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光陰似箭,《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自首輯問世至今,得到了廣大同仁的青睞,已歷時四年。
正如首輯所述,本書出版的目的是以提高皮膚科醫(yī)師對疑難易誤診病例的正確診治能力,啟發(fā)國內同行對疑難易誤診皮膚病正確的診斷思路。首輯《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經過四年臨床、教學的檢驗,已達到了該書預期的目標。但是,皮膚病學發(fā)展迅速,不同表現(xiàn)的病種層出不窮,有必要進一步了解、認識及提高對新的疑難易誤診疾病診斷水平。因此,《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第二輯)》在保持首輯撰寫風格的基礎上,仍將皮膚病按皮損性質歸類為紅斑、鱗屑性皮膚病,丘疹、鱗屑性皮膚病,結節(jié)、‘斑塊性皮膚病,潰瘍性皮膚病,水皰、大皰性皮膚病,萎縮性皮膚病,皮膚腫瘤,色素障礙性皮膚病中的某一類,總結性地描述每一類疾病的診斷思路及共性問題,再以病例討論形式,對每一個病例進行論述,既是首輯的延續(xù)和發(fā)揚,又對該書的內容進行了完善:
1.全面更新及增加了病種 由全新病例替換了首輯病例,病例數(shù)由原來162例增加到195例。
2.反映了當今臨床疾病變化趨勢 如近年來,麻風等皮膚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未引起皮膚科醫(yī)師重視,常易被醫(yī)生誤診,本書增加了大量近年收集的新病例。
3.加強了編寫力量 為了保證編寫質量,增加了一位主審及三位副主編;編寫單位由原來8家增加到14家。
4.加強了疾病疑難點及易誤診原因分析 將首輯每一種疾病的概述刪除,重點分析臨床診斷的難點問題及易誤診原因。
5.提高了臨床及病理照片的質量 精選了患者的照片及病理圖片,使讀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6.對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的診斷思路進行了修改,使之更貼近臨床。
7.讀者可從目錄中查到相應的病種,有重點地閱讀、學習。
時光如梭、光陰似箭,《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自首輯問世至今,得到了廣大同仁的青睞,已歷時四年。
正如首輯所述,本書出版的目的是以提高皮膚科醫(yī)師對疑難易誤診病例的正確診治能力,啟發(fā)國內同行對疑難易誤診皮膚病正確的診斷思路。首輯《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經過四年臨床、教學的檢驗,已達到了該書預期的目標。但是,皮膚病學發(fā)展迅速,不同表現(xiàn)的病種層出不窮,有必要進一步了解、認識及提高對新的疑難易誤診疾病診斷水平。因此,《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第二輯)》在保持首輯撰寫風格的基礎上,仍將皮膚病按皮損性質歸類為紅斑、鱗屑性皮膚病,丘疹、鱗屑性皮膚病,結節(jié)、‘斑塊性皮膚病,潰瘍性皮膚病,水皰、大皰性皮膚病,萎縮性皮膚病,皮膚腫瘤,色素障礙性皮膚病中的某一類,總結性地描述每一類疾病的診斷思路及共性問題,再以病例討論形式,對每一個病例進行論述,既是首輯的延續(xù)和發(fā)揚,又對該書的內容進行了完善:
1.全面更新及增加了病種 由全新病例替換了首輯病例,病例數(shù)由原來162例增加到195例。
2.反映了當今臨床疾病變化趨勢 如近年來,麻風等皮膚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未引起皮膚科醫(yī)師重視,常易被醫(yī)生誤診,本書增加了大量近年收集的新病例。
3.加強了編寫力量 為了保證編寫質量,增加了一位主審及三位副主編;編寫單位由原來8家增加到14家。
4.加強了疾病疑難點及易誤診原因分析 將首輯每一種疾病的概述刪除,重點分析臨床診斷的難點問題及易誤診原因。
5.提高了臨床及病理照片的質量 精選了患者的照片及病理圖片,使讀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6.對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的診斷思路進行了修改,使之更貼近臨床。
7.讀者可從目錄中查到相應的病種,有重點地閱讀、學習。
