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了93個四川境內的古鄉(xiāng)鎮(zhèn),獨立成篇,分別撰述。內容包括歷史沿革、地理區(qū)劃、住民來源、名人軼事、建筑遺存、農商活動、民間藝術、傳統(tǒng)習俗、宗教信仰、風光景物、美食特產等多個方面。
談及巴風蜀韻,名山大川固然是其存在和表現(xiàn)的一面,然而,人文社會則從人類繁衍和發(fā)展上即人類活動與文化方面體現(xiàn)出其特有的另一面,其范疇包括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學藝術、道德觀念等。
四川各地古鄉(xiāng)鎮(zhèn)鮮明和具特色的是其豐富多彩與兼收并容的移民文化,這種移民文化典型地表現(xiàn)在語言、建筑、民間藝術、風俗習慣等多個方面。
鄉(xiāng)土性的東西看似尋常,其實,其中的許多元素和細節(jié),樸素、平實、自然、生動,也不乏充滿藝術和靈性的東西。
這些恰恰是現(xiàn)代城市生活中越來越少見的,即傳統(tǒng)的東西。
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傳統(tǒng)文化仍有著其強大的生命力和長久的影響力。
多地多樣化的民間藝術,大大豐富了四川鄉(xiāng)村文化生活,在不斷融合、傳承與演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諸如川北燈戲、川西花鼓、四川清音、川劇高腔等巴蜀地區(qū)特有的表演藝術,以及其他各類民間藝術。
鄉(xiāng)鎮(zhèn)中的舊時建筑,使用當?shù)氐耐潦局竦炔牧希c環(huán)境融為一體,也支持著鄉(xiāng)人的生活方式。
新時代里,鄉(xiāng)村建設與發(fā)展仍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對古鄉(xiāng)鎮(zhèn)的記錄與研究,有助于我們思考更多的問題。
巴蜀,從中國文化分區(qū)上來看,大致范圍包括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區(qū)域,即今天的四川,加上重慶、陜南、黔北、鄂西,以及云南昭通等部分區(qū)域。巴蜀的稱謂來源于先秦時期的巴國和蜀國、秦時的巴郡和蜀郡、漢代的“三巴”(巴東郡、巴西郡、永寧郡)與“三蜀”(蜀郡、廣漢郡、犍為郡)。四川之稱呼,源自唐代劍南道的“東西二川”,即劍南東川與劍南西川,后由宋代的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川峽四路”省文而來。其作為行政區(qū)劃,則是在元代才設立四川行中書省,而后于明代設四川省的。巴蜀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歷史上,巴蜀學人在宗教、醫(yī)學、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成就斐然,影響深遠!八拇ㄉ剿沱惍惓,其人多敏慧風雅。”四周山勢險要,巴蜀之地相對獨立和封閉于其他區(qū)域,域內四川盆地及周邊丘陵地帶傳統(tǒng)農耕經濟比較發(fā)達,特別是明清時期持續(xù)和大規(guī)模的移民遷入,在多民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在語言、飲食、風俗、藝術等各方面自成一體的地域文化,其中,蜀錦、蜀繡、川菜、川劇等,就是典型的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文化符號。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一詩中的句子。千百年來,古蜀之地一直被認為與外域通接交往甚少。