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經樓紬書錄》三卷,葉啓勳撰。啓勳譜名永勳,字定侯,號玉磵後人、更生居士。湖南長沙人。葉德輝胞弟德炯次子。據明影宋抄本《建康集》書錄云“惟先世父得此書於庚子冬至後一日,是年五月爲余生辰”,又大興翁氏傳抄宋本《寶刻叢編》書錄云“己巳夏五望後二日,余從道州何氏得之。是日爲余生辰,友人聚集同觀”,稿本《說文釋例》書錄亦云“辛未五月十七日……是日爲余生辰”,由此可知,葉氏生於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五月十七日。其父德炯事跡未詳,似不以藏書名世。按明成化本《李文公集》書錄云“唯余今春先君棄養(yǎng),先世父被難,夏初避亂滬瀆,秋初亂定回湘”,時在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八月,則葉德炯、葉德輝於同年去世。
葉啓勳生平,據明崇禎六年寒山趙氏《玉臺新詠》書錄自云“年才志學,即從厰肆游。識秦曼青,其人蓋與余有同癖者,自後頻相過從有年。丙辰春間,永明周季譻舍人鑾詒藏書散出,余與曼青分得之”,可見其十五歲左右,即入市蒐書,並與揚州藏書家秦更年定交。民國五年(一九一六)丙辰,與秦氏分得周鑾詒藏書時,年僅十七歲。又書錄前有一九三七年自序云“幼承家學,性喜蓄書,十數(shù)年間,聚書十萬卷有奇”,殆渾言收書之年,但可見其年方而立,藏書已富。民國十年(一九二一),葉啓勳因事赴蘇,曾到上海謁見張元濟,獲觀涵芬樓所藏善本。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四月,葉德輝被戕身故,葉啓勳舉家避難至滬,與張元濟、秦更年等均有過從。三年之後,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長沙又有戰(zhàn)事,同年冬葉啓勳再次避往上海!都棔洝分魇加诖藭r,即自序所謂“滬濱米貴,居大不易,不得不以質之!弥嗅,既發(fā)笥就所存者撮其大要而記之”,所記之書,積至百餘種,勒成三卷,求序於傅增湘,於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行世。葉氏自序又云“其有續(xù)得,列爲《後編》”,然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十月,長沙大火,葉氏昆季藏書未擕出者,與藏書樓併付一炬。葉啓發(fā)《華鄂堂讀書小識序》云“己卯春月,定兄取劫餘未盡之書編成書錄,更取所作各書之題跋訂爲《拾經樓紬書後錄》”,但未見刊本行世,恐已散佚。至一九五一年,拾經樓藏書由葉啓勳之子捐贈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今大多收藏於湖南省圖書館。除《紬書錄》外,葉啓勳尚撰有《論上海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圖書館學季刊》第一卷第四期)、《四庫全書目錄版本考》(曾連載于《金陵學報》,未完)、《釋家字義》、《說文重文小篆考》(均載《金陵學報》)等文,並參與《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撰寫。
《華鄂堂讀書小識》四卷,葉啓發(fā)撰。啓發(fā)譜名永發(fā),字東明。葉德炯幼子,葉啓勳胞弟。據《小識》後附一九四八年所填《專門著作申請獎勵説明》記年齡四十七歲,則其生於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啓發(fā)早年畢業(yè)于湖南私立修業(yè)舊制中學,雅禮大學肄業(yè)後,在長沙任教中小學二十餘年。據秦氏雁里草堂抄本《廣川書跋》書錄自記云“髫齡得先世父文選君訓示,觕識目錄板本之學。日游坊肆,搜訪舊籍,因識江都秦曼青更年”云云,按《小識》所述,啓發(fā)與其兄啓勳既有同好,自幼同入書肆訪書。兩家書錄所記之書,相同者十之六七,殆拾經樓、華鄂堂收藏,初未分彼此也。《小識》中各篇,最早者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壬戌,時葉啓發(fā)年方弱冠,最晚者遲至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同年勒定成編,分卷撰序以待梓。在此二十三年間,葉啓發(fā)曾四次擕書避難,除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十九年(一九三〇)兩次外,又有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兩次,均避居鄉(xiāng)間。長沙大火之後,葉啓發(fā)曾重建華鄂堂,但次年即再次遇火被燬。避亂期間,葉氏閑居無事,乃考訂所擕各書,故《小識》中收錄者,以此數(shù)年所作為夥。
