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十個部分:胡同知識、胡同味道、凄涼拆遷、人文視角、胡同別韻、“文革”遺跡、老外進駐、胡同風(fēng)情、首都威嚴、胡同余音。圖文并茂,用有溫度的鏡頭和簡練的文字,忠實記錄了胡同獨特的歷史文化風(fēng)貌和生活韻味,十分難得而且珍貴。
《北京胡同》首次出版于2011年3月。曾多次榮登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北京王府井書店暢銷書排行榜,并于2013年入選第三屆北京閱讀季最受大眾喜愛的“十大影響力圖書”。
此次出版,為忠實記錄老胡同的歷史變遷和原始風(fēng)貌,仍以首版拍攝于2004-2009年間的照片和一些資料圖片為主體。為便于讀者今昔對照,又增補了拍攝于2015-2019年的部分照片。
北京胡同從遼金元明清走來,不僅僅是城市的脈絡(luò),交通的衛(wèi)道,更是體現(xiàn)百姓生活起居的地方,記載著人們習(xí)以為常、窸窸窣窣的生活,反映了歷史文化的變遷。
京韻大鼓《北京胡同》,一開口便是經(jīng)典。本書統(tǒng)合老北京的歷史、人文、風(fēng)情、掌故、流傳等元素,展示了胡同人“忍著、煩著、罵著卻又快樂著”的生活畫卷,讀起來有滋有味。只要胡同還在,老北京的魂兒就在這兒聚著。
作者馬玲,一個并非出生于胡同的“胡同串子”,帶你去看斑駁而又斑斕的胡同色彩,看陋巷,看破院,看名人故居,看深宅大院,鏡頭將街頭小景、人物百態(tài)定格,有獨特的貴族氣派,也有普通的平民趣味,內(nèi)容平實,雅俗共賞。京味兒十足,歷史味兒和文化味兒也頗濃。
本書注重細微之處,比如第一章,介紹了你一定感興趣的胡同知識,如四合院門的等級、門當戶對的由來、影壁設(shè)置的講究、門墩建造的要求、門環(huán)裝飾的安排、磚雕設(shè)計的寓意、內(nèi)城九門的功效等,生動全面,輕輕松松讓你成為胡同通。
也有宏大的視野,比如第十章,通過描寫一個胡同老太的命運,讓我們看到中國百年的個人史、胡同史和家國史。
本書帶我們?nèi)チ耸煜さ暮蔡剿髁嗽S多未知之境。比如最浪漫的胡同,外文譯為100 Flowers Hidden Deep,老外光聽這個名字大概就能發(fā)癡:擁有上百種花,而且在幽深處。另有一條胡同開了家俱樂部,門口停著的紅旗,曾是江青和陳毅的專用車。既有清朝的大龍袍,又有毛澤東時代的中南海舊家具。不過網(wǎng)上有人說:俱樂部有一道《紅樓夢》里的燒茄子,味道巨難吃,誰吃誰是劉姥姥!
關(guān)于封面,初版選用的照片突出的是胡同的舊貌,墻面斑駁,紅漆脫落,顏色晦暗,蕭索破敗。此次出版,編者從上千張照片中選定了兩張。一張是靜謐的小巷子,撐著一架葫蘆瓜,兩個大葫蘆擠在一起,喜氣洋洋。葫蘆,寓意福祿,寄托了胡同人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氣息撲面而來。這是封一。一張是普通人家的大門,紅色的門上寫著黑色的大字:“禮樂家聲遠,詩書世澤長!被蛟S這才是胡同人代代綿延下來的全部秘密。這是封底。
自序
我沒住過胡同,從小生活在部隊大院。
但胡同里那斑駁而又斑斕的色彩,令我著迷。
我沒事愛往胡同里鉆,看陋巷,看破院,看老北京的點點滴滴。
結(jié)果,我成了胡同串子。
我父親住過胡同和大雜院。1942年日本侵略軍在華北地區(qū)大掃蕩之后,十歲的父親和家人從河北深州來北京賣香煙,住北京南城磁器口一帶的大雜院。上世紀90年代,已是中將司令員的父親突然心血來潮,帶著我們母女去尋那個大雜院。那院變化不大,還是大雜院,院中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竟然認出了父親,親切地叫出“馬老四”,并暢敘當年的圍爐之樂。
那是我對胡同印象最深的一次探訪。
20多歲時,我寫過一篇名為《鑲金的白發(fā)》的短篇小說,載于《解放軍文藝》。小說描述生活在胡同里的一個老太太和一個小女孩因孤獨相遇,彼此成了忘年交。老太太不幸去世后,小女孩滿懷感傷地撿起一根老太太的白發(fā)珍藏留念。
30多歲時,宣武區(qū)政府的一位“老北京通”,領(lǐng)著我騎自行車遍尋南城老北京的殘跡。我曾寫一整版文章刊登于香港《大公報》和《北京青年報》。
40多歲的時候,在北京保護胡同的一片熱潮中,我發(fā)現(xiàn)奧運會之后,菜市口附近又有大片胡同在拆,于是拍了一些圖片在香港《廣角鏡》雜志圖文并茂地刊登。
