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中國交通報》上開辟的“燈塔之旅”專欄文章的匯編。報社記者深入沿海30多座燈塔實地采訪,介紹了燈塔的歷史文化和當今先進的助導航設施,反映了海事人、燈塔人的風采。
黃白嘴燈塔
圓島燈塔
大沽燈塔
老鐵山燈塔
曹妃甸燈塔
猴磯島燈塔
普照樓燈塔
屺島燈塔
成山頭燈塔
團島燈塔
日照燈塔
吳淞口燈塔
花鳥山燈塔
泖塔
白節(jié)山燈塔
六和塔
七里嶼燈塔
普陀山燈塔
洛伽山燈塔
西臺山燈塔
牛山島燈塔
崇武燈塔
青嶼燈塔
上了簡易碼頭,碼頭的臺階上鑲滿了小小的黑色芝麻螺。當我邁上第三級臺階時,驚動了一只正在曬太陽的小螃蟹,它吐著泡泡飛快地爬進石縫藏了起來。
通往燈塔的是條狹窄的水泥路,路旁的樹木茂盛卻不高大。原白節(jié)山燈塔主任葉中央曾告訴我,島上的風大,每年有幾次臺風侵襲,加上氣候和土質的影響,在白節(jié)山“安家”的樹木都是長不高的,喬木部長成了灌木,榕樹、香樟樹也不例外。
燈塔區(qū)被一圈矮墻圍著,盡管空場里野草從生,石板路也積了落葉和塵土,還是能看出這里曾被人細心打理過。走過幾座燈塔,我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無論距離陸地多么遙遠、生活條件多么艱苦,燈塔工們總會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環(huán)境打點得井然有序--沒有華麗的裝飾,但一草一木都令人十分舒心。
白節(jié)山燈塔始建于1883年。燈塔建成初期使用三等紅白二色替光燈,民國18年換成水銀浮槽和軸承盤鏡機。鏡機每隔一小時就需要人力搖動上弦,增人了燈塔工的工作量,是在臺風、雷暴天氣去燈塔十分危險。我聽幾位老燈塔工描述過相同的情景:刮臺風之前,先在值班室和燈塔之間連一根粗繩子。風刮起來后,去燈塔的人腰上也系一根繩子,頭固定在值班室,人雙手抓緊粗繩,爬在地上一點點向前挪動。1989年,上海航標導航處將需要上弦的鏡機改為由馬達驅動的電子旋轉機。1994年又安裝了英國生產的二頭換泡機和一套1000瓦鹵素燈,并將原電子旋轉機更換為FCEOD40型機械式旋轉機,燈器運轉更加穩(wěn)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