何黎,女,博士,博士生導師,教授,先后畢業(yè)于昆明醫(yī)學院及云南大學生命科學院。1993-1995年在泰國朱拉隆宮大學留學,F(xiàn)為昆明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皮膚性病科/醫(yī)療美容科主任,云南省皮膚性病研究所所長,昆明醫(yī)學院醫(yī)學美容專業(yè)主任。任《皮膚病與性病》雜志主編及《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中國美容醫(yī)學》等9個國家級雜志編委;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皮膚科分會常委及皮膚美容亞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常委及皮膚美容學組副組長、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科分會常委及化妝品委員會委員、云南省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云南省醫(yī)學會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分會副主任委員;云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yōu)秀教師、首屆中國皮膚科優(yōu)秀中青年醫(yī)師、首屆云南省十大女杰、云南省第十八屆勞動模范、云南省高校名師等榮譽稱號。
何黎教授從事皮膚性病臨床、教學、科研二十余年,一方面擅長于皮膚美容及損容性皮膚病基礎及臨床研究,同時注重臨床疑難病例的診治及收集。主持過多項國家級及省級科研項目,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參與獲省自然科學類一等獎2項、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發(fā)表論文九十余篇,其中SCI收錄5篇;編寫書籍14部:主編《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皮膚美容學》(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皮膚科分會皮膚美容主診醫(yī)師培訓教材)、《皮膚科醫(yī)師推薦——皮膚保健與美容》、《皮膚保健與美容知識問答》;副主編《皮膚性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現(xiàn)代實用美容學》、《美容化妝品學》、《皮膚性病學分(教材)》。
涂平,男,1960年生于北京。1984年北京醫(yī)學院(現(xiàn)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醫(yī)療系學士學位。1989年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病學碩士學位。1993年日本國立愛媛大學皮膚科醫(yī)學博士學位。1984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科工作,歷任住院醫(yī)師、主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1999年后任主任醫(yī)師,F(xiàn)為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中央保健會診專家,《臨床皮膚病雜志》、《國外醫(yī)學·皮膚病學分冊》等編委。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皮膚組織病理學組副組長。對重癥、復雜、疑難的皮膚病有較豐富的診治經驗。特別擅長皮膚病的組織病理診斷及皮膚腫瘤、皮膚病脈沖激光治療等。曾進行紫外線及DMBA誘發(fā)動物皮膚癌中朗格漢斯細胞的變化、皮膚腫瘤增殖活性、皮膚腫瘤中p53基因突變、細胞連接分子在皮膚腫瘤中的表達及其作用等研究。發(fā)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其中英文文章7篇(第一作者4篇)。參加十余部教材的編寫工作,其中合作主編了《中國皮膚病與性病圖鑒》、《皮膚病教學幻燈集》、《皮膚科疑難病例精粹》、《皮膚病的組織病理診斷》和《皮膚病性病網絡教程》等!吨袊つw病與性病圖鑒》榮獲199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圖書二等獎。
第一章 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病例1 蕈樣肉芽腫(紅斑期)
病例2 大斑塊型副銀屑病
病例3 Sturge-Weber綜合征
病例4 難辨認體癬
病例5 植物日光性皮炎
病例6 抗Jo-1抗體綜合征
病例7 耳廓軟骨炎
病例8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病例9 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病例10 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病例11 游走性壞死松解型紅斑
病例12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病例13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病例14 急性發(fā)熱性嗜中性皮病
病例15 Reiter病
病例16 慢性皮膚黏膜假絲酵母菌病合并傘枝犁頭霉感染