其實,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遠至商周時期,巴蜀地區(qū)就與長江中游地區(qū),以及中原地區(qū)有著很多交集。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的商周都城遺址、成都市金沙村的商周都城遺址、四川省宣漢縣羅家壩的東周墓葬群、成都市商業(yè)街的春秋戰(zhàn)國船棺墓、成都市青白江區(qū)雙元村的春秋戰(zhàn)國船棺墓葬群、成都市新都區(qū)馬家山的戰(zhàn)國木槨墓等多處文物發(fā)掘中,先后出土了大量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銅器、陶器、漆器、玉器等制品,其中很多器物明顯帶有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特點。這充分說明了上古時期巴蜀地區(qū)就與外域相通相融,在文化進步與發(fā)展上互有影響。戰(zhàn)國、秦漢至唐宋時期,巴蜀地區(qū)有了更多通往外域的大道,如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洋巴道),以及連通西域與南亞的茶馬古道、蜀身毒道、五尺道等。這些官道和商道極大地促進了巴蜀地區(qū)與外界的交往,包括人員、商貨、文化等多方面的互通共融。顯然,這樣的互通共融,也是形成巴蜀地區(qū)人類生存環(huán)境與文化構成的重要原因。
現(xiàn)代交通的便利,使得天險峭絕的巴蜀之地與外部世界通無共有,文化漸變趨同。幾千年來形成與固有的巴蜀文化原本濃厚的色彩在其延續(xù)中悄然淡去。城市中,我們已經很難尋覓到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令人心醉神往和樂于稱道的巴風蜀韻,也只能在古人留下來的詩詞歌賦中或史志記錄中感受和幻想。至于細說到巴蜀地區(qū)那淳樸的習俗與風尚,以及其合乎自然的居業(yè)形態(tài),也只能在僻鄉(xiāng)遠村方可找到不多的舊痕古跡。
目錄
徐平,教授,巴蜀文化學者,1956年出生于四川廣元,現(xiàn)居成都,著有《秋月春風》《寒泉雅弄》等散文集和詩集。
目錄
廣元 001
廣元 昭化 003
廣元 柏林溝 006
青川 青溪 08
巴中 011
平昌 白衣 013
巴中 恩陽 015
通江 毛浴 017
達州 021
大竹 清河 023
大竹 竹陽 025
渠縣 土溪 027
達川 石橋 030
阿壩 033
小金 撫邊 035
綿陽 039
三臺 郪江 041
三臺 西平 043
江油 青林口 045
江油 重華 048
德陽 053
德陽 孝泉 055
中江 倉山 057
南充 061
高坪 龍門 063
蓬安 周子 065
蓬安 金溪 067
閬中 老觀 069
儀隴 馬鞍 072
成都 075
崇州 懷遠 77
崇州 元通 79
崇州 街子 82
雙流 彭鎮(zhèn) 85
雙流 太平 87
雙流 黃龍溪 89
邛崍 夾關 92
邛崍 大同 95
邛崍 火井 96
邛崍 平樂 99
邛崍 高何 101
大邑 新場 103
大邑 安仁 106
大邑 唐場 109
溫江 和盛 111
蒲江 西來 113
金堂 淮口 115
金堂 五鳳 118
郫都 唐昌 120
龍泉驛 柏合 123
龍泉驛 洛帶 125
彭州 濛陽 128
彭州 新興 130
彭州 白鹿 132
簡陽 石橋 134
青羊 蘇坡 136
新都 新繁 138
青白江 城廂 141
遂寧 145
遂寧 龍鳳 147
射洪 青堤 149
廣安 153
廣安 肖溪 155
武勝 沿口 157
武勝 中心 159
岳池 顧縣 161
眉山 165
青神 漢陽 167
青神 瑞峰 169
洪雅 高廟 171
洪雅 柳江 173
彭山 江口 175
仁壽 始建 177
雅安 179
蘆山 太平 181
雅安 上里 183
漢源 清溪 186
樂山 189
峨眉山 羅目 191
沐川 箭板 193
樂山 西壩 195
夾江 木城 197
夾江 華頭 199
