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子民國政壇,卻最終攜民國政府退守臺灣。
他曾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同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統(tǒng)帥,他是中華民國的特級上將。他和他的家族,影響著中國近百年的政治格局。
在歷史的煙云中,權勢與煊赫已慢慢歸于平淡。斯人已逝,歷史的真相,后人或許難以感知,唯有從泛黃的紙頁與陳年的照片中去揣測曾經的輝煌、榮辱、凄涼。
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總會浮現出一批為民請愿,左右政局,或革命,或;剩蚓S新等的仁人志士或賊臣逆子。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洪流中,蔣介石逐漸浮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也正是因為有了蔣介石,才有了曾經煊赫一時的“四大家族”——蔣宋孔陳。蔣宋孔陳的興衰透視了一段歷史的榮辱興衰,一個民族的悲歡離合。作為四大家族的領軍人物,蔣介石不僅成就了自己的夢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四大家族的崛起與興蠱。
蔣介石出生和成長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急劇變化時期,千百年來的封建制度正在沒落和瓦解,但是它的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出生在浙東一個山村小鎮(zhèn)鹽商之家的蔣介石,深受小生產者思想觀念和文化習俗的熏陶。他早期所受的教育,是傳統(tǒng)的綱常倫理。忠孝仁義等道德規(guī)范和儒家經典,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思想上。
近代著名政治家曾國藩說“結網天下,雀無所逃!彼呀Y交關系,紡織從政網絡,培植勢力,視為“一生成敗之所系”。視曾國藩為“祖師爺”的蔣介石,對此道備加欣賞,并運用自如。建立關系網絡,不分黑道白道;網羅人才,不計歷史恩怨;攀附權貴,不擇手段;培植勢力,不計成本。在他的精心組織下,形成了一支“堅船利炮”的蔣記“聯(lián)合艦隊”。他依靠這個網絡,奪“天下”,坐“天下”。
在國民黨內,蔣介石起初僅是一個無名小輩,論資歷,在國民黨內雖屬“首義黨員”,只是小字輩,充其量不過是二等“公民”而已,根本不能與“元勛公民”中的汪精衛(wèi)、胡漢民等元老派這些重量級的人物相提并論;論實力,他在一段時間里,無權、無兵、無錢,遠不及擁兵自重的大小軍閥。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后來者,卻花了不到十年的功夫,在權力的博弈中獨占鰲頭。
蔣介石自稱是“革命家”,以承繼孫中山的革命法統(tǒng)自任,視政敵為反動或反革命。但是“革命”兩字自有其客觀的含義,最簡單地說,就是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和舊的上層建筑,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fā)展。當年國民革命軍北伐,要推翻的是代表舊社會的軍閥與地主勢力,以及代表外國利益的帝國主義勢力,要建立的則是三民主義的新中國。然而蔣介石卻一一與軍閥、地主、帝國主義勢力妥協(xié),這與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相差何其遠矣!
作為一個在亂世中崛起的梟雄,蔣介石憑借的是他的膽識與權術。在一個封建制度被打破、民主制度逐漸萌發(fā)的年代里,蔣介石缺乏相應的現代知識和外交能力,雖然他的弱點和短處可由宋美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然而“從此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的凄涼依然伴隨他終老臺灣。
蔣介石是從專制走向民主政治的過渡性人物,他本應義無反顧地推進這一歷史過程,不幸的是,他人為地中斷了這一歷史過程。他自詡為孫中山事業(yè)的繼承人,卻背叛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逆潮流而行,堅持獨裁統(tǒng)治,在中國現代政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頁。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蔣介石,從秦始皇的“天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到董仲舒“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的政治理論,在蔣介石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有了他以后政治生涯中的獨裁統(tǒng)治,即“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而且“家天下”的思想統(tǒng)治了他的大腦,所以在選擇后繼者時,他不是采用西方民主的選舉制,而是延用實具中國封建傳統(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這樣蔣氏家族才有了綿延悠長的權力脈絡。
蔣介石曾有“一經一緯治天下”的美好期望,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蔣緯國早已成了蔣家背后的一個影子,他承載著“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涼,而蔣介石的美好愿望便這般付諸東流了。而蔣經國所希望的“梅蘭竹菊…‘松柏常青”也沒有如其想象的那樣延續(xù)蔣家的政治生命。正如蔣孝勇所言:“蔣家過去和中國現代史聯(lián)系在一起的,總要有個結束!
時代變遷,歲月浮塵都隨雨打風吹去,梟雄也好,奸雄也罷,歲月榮辱自有人評說。
第一章 頑劣少年,忍辱含恨
第二章 野心難展,年華蹉跎
第三章 在廣東為軍事統(tǒng)帥
第四章 奪得最高權力
第五章 北伐軍的最高統(tǒng)帥
第六章 鮮血染紅的南京政府
第七章 三妻一妾,迎新棄舊
第八章 對新軍閥的武力解決
第九章 不抵抗主義的惡果
第十章 西安,正義的力量已經忍無可忍
第十一章 在抗戰(zhàn)中崛起
第十二章 在金陵的最后幾年
第十三章 退守孤島的鐵血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