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三篇,第一篇為“馬爾代夫群島水域冷海水金槍魚延繩釣漁船捕撈技術研究”,第二篇為“印度洋中部公海水域冷海水金槍魚延繩釣漁船捕撈技術研究”,第三篇為“印度洋中南部公海水域冷海水金槍魚延繩釣漁船捕撈技術研究”。第一至第三篇分別對馬爾代夫群島水域、印度洋中部公海水域、印度洋中南部公海水域主要魚種生物學特性、釣鉤實際深度與理論深度的關系、漁場形成機制、漁獲率與有關海洋環(huán)境的關系等進行了研究,對漁具、漁法進行了比較試驗。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叢書序一
叢書序二
前言
第一篇 馬爾代夫群島水域冷海水金槍魚延繩釣漁船捕撈技術研究 1
1 調查情況 1
2 調查結果 6
2.1 生物學 6
2.2 釣鉤實際深度與理論深度的關系 16
2.3 大眼金槍魚漁場形成機制 22
2.4 大眼(黃鰭)金槍魚的棲息水層、水溫、鹽度 44
3 結論與討論 53
3.1 生物學 53
3.2 釣鉤實際深度與理論深度的關系 54
3.3 大眼金槍魚漁場形成機制 54
3.4 大眼(黃鰭)金槍魚的棲息水層、水溫、鹽度 54
3.5 漁具漁法的改進 56
參考文獻 58
第二篇 印度洋中部公海水域冷海水金槍魚延繩釣漁船捕撈技術研究 59
1 材料與方法 59
1.1 材料 59
1.2 方法 62
2 漁場環(huán)境因子 66
2.1 海流 66
2.2 氣溫 67
2.3 風速風向 67
2.4 海面波浪 68
2.5 表層水溫 68
2.6 表層鹽度 69
2.7 表層葉綠素濃度 70
2.8 表層溶解氧含量 71
3 主要金槍魚魚種漁獲量及上鉤率情況 72
3.1 整個調查期間的總體情況 72
3.2 分航次情況 79
4 主要金槍魚種類生物學特性 87
4.1 大眼金槍魚 87
4.2 黃鰭金槍魚 96
5 釣鉤實際深度與理論深度的關系 103
5.1 不同海流下船用漁具 103
5.2 不同海流下試驗漁具 104
5.3 擬合釣鉤深度計算模型 107
6 漁具漁法的比較試驗 109
6.1 調查期間各種釣鉤的上鉤率比較 109
6.2 不同海流下各種釣鉤的上鉤率比較 110
6.3 不同海流下試驗漁具的上鉤率比較 117
6.4 餌料對比試驗 125
7 大眼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的棲息環(huán)境 126
7.1 使用兩艘船的數據擬合釣鉤深度計算模型分析大眼(黃鰭)金槍魚的棲息環(huán)境 126
7.2 使用“華遠漁18”船三維海流數據擬合釣鉤深度計算模型分析大眼(黃鰭)金槍魚的棲息環(huán)境 131
8 大眼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的漁場形成機制139
8.1 整個調查期間漁場形成機制研究 144
8.2 “華遠漁18”和“華遠漁19”船分航次漁場形成機制研究 163
8.3 “華遠漁18”船第一至第三航次CPUE與所有指標(包括三維海流、水平海流)的相關性分析 178
8.4 小結 186
參考文獻 187
第三篇 印度洋中南部公海水域冷海水金槍魚延繩釣漁船捕撈技術研究 188
1 材料與方法 188
1.1 材料 188
1.2 方法 190
2 漁場環(huán)境因子 195
2.1 海流 195
2.2 風速風向 196
2.3 表層水溫 197
2.4 表層鹽度 197
2.5 表層葉綠素濃度 198
2.6 表層溶解氧含量 198
3 主要金槍魚魚種漁獲量及上鉤率情況 199
3.1 整個調查期間的總體情況 199
3.2 分航次情況 206
4 主要金槍魚種類生物學特性 212
4.1 大眼金槍魚 212
4.2 黃鰭金槍魚 219
5 釣鉤實際深度與理論深度的關系 223
5.1 不同海流下船用漁具 223
5.2 不同海流下試驗漁具 223
5.3 擬合釣鉤深度計算模型 227
6 漁具漁法的比較試驗 232
6.1 調查期間各種釣鉤的上鉤率比較 232
6.2 不同海流下各種釣鉤的上鉤率比較 233
6.3 不同海流下試驗漁具的上鉤率比較 240
6.4 不同海流下試驗漁具(無重錘)的上鉤率比較 246
7 大眼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的棲息環(huán)境 250
7.1 應用漂移速度擬合釣鉤深度計算模型分析大眼(黃鰭)金槍魚的棲息環(huán)境 251
7.2 應用流剪切系數姒合釣鉤深度計算模型分析大眼(黃鰭)金槍魚的棲息環(huán)境 259
8 大眼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的漁場形成機制 268
8.1 整個調查期間漁場形成機制研究 270
8.2 分漁場形成機制研究 283
8.3 小結 294
參考文獻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