犍為 羅城 202
馬邊 荍壩 205
內江 207
內江 椑木 209
資中 羅泉 211
資中 鐵佛 213
資中 甘露 215
隆昌 漁箭 217
隆昌 龍市 219
自貢 223
自貢 仙市 225
自貢 牛佛 227
富順 獅市 230
富順 趙化 232
瀘州 235
合江 堯壩 237
合江 福寶 239
納溪 樂道 241
宜賓 245
宜賓 李莊 247
宜賓 思坡 250
宜賓 安邊 252
宜賓 橫江 254
屏山 龍華 257
涼山 261
西昌 禮州 263
寧南 華彈 265
鹽源 衛(wèi)城 268
參考文獻 271
《四川特色古鎮(zhèn)文化大觀》:
清河,舊時亦稱“清和”,位于大竹縣北約25千米處東柳河西岸。清代渠縣編戶四里,分東、南、西、上北和下北五路,時清河場為渠縣東路云合里轄。晚清宣統(tǒng)年間,渠縣設楊家鄉(xiāng),轄楊家、清河、回龍和柏林四場。民國早期,清河場編人清白鄉(xiāng),為渠縣第六保。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清白鄉(xiāng)由渠縣劃人大竹縣,后分為清河鄉(xiāng)和柏林鄉(xiāng),時為大竹□□區(qū)轄。1958年設清河區(qū),下轄清河、柏家、李家、柏林四鄉(xiāng)。2000年,清河撤鄉(xiāng)建鎮(zhèn)。
發(fā)源于大竹縣東部峰頂山深處的東柳河,經竹北、人和、楊家、清河、柏林等鄉(xiāng)鎮(zhèn),至達川區(qū)木頭鄉(xiāng)大河咀注入州河。該河流經之處,大部為淺丘平壩區(qū)域。水豐土沃,這一帶自古以來為適宜農耕和人居的寶地,元明時期,湖廣籍移民大量到來,種竹栽麻,植桑養(yǎng)蠶,促進了當?shù)剞r業(yè)發(fā)展,絲織紡染等手工業(yè)也得到迅速發(fā)展。漸漸地,東柳河旁平壩處即今清河場處形成人居聚集處,清初,于此處興建了清河場。清中晚期,清河場又先后修建了雙流橋和永平橋,溪河兩岸鄉(xiāng)人來往更加便利,清河場也日益繁榮,成為了遠近有名的大場。
明末清初,渠縣、大竹等地戰(zhàn)亂尤甚,田地荒蕪,民眾流離,城鄉(xiāng)凋敝,滿目蒼涼。在清廷優(yōu)撫政策下,多省地移民不辭辛勞,輾轉來到渠縣、大竹一帶,插占落業(yè),立冊定居。落戶清河的外省籍移民以湖廣、福建、廣東、江西等省的為多,其中有不少為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清同治《渠縣志》載:“自獻賊之變,遺民無幾,故土著者少而五方之人雜處乎其間!币泼裨谶@里,安土樂業(yè),或農或商,勤勞奮進,很快在這里站穩(wěn)腳跟,家興族旺。至晚清時,清河場涌現(xiàn)出很多富室大家,鄉(xiāng)場的繁盛也達到新的高度。
范性家族即晚清民國時期清河場的望族大戶。耕讀傳家,學則優(yōu)仕,范姓家族人才濟濟,出類拔萃者眾,晚清民國時期,當?shù)囟辔环缎匀耸炕蛟趨^(qū)場擔任要職,或在軍伍晉級高階,或在外地為官從業(yè)。細數(shù)道來有,范先級擔任渠縣第三區(qū)團總,范守中擔任清河場局士團保,范舜典、范楠軒等人在軍中擔任高官,另有范姓“舜”字輩和“之”字輩多位人士在外為官或從政。
范氏諸位,佼佼者,當為范舜典。范舜典,后改名為范紹增。前面提及的范先級為其祖父;范守中為其父親。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范紹增出生于清河場。富貴鄉(xiāng)紳人家子弟,本有更多讀書機會,但童年時的范紹增不愿束身修行,卻對江湖行俠多有向往。13歲時,范紹增就加入了幫會組織,拜在渠縣三匯鎮(zhèn)“禮”字號袍哥大爺熊東山門下,平日里四鄉(xiāng)逛游,樂在其中。遵道秉義,意氣相親,范紹增很快就得到眾相認同,當上袍哥小首領。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興起,渠縣、大竹一帶為保路反清的中心地,時范紹增響應號召,加入當?shù)赝藭。