第二章 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病例17 播散性隱球菌病
病例18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馬內菲青霉病
病例19 瘰疬性苔蘚
病例20 疣狀表皮發(fā)育不良繼發(fā)鱗狀細胞癌
病例21 丘疹壞死性結核疹
病例22 挪威疥
病例23 線狀扁平苔蘚
病例24 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病例25 伴丘疹性損害的先天性無毛癥
病例26 煙酸缺乏癥(陪拉格。
病例27 復發(fā)性皮膚壞死性嗜酸性血管炎
病例28 線狀單側基底細胞痣
病例29 融合性網狀乳頭瘤病
病例30 黑頭粉刺痣
病例31 子宮內膜異位癥
病例32 女陰丘疹樣棘層松解性角化不良
病例33 匐行性穿通性強力纖維病
病例34 發(fā)疹性毳毛囊腫
病例35 乳頭乳暈角化過度癥
病例36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
病例37 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
病例38 丘疹型結節(jié)病
病例39 多發(fā)性骨髓瘤入輕鏈型合并系統(tǒng)性淀粉樣變性
病例40 硬化性萎縮性苔蘚
病例41 毛囊角化病伴馬拉色菌和細菌感染
病例42 暴發(fā)性酒渣鼻
病例43 毛囊黏蛋白病
病例44 腫脹性紅斑狼瘡
第三章 結節(jié)、斑塊類皮膚病
病例45 界線類偏瘤型麻風并Ⅱ型麻風反應
病例46 組織樣麻風瘤
病例47 增殖性膿皮病
病例48 足菌腫(星形諾卡菌)
病例49 皮膚型Rosai-Dorfman病
病例50 限局型血管角皮瘤
病例51 甲下外生性骨疣
病例52 環(huán)狀肉芽腫
病例53 結節(jié)性類彈力纖維病
病例54 毛囊閉鎖三聯(lián)征
病例55 表皮痣并皮脂腺痣
病例56 泛發(fā)性扁平黃瘤
病例57 著色真菌病
病例58 條紋狀角皮癥
病例59 肛周漿細胞肉芽腫
病例60 梭形細胞結節(jié)
病例61 蕈樣肉芽腫(腫瘤期)
病例62 汗孔角化癥
病例63 線狀汗孔角化癥
病例64 硬化性黏液水腫
病例65 亞急性結節(jié)性游走性脂膜炎
病例66 馬爾尼菲青霉病
病例67 膿腫型皮膚隱球菌感染
病例68 扁平苔蘚樣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病例69 原發(fā)性系統(tǒng)性淀粉樣變病
病例70 局限性結節(jié)性皮膚淀粉樣變
病例71 皮膚垢著病
病例72 小汗腺痣
病例73 臍息肉
病例74 未定類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病例75 小腿毛根鞘囊腫
病例76 結節(jié)病
病例77 類風濕結節(jié)
病例78 痛風石
病例79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樣增生
病例80 丘疹性彈性纖維溶解病
病例81 厚皮指癥
病例82 牙源性皮瘺
病例83 光化性肉芽腫
病例84 類脂質漸進性壞死
病例85 特發(fā)性陰囊鈣質沉著癥
病例86 特發(fā)性皮膚鈣沉著癥
病例87 膠樣粟丘疹
病例88 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癢疹樣營養(yǎng)不良型)
病例89 皮膚淋巴細胞浸潤癥
病例90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并組織細胞壞死性淋巴結炎
病例91 多發(fā)性肌炎并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
病例92 增殖型天皰瘡
病例93 皮膚局灶性黏蛋白病
病例94 類風濕性嗜中性皮炎并發(fā)復發(fā)性多軟骨炎
病例95 復發(fā)二期梅毒疹
第四章 水皰、大皰性疾病
病例96 斑駁色素型單純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癥
病例97 兒童類天皰瘡
病例98 小皰性類天皰瘡
病例99 尋常性銀屑病合并大皰性類天皰瘡
病例100 皰疹樣天皰瘡
病例101 大皰性皮肌炎
病例102 兒童線狀IgA大皰性皮病
病例103 急性泛發(fā)性發(fā)疹性膿皰病
病例104 Kaposi水痘樣疹
病例105 大皰性肥大細胞增生癥
病例106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皰瘡
病例107 大皰性表皮松解癥(單純型)
病例108 大皰性類天皰瘡
病例109 副腫瘤性天皰瘡、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
第五章 潰瘍性皮膚病
病例110 白色萎縮
病例111 瘰疬性皮膚結核
病例112 泛發(fā)性下疳樣膿皮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銳濕疣
病例113 外陰-陰道-牙齦綜合征型扁平苔蘚
病例114 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