二葉藏書,凡數(shù)萬卷,歷經劫難,燬失者居其大半,如元刻《纂圖互註荀子》二十卷,即因長沙大火而“僅存其半”。兩家書錄,《拾經樓紬書錄》斷於一九三七年,收書一百又九種,其中宋刻十種、元刻五種、稿本五種;《華鄂堂讀書小識》斷於一九四五年,收書一百零六種,其中宋刻七種、元刻六種、稿本六種,其餘多為名家抄校本及明清精刻本。兩書均係陸續(xù)撰成,隨得隨寫,雖非藏書之全部,卻可窺見其菁華之一斑。其藏書得自湘中故家為主,如道州何氏、湘潭袁氏、巴陵方氏、永明周氏等各家舊藏,皆有歸之二葉者,其中尤以道州何氏東洲草堂之物最爲可觀。葉氏於舊抄本《玄牘紀》書錄中稱,得書於何紹基後人何詒愷,並云“太史之書,得之順天者爲多,大氐朱文正家物也。余先後得其所藏宋元精鈔本甚夥,其藏書目錄亦在余家,故知之頗詳”,蓋考訂版本之餘,兼及湘中藏書家故實也。
葉氏昆季藏書,頗有葉德輝郋園所未收者,葉啓勳《拾經樓紬書錄》自序云“凡先世父觀古堂中所無者,輒以重值得之”是也;亦有郋園舊藏而歸二葉者,葉啓發(fā)《華鄂堂讀書小識》自序“世父逝世,藏書爲從兄鬻於估人,數(shù)十年之所聚,散如雲煙。間有先世父舉賜之書,則余兄弟什襲珍藏,不敢或失”是也。二葉書錄中,有與《郋園讀書志》重出者凡數(shù)十種,大抵為葉氏昆季收書後呈請鑑定者,如毛氏汲古閣影宋鈔本《重續(xù)千字文》一書,葉德輝明言“從子定侯於丙寅歲盡以重值得之,呈予鑑定,因書其後”;又如《拾經樓紬書錄》中影宋鈔本《自堂存稿》十三卷,即葉德輝所記之宋元明活字參雜本《自堂存稿》十三卷,據民國九年(一九二〇)庚申九月十七日葉德輝致孫毓修函,稱其侄於“去年春間得宋陳杰《自堂存稿》足本十三卷,其板宋元明三朝遞刻,中又有活字板羼入其中。四庫著錄只四卷,係從《永樂大典》本輯出,此乃兩倍之。王雪丞、朱古微均欲快睹,舍姪堅不允借。近已令其抄出一部,將來或列入涵芬樓叢書中,亦足廣流傳也”,可見此書確係葉啓勳弱冠時所得書,葉德輝著錄之而未明言書非己有,《郋園讀書志》中所收類此者不少也。至於葉氏昆季兩家書錄所收,相同者多至十之六七,若再與《郋園讀書志》合觀,一書之形制、內容、版本之源流、刊刻之優(yōu)劣,無不可概見焉。
葉氏昆季撰寫書錄,直承世父葉德輝《郋園讀書志》之旨。葉啓發(fā)嘗自言“《讀書志》、《紬書錄》、《小識》體裁悉同。家藏書籍,先世父及余兄弟二人有題志者甚多,亦可藉以覘淵源家法,且示余之不敢忘所自也”。今觀其體例,或有詳審過於葉德輝處。由於兩家著錄之書,相同者居其泰半,故書錄之撰寫,角度互有不同,而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書錄之特點,大抵有以下數(shù)端:
一曰客觀記錄,舉凡收得一書,無論稿、抄、校、刻,均逐一記錄其版本、行款、紙張、印記、校跋者姓名、收藏者姓名,天頭地腳,卷端紙尾,書衣書根,朱筆墨筆,句讀符號,巨細靡遺,讀其書錄,可想見原書之面貌。
一曰博考版本,私家藏書,多祕不示人,借閲匪易,比對版本,往往參考公私書目為主。葉氏昆季生於清末民初,歷代藏書目搜羅完備,一書入手,遍檢各家著錄,排比勘定,雖未目驗異本,而能見人所未見,揭櫫一書版本之源流、刻印之先後、印本之優(yōu)劣,並縷析各家著錄之是非得失,讀書得間,尤爲可貴。
一曰實事求是,葉氏昆季所見,有出於葉德輝之外者,亦不為親者諱,宛轉指示,並不稍貸。如海昌吳騫、朱型手校舊鈔本《雲麓漫鈔》,葉德輝誤會陳仲魚所錄手跋,以此爲陳氏抄本,葉啓勳諦玩各家題記,辨其實非。袁芳瑛、莊世驥傳錄校通志堂刻本《經典釋文》一書,後有莊世驥錄葉石君等跋語,葉德輝因未見後抄跋語,誤定為葉石君抄本,葉啓發(fā)亦為糾正之。
一曰情文並茂,葉氏昆季於考訂版本之餘,兼及身世經歷,於世道之日非、藏書之散亡、先人之遺澤、世父之亡故、子女之殤逝,隨筆附記,近於黃蕘圃之漫識,而可覘見其身世離亂,人情書事,滄桑之感,躍然紙上。
此外,因葉德輝曾參與編印《四部叢刊》,《叢刊》又以選印精審名世,故葉氏昆季每以新得善本,與《叢刊》本相較,賞奇析疑,頗爲可觀。尤其葉啓勳曾隨侍葉德輝於蘇州,並往來蘇滬間,觀涵芬樓藏書,飫聞緒論,見於《拾經樓紬書錄》中。如宋刻小字本《說文解字》一條,述《四部叢刊》選印大徐本《說文》,借照日本靜嘉堂藏本,先印入《古逸叢書續(xù)編》,再印入《叢刊》;小徐本《繫傳》借用適園張氏所藏為底本,乃以宋本《容齋五筆》出讓為條件始成議,多未經人道及。又如明天順六年黑口本《居士集》,辨《叢刊》承襲《天祿琳瑯》之誤,定為元刻等,足備書林掌故。
《拾經樓紬書錄》於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字排印,因抗戰(zhàn)爆發(fā),流傳未廣,玆據鉛印本整理。《華鄂堂讀書小識》曾四易其稿,至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寫定,未及刊印,玆據湖南省圖書館藏稿本整理。兩稿排印、抄寫,或有訛字,略作校正,並出校記,以供參考。至文中避清諱,如以“玄”作“元”、“弘”作“宏”之類,徑加回改,不再説明。全書後附編書名、作者四角號碼索引,以便使用。本書整理過程中,曾獲南京圖書館沈燮元丈幫助,並由吳格先生審閲全稿,在此并致謝忱。個人學識有限,謬誤之處,知所不免,尚祈讀者教正是幸。壬辰秋吳縣李軍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