民國五年?916年),范紹增率部參加反袁護國戰(zhàn)爭,后被擴充進川滇黔靖國聯(lián)軍,任模范營營長。此后,范紹增步步高升,先后在軍中任團長、旅長、師長,以及川鄂邊防軍司令等職。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范先后擔任國軍第十一兵團副司令、第八十八軍軍長、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參加過上海保衛(wèi)戰(zhàn)等戰(zhàn)役,戰(zhàn)功卓著,榮獲過各級勛章、獎章多枚。1949年12月,范紹增在渠縣三匯鎮(zhèn)率部易幟□□,后范分別在解放軍部隊和河南省□□部門任職。范紹增的侄子范楠軒,也是人中翹楚。范楠軒先后擔任川鄂邊防軍混成旅旅長、第二十軍四師獨立旅旅長、第十二旅少將旅長,抗戰(zhàn)期間任第七十二師新編十四師師長,參加過武漢會戰(zhàn)。1949年12月,范楠軒與其叔叔范紹增等人一道反蔣□□。
范紹增幼時頑劣不學,加之有著一副憨態(tài)相貌,被人戲稱“哈兒”(四川話傻兒的意思),后來在戰(zhàn)事中范紹增也是勇猛過人,不畏勁敵,敢于拼殺,因而得名“哈兒師長”?v觀其一生經歷,范紹增確實是一位傳奇人物。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以范紹增為原型,根據(jù)其不凡之經歷改編的影視作品《傻兒師長》《傻兒軍長》《哈兒傳奇》等相繼上映,川軍將領范紹增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知,其詼諧智趣、為人仗義的特質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河場不大,吸引外地客人眼睛的是場上整齊劃一的“騎樓”古建筑群。場上老街始建于清初,早先街兩邊都是各門各戶、各色各樣的民房,街道也很狹窄。至晚清民初時,老街已不適應場市人口眾多和商業(yè)繁盛的需要。時當?shù)丶澕Z范性家族出資并號召清河場民眾出資出力,拓寬街道,修葺路面,對場市民居建設進行了重新規(guī)劃。新建成的民居為格調統(tǒng)一的商住兩用式騎樓建筑。偏遠農鄉(xiāng)中,營造這樣的洋味十足的建筑,這在當時可謂是追趕風潮、驚世駭俗之舉。
騎樓,又稱廊房,即帶有粗大圓柱外廊的建筑物,這種建筑源于古希臘建筑樣式,早期由英國殖民者引入印度,以及東南亞各地。19世紀初,這種建筑流行于南洋各國,特別是新加坡等地。從南洋返鄉(xiāng)的華人,又將這種建筑引入國內,晚清民國時期,騎樓成為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區(qū)僑鄉(xiāng)和客家人居住地的特色建筑。至今,還能在沿海的一些城鄉(xiāng)里看到這樣的建筑群。
騎樓式建筑,帶有寬闊的走廊,可以遮風擋雨蔽日,既能提供公共人行空間,又利于全天候進行商業(yè)活動。對于農鄉(xiāng)場市,這樣的建筑平時里可以給居民提供戶外作業(yè)或休閑歇息的地方,趕場天又可給商客提供做生意的場所。商住兩用,格外方便,加之騎樓建筑聯(lián)排而建,整體格調統(tǒng)一,式樣典雅,更顯得風貌獨特,氣韻不凡。
清河場的騎樓建筑,修建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范姓家族為主要出資人。老街兩邊的二層坡屋頂式磚木結構騎樓建筑,長廊貫通,廊寬近3米,約為街寬的一半,上下街共有希臘式粗大圓柱180根,柱頂裝飾有塑花,圖案豐富,樓上有通體欄桿。街道南北入口各有一道坊門,上有當?shù)赝砬迮e人書寫的匾額,分別是“清場雅鎮(zhèn)”和“河引利源”,坊門上還有“!薄暗摗薄皦邸薄跋病钡戎袊鴤鹘y(tǒng)吉祥圖案。中西元素結合,清河老街古味凸顯,可以說清河場是四川農鄉(xiāng)街場萬花叢中一朵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