文不見於《久庵先生文選》。而《久庵先生文選》中有不少詩文(《石龍集》未録者)係黃綰晚年隱居翠屏山時所作,這對我們瞭解黃綰晚年的學術交遊、思想世界頗具參考價值!毒免窒壬倪x》中所收録的黃綰奏疏,即‘石龍奏議’對於瞭解黃綰的政治主張、嘉靖帝與黃綰之間的君臣關係提供了不少素材。所以《久庵先生文選》的文獻史料價值不容小覷。
三、《知罪録》三卷今上海圖書館古籍善本室藏有明嘉靖年間黃綰自序刻本《知罪録》一冊。正文首葉下方鈐有‘王培孫紀念物’六字篆文方印一枚。不分卷目,但是根據正文版心所標‘知罪録一’、‘知罪録二’、‘知罪録三’字樣可析分為三卷。
‘知罪録一’收《一上大禮疏》、《二上大禮疏》、《三上大禮疏》;‘知罪録二’收《大禮私議》;‘知罪録三’收《止遷獻帝山陵疏》、《諫止獻帝入太廟疏》、《論上下情隔之由及論私廟不可近大廟疏》、《論聖學求良輔疏》。此本最後一疏即《論聖學求良輔疏》有三分之二闕文。今存《久庵先生文選》卷十三所收六道奏疏即源自《知罪録》,但有異文。
上圖藏本《知罪録》卷首有黃綰撰《知罪録引》一篇:‘當今繼統(tǒng)之議不合於當路者,遂指目為邪說、為希寵。予故知而猶犯之,此予之罪也,豈予得已哉!故録之以著其罪,以竢天下後世之知予罪者。嘉靖三年仲秋四日石龍山人黃綰識!芍吨镥h》係時任南京都察院經歷司經歷的黃綰在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參與‘大禮議 ’之時所上奏疏之録編,於是年八月四日初編成書。又今存黃綰《石龍集》卷二十一亦録有同題為《知罪録引》一篇,云:‘予疏草私録,名之曰“知罪”。蓋予食君祿,見有不可,於理與分當言者,憂之不食,或繼以不寐,輒疏而上,皆不自知其為罪也。既而人有以罪予者,予亦不得以無罪辭。雖然,又豈予之得已哉!故録之,以著其罪,以俟天下後世之知予罪者。而并以有關素履之言附焉,其心一也。 ’藉此又可得知,直到嘉靖四年秋《知罪録》方最終定稿而刊刻!吨镥h》成,黃綰即寄贈時任禮部尚書席書,供其於是年奉敕輯編《大禮集議》之用。
四、 《明道編》十二卷 《明道編》十二卷足本今已不存,僅存黃綰所著《久庵日録》六卷。容肇祖先生生前收藏有《久庵日録》六卷,並在其《王守仁的門人黃綰》(載《燕京學報》第二十七期,一九四○年)一文中多有引用,且稱係‘嘉靖原刻本’,今藏臺灣‘故宮博物院’。侯外廬先生在《明道編·序》中提到北京圖書館藏有明刻本《明道編》(六卷)膠片;一九五九年,劉厚祜、張豈之二位先生據該本標點並由中華書局出版。
於黃綰‘及門最久’的林文相在《明道編·序》中記到《明道編》有十卷,其中《久庵日録》六卷、門人所記(《習業(yè)録》)凡四卷。黃綰哲嗣黃承德在《明道編·跋》中記《久庵日録》凡八卷,‘以晚年所記六卷置諸卷首’,‘以舊日所記二卷置諸卷末’,‘乃並諸門人原所記《習業(yè)録》四卷,共為十二卷,總名為《明道編》’。據黃綰《家訓》殘文稱自己晚年於‘聖人“艮止執(zhí)中”之旨’,除筆之於《四書五經原古》外,‘又嘗筆之於《日録》及諸門人所記,人謂之《明道編》’。
二○○八年夏,後學遵業(yè)師吳光先生之命,始搜集黃綰存世文獻著作,並小有收穫。二○一一年春,承王宇研究員之讓,應《陽明後學文獻叢書》主編錢明研究員之約,由後學負責裒輯黃綰存世文獻以成《黃綰集》新編本!饵S綰集》的重新編校整理主要以《石龍集》為藍本,以《久庵先生文選》、《知罪録》、《明道編》等為主要補充文本,並收録散見於明人文集諸如《王陽明全集》、《明儒學案》,各地方志諸如《臺州府志》、《黃巖縣志》、《太平縣志》,家乘史料如《洞山黃氏宗譜》、《桃溪謝氏宗譜》等之中的黃綰佚文,釐定為四十卷。新編《黃綰集》四十卷在編目上基於《石龍集》二十八卷而成,其中《石龍集》卷十四分上、下,新編《黃綰集》析為兩卷,即卷十四、十五;《黃綰集》卷三十至卷三十三所收録‘奏疏’文,移録自《久庵先生文選》卷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其中《黃綰集》卷三十《大禮私議》、《止遷獻帝山陵疏》自《知罪録》補入、《黃綰集》卷三十《論刑獄疏》自《名臣經濟録》轉録!饵S綰集》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九收録《久庵日録》六卷,自劉厚祜、張豈之先生標點的《明道編》(中華書局本)移録,同時參校了容肇祖先生《王守仁的門人黃綰》一文中的部分引文!饵S綰集》卷四十收附録兩種,一是黃綰詩文集的序跋,二是關於黃綰的行狀、傳記資料。
在《黃綰集》編校過程中,後學自始至終得到了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吳光研究員(後學碩士生導師)、錢明研究員、王宇研究員及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陳衛(wèi)平教授(後學博士生導師)的大力指導;在獲得《久庵先生文選》過程中,得到了臺灣師範大學朱湘鈺博士、臺灣大學吳孟謙博士的熱情襄助;在裒輯黃綰佚文、尋訪黃綰墓地、石龍書院、洞黃古村落及存世的黃綰摩崖石刻過程中,得到了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玉環(huán)縣、溫嶺市等地的黃綰後裔及浙江省江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黃洪興、黃福登先生的鼎力支持;臺州市路橋黃綰紀念館館長林筠珍女士在後學搜集《洞山黃氏宗譜》、尋訪東盤山黃綰生壙自銘之時,多有幫助;上海古籍出版社五編室童力軍主任、劉海濱博士及該社校對科工作人員為《黃綰集》的排版、校對、勘誤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裒輯久庵先生黃綰的存世文獻,編校整理《黃綰集》,這對系統(tǒng)整理陽明後學文獻與深入開展陽明後學研究,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然而個人學識、學力實在單薄,再加上裒輯文獻困難、教學任務繁重、出版時間緊迫,錯誤疏漏,實所難免,敬祈讀者不吝賜教。
歲次癸巳年仲夏冀南後學張宏敏謹識於浙南甌江之畔編校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