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敬民為政: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003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003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004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005 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
006 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007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007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008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009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010 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011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012 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
013 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nèi)外而施之
014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014 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015 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
016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
017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
018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018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019 有理而無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無益于事者,君子弗為
020 氣亂則智昏,智昏不可以為政
021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022 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023 不能治其民,而能強其兵者,未之有也
024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025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第二章 立德修身:
寧靜可以致遠,淡泊可以明志
029 當(dāng)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029 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030 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
031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032 慧者心辨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
032 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033 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034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035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035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036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037 吾日三省吾身
037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038 觀于明鏡,則疵瑕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
039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039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04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041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04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042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04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044 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
045 反聽之謂聰,內(nèi)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046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047 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
048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048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
049 言忠信,行篤敬
049 失信不立
050 巧詐不如拙誠
051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052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052 以約失之者,鮮矣
053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054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054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055 但攻吾過,毋議人非
056 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
056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057 將相頂頭堪走馬,公侯肚里好撐船
058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059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059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060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061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062 江海不與坎井爭其清,雷霆不與蛙蚓斗其聲
第三章 力學(xué)篤行: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065 一勤天下無難事
06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066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
必作于細
067 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
067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068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shù),不采華名,不興偽事
069 善學(xué)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070 行百里者半九十
071 單則易折,眾則難摧
072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072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073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
074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07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075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07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07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078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079 獨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080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081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082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083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
084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084 為學(xué)之道,必本于思
085 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086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
087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088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089 疾風(fēng)知勁草
090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091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092 天生我材必有用
093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
093 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
094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095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095 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096 少成若天性,習(xí)慣如自然
097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098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098 無以待之,則十百而亂;有以待之,則千萬若一
099 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第四章 選賢任能:
人才不振,無以成天下之務(wù)
103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
104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105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106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
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107 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107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108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10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0 智者求同,愚者求異
111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112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113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13 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
114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115 千里同好,固于膠漆,堅于金石
116 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
116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
117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118 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119 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120 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121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
121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122 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
123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
124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25 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
126 黃金累千,不如一賢
126 與其用之之疑,曷若取之之慎
127 圣人先忤而后合,眾人先合而后忤
128 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
129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第五章 革故鼎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第六章 經(jīng)濟民生:
萬言經(jīng)濟略,策太平基
……
第七章 教育哲學(xué):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
第八章 軍事謀略:
胸中藏戰(zhàn)將,腹內(nèi)隱雄兵
……
第九章 歷史文學(xué):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
第一章
敬民為政
但愿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
【經(jīng)典】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jì)第三》
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看到水中的倒影,可以知道自己的樣子;聆聽民眾的意見,可以知道施政的得失。
【解讀】
這個典故出自司馬遷《史記·殷本紀(jì)》!耙蟆敝傅氖菤v史上的商朝,其開國君主叫“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商湯”。
“不”在這里音fǒu,是“否”的通假字。
簡單來說,這個典故講的就是“以民情為鏡子”,是有據(jù)可查的最早的“鏡子論”。這也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jīng)認識到了民情的重要性,知道了民情才是衡量施政措施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
到了后世,開明的統(tǒng)治者也都非常認同這個觀念。例如《詩經(jīng)·大雅·蕩》中有“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韓非子》中有“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唐太宗有“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等。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經(jīng)典】
出自《管子·牧民·四順》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政權(quán)之所以能夠興盛,是因為順應(yīng)了人民的需求;政權(quán)之所以廢弛,是因為違背了人民的愿望。
【解讀】
管子(約前723—前645年),名夷吾,“仲”是他的字,春秋時代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經(jīng)濟學(xué)家、哲學(xué)家和軍事家。他在擔(dān)任齊國相國的時候,內(nèi)部施行富國強兵政策,對外采取尊王攘夷,曾九合諸侯,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管子》現(xiàn)存76篇,內(nèi)容極豐,包含儒、道、法、兵、名、陰陽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囊括了天文、地理、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從后世的考證來看,這部書是后人假托管仲的名義創(chuàng)作的,而且也不是一人一時的創(chuàng)作,但是這并不妨礙這部作品的偉大性。
在古代的中國,人們的思想比較自由,也不認同一家一姓的統(tǒng)治。例如上古神話中精衛(wèi)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話,都代表著對專制統(tǒng)治的反抗;而三代時期的“伊尹放太甲”“國人暴動”都說明,臣民可以驅(qū)趕無道的君王;到了秦朝,陳勝吳廣更是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這些都充分說明,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那么什么樣的統(tǒng)治者才是“有德者”呢?其實判斷的標(biāo)準(zhǔn)很簡單,只要看看他的子民能不能安居樂業(yè)就知道了。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如果老百姓饑寒交迫賣兒賣女,那么很快就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反抗,朝代也可能會更替;如果老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yè),那么統(tǒng)治者會受到人民的愛戴,國力會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