病例115 潰瘍型孢子絲菌病合并細菌感染
病例116 老年人頭面部血管肉瘤
病例117 鼻部NK/T細胞淋巴瘤伴鐮刀串珠菌感染
病例118 界線類偏結核型麻風
病例119 青斑樣血管炎
病例120 壞疽性膿皮病伴發(fā)多發(fā)性骨髓瘤IgA入型
病例121 非特殊類型原發(fā)性皮膚外周T細胞淋巴瘤
第六章 萎縮性皮膚病
病例122 萎縮性扁平苔蘚
病例123 20甲扁平苔蘚伴發(fā)肺結核
病例124 斑狀萎縮
病例125 致殘性全硬化性硬斑病
病例126 硬皮病樣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病例127 硬化性萎縮性苔蘚
病例128 假性阿洪病
病例129 變形綜合征
病例130 肉芽腫性皮膚松弛癥
病例131 進行性特發(fā)性皮膚萎縮
病例132 先天性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
第七章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病例133 雙側太田痣
病例134 色素性扁平苔蘚
病例135 肥胖性黑棘皮病
病例136 先天性巨型黑色素細胞痣
病例137 斑點狀簇集性色素痣
病例138 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癥
病例139 疣狀表皮發(fā)育不良(花斑癬型)
病例140 色素性扁平苔蘚樣藥疹
病例141 貧血痣
病例142 基底細胞癌(色素型)
……
第八章 皮膚腫瘤
第九章 其他
參考文獻
索引
診斷依據(jù)
1.年齡、病程兒童期發(fā)病,病程19年。
2.皮損特點頭、面、耳、頸、軀干可見甲大至手掌大的紅斑片,其上覆蓋黃色油膩性痂屑,并可見甲大膿皰,并融合成膿湖,有膿液滲出。外陰部、四肢、手足可見大片疣贅樣角質增生性痂,痂質地硬、干燥、厚積,痂下可見錐狀皮膚突入痂內,不易揭除,揭除痂皮時可見呈錐狀突出的皮色丘疹。頭發(fā)、眼睫毛及眉毛、陰毛及腋毛均缺如。
3.病原學檢查經鑒定為傘枝犁頭霉。
4.皮損處真菌檢查假絲酵母菌陽性。
5.組織病理真皮內慢性炎性肉芽組織形成。
治療方法人院后第2天伏立康唑100mg/d靜點19天抗真菌治療。人院后第3天,加用異維A酸5mg每日一次口服抗角化治療7天,停用后外用呋喃西林膏泡痂,痂脫落后外搽硝酸咪康唑乳膏抗真菌治療。用藥1周后,患者口、鼻分泌物明顯減少,喘憋減輕,進食略好轉。但仍有不規(guī)律發(fā)熱,故加用阿奇霉素0.25g每日一次靜點治療,靜點兩天后體溫下降。治療19天后,患者病情好轉,無發(fā)熱,口、鼻分泌物減少,咳嗽、咳痰減少,頭、軀干部紅斑顏色變淡,其上痂屑部分脫落,膿性分泌物減少,四肢疣狀增生性痂部分脫落,好轉出院。
易誤診原因分析及鑒別診斷慢性皮膚黏膜假絲酵母菌病是極少見的以假絲酵母菌感染皮膚、黏膜及指(趾)甲同時患病,該病多見于嬰幼期,患兒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體質差,致使反復發(fā)生假絲酵母菌感染,本病為皮膚、黏膜、指(趾)甲慢性再發(fā)性假絲酵母菌感染,可合并甲狀旁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不全等內分泌異常,以及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缺乏等。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本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細胞免疫缺陷,于嬰幼兒期即發(fā)生慢性復發(fā)性假絲酵母菌感染,皮膚感染多發(fā)生于四肢,皮疹為略隆起的境界清楚的紅斑,并有角質增殖和鱗屑,可表現(xiàn)為明顯的角質增殖和假絲酵母菌性肉芽腫。從顏面至前額、頭頂發(fā)生特征性的角化性痂性皮疹,指(趾)甲周圍腫脹,指(趾)甲肥厚、扭曲、破壞。發(fā)生于兒童的頸、肩及背等非皺襞部位的皮疹為紅色斑丘疹,間有丘皰疹。有時也可呈脫屑性丘疹,易與扁平苔蘚相混淆。皮膚損害多為紅色隆起并伴有鱗屑的增生性肉芽腫。頭部也常受累,臨床表現(xiàn)類似黃癬。本病還需要與皮膚感染為主要癥狀的疾病鑒別。
1.葡萄球菌性燙傷樣皮膚綜合征發(fā)病于1~5周的嬰兒,在紅斑基礎上發(fā)生松弛性大皰及表皮大片剝脫等臨床表現(xiàn)及細菌培養(yǎng),可確診。
2.紅皮病伴感染全身90 9/5以上皮膚發(fā)生彌漫性潮紅、腫脹、滲液和皮膚浸潤、增厚、反復大量脫屑,常伴有發(fā)熱等全身癥狀,可查到致病菌,病理上可見角化不全。
3.扁平苔蘚可發(fā)生于任何部位,多見于四肢,皮膚損害的基本皮疹為紫紅色扁平丘疹,黏膜損害可與皮損伴發(fā),甲損害大都伴有皮膚或黏膜癥狀,病理可見中度角化過度,顆粒層呈念珠狀增厚,顆粒細胞增大,棘細胞體積增大,基底細胞液化變性。
4.黃癬是由許蘭毛癬菌所致。本病多在兒童期發(fā)病,先是毛根部皮膚發(fā)紅,繼而發(fā)出一小膿皰,干后即變成黃痂。隨皮損增大而相互融合,黃痂變厚,中心凹陷并有一頭發(fā)穿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