可惜呀,我鏡頭里的一些胡同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現(xiàn)在,我把這些年拍攝的圖片成冊推出,也算了卻一樁心愿:為胡同穿起一串綴著歷史與文化標識的珍珠,供胡同愛好者憑吊與欣賞。
……
《北京胡同》首次出版于2011年3月。曾多次榮登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北京王府井書店暢銷書排行榜,并于2013年入選第三屆北京閱讀季最受大眾喜愛的“十大影響力圖書”。
轉(zhuǎn)眼已是2020年,北京的胡同以及胡同居住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首版提到“住胡同的弊端”:沒有統(tǒng)一供暖,需要燒爐子;用水困難,怕冬天上凍;四合院保暖性差,怕刮風(fēng)下雨過冬天;胡同的生活垃圾處理困難,等等,經(jīng)過近幾年的努力,均已不同往昔,F(xiàn)在的胡同,整潔干凈,用水方便,家家戶戶都是市政供暖,冬天不用燒爐子,即使公共廁所,也改進了很多。但是胡同獨特的歷史文化風(fēng)貌和生活韻味,還是一脈相傳。
此次重版,為忠實記錄老胡同的歷史變遷和原始風(fēng)貌,故仍以首版拍攝于2004-2009年的照片和一些資料圖片為主體。為便于讀者今昔對照,本版又增補了拍攝于2015-2019年的部分照片。值此重版之際,特此說明。
馬玲,北京人,資深新聞人,時事評論員。曾在香港大公報任高級記者、時事評論員和專欄作家十年,現(xiàn)為香港《明報月刊》主筆。
出版的著作有:《胡錦濤傳》《溫家寶傳》《亮點》《馬玲專欄》《新聞第三只眼》《北京胡同》《辣筆評論》等。
目錄
第一部分 胡同知識
胡同曾經(jīng)多如牛毛
東四當年是富人區(qū)
內(nèi)城九門之功用
胡同之最
四合院門的等級
磚雕寓意豐富
門當戶對由來
門環(huán)設(shè)置嚴格
門墩建造講究
影壁保護私隱
胡同里的叫賣
老屋頂一歲一枯榮
老北京兒謠
老北京圖片
四合院別有洞天
舊京殷實人家
中華門
北京北平變來變?nèi)?/p>
殘存的王府
僧王府
慈禧弟弟的府宅
第二部分 胡同味道
凄涼的屋頂,陳列著胡同的世態(tài)炎涼
凸凹的臺階,展示著胡同的起伏跌宕
大雜院特色
老胡同孩子回憶如廁往事
“煤改電”之前住胡同的弊端
胡同垃圾處理
電線桿成胡同記憶
胡同里自成一派的混搭
論“光膀子”
胡同偵緝隊
北京“爺文化”
胡同人休閑: 下棋、打牌、玩麻將
陽光下扎堆:玩耍、圍觀、各得樂
胡同串子
自行車王國殘影
胡同里八旗養(yǎng)鳥遺風(fēng)仍盛
胡同貓狗十分忠誠
愜意地享受季節(jié)變化
胡同里的“京城四老”
第三部分 凄涼拆遷
2009:二環(huán)內(nèi)的胡同還在大片拆
老會館消失在拆遷中
大雜院人的無奈
廢墟邊頑強地生活
老建筑遺像
高樓大廈為四合院吟唱最后的挽歌
第四部分 人文視角
抱殘守缺的辜鴻銘
梅蘭芳住過的胡同
魯迅故居的風(fēng)雨歷程
邵飄萍與《京報》
北京會館與京劇
段祺瑞執(zhí)政府
國民黨三位抗日將領(lǐng)路名
二十九軍小史
大刀進行曲
尋訪北京名人故居
中華民國的新市區(qū)
東交民巷簡史
老北京金融街
民國時期的教育
“梁陳方案”
白塔寺傳奇
兔兒爺傳說
第五部分 胡同別韻
八大胡同
名妓賽金花的傳奇人生
蔡鍔與小鳳仙
形似“妓院”的老西單飯店
三寸金蓮
北京當鋪小史
北京的穆斯林
前門今昔
古色古香大柵欄
舊京大款穿戴的名牌
大柵欄老字號
前門煤市街改造
修繕胡同全靠民工
宛平城回首
第六部分 “文革”遺痕
胡同里的“文革”殘跡
“文革”期間家庭裝飾
“滅資興無”
被征用的四合院
第七部分 老外進駐
胡同對老外的誘惑
老外對四合院情有獨鐘
“祥子”們拉著老外逛胡同
南鑼鼓巷群落
龍?zhí)逗膱@林
明代皇家糧倉
蕭瑟的明城墻
紫禁城輝映滄桑
第八部分 胡同風(fēng)情
胡同里的浪漫
胡同里的餐館
胡同里的旅店
胡同里的雅集
胡同里的田園生活
胡同里的生動景象
胡同里的晾曬
窮出富進
新式大宅院
胡同四季
帝王廟下馬石
花窗花夢
胡同里的喜事
蒼勁冷峭的樹木
第九部分 首都威嚴
北京的中軸線
天安門
警察與警犬
第十部分 胡同余音
北京土著(小說)
懷舊——老北京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