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州天柱山在今安徽省潛山市(新改),不僅山上有諸多著名的自然景觀、宗教建筑,而且區(qū)域內擁有大量積淀著深厚歷史人文內涵的名勝古跡,并發(fā)生過許多精彩動人的故事。由此激發(fā)起歷代文士游人的詩情雅興,他們創(chuàng)作了難以計數的具有鮮明特色的詩詞作品,成為舒州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者以中國基本古籍庫為基礎,系統(tǒng)梳理了一萬種左右古籍文獻,*終輯得詩詞一千二百余首。并對這些詩詞一一加注釋,做解題,不僅可幫助讀者解決詩詞理解障礙,而且能引領讀者探究深蘊其中的文化精神,感悟它們的內在之美。書中的原作大部分都是*次被發(fā)掘出來,而且也是*次系統(tǒng)地對其加以研究,因此,本書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與學術價值。
前言
舒州是一個歷史的區(qū)域概念,其范圍大約包括今潛山、懷寧、桐城、太湖、宿松、望江、岳西等縣市。舒州名稱的確立是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此一區(qū)域春秋時是皖伯所封之國,后被楚所滅,為楚東鄙。秦置三十六郡,屬九江郡。漢于其地置皖縣,建安中屬廬江郡。晉安帝于舊皖縣城置懷寧縣。梁置南豫州,后改為晉州。北齊改曰江州。隋初又為熙州,煬帝大業(yè)三年廢州為同安郡。唐武德四年又改為舒州。南宋慶元二年(1195),宋寧宗趙擴因自己未即位以前的住所在舒州,即位后便將舒州升為安慶府。舒州的名稱沿用了將近六百年,而且這一時期也是區(qū)域內經濟文化發(fā)展最為鼎盛的時期,所以后代人們在非正式場合仍多以舒州稱其地。我們仍沿用這一稱呼。
天柱山在舒州州治(即今潛山市)西北二十里,綿亙深遠,與六安州霍山縣接界,為江北淮南諸山之冠。它突出眾山之上,屹然獨尊,峭拔如柱,鎮(zhèn)守在長江中游區(qū)域,鎮(zhèn)守著古皖國的封疆。天柱山又稱潛山,亦名皖山或皖公山,一山而具三名。舊志的解釋是:蓋以形言之則曰潛山,謂遠近山勢皆潛伏也。以地言之則曰皖山,謂皖伯所封之國也;蛑^之皖公山,亦曰皖伯臺。以峰言之則曰天柱,其峰突出眾山之上,峭拔如柱也。名雖有三,實一山耳。
天柱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顯赫的聲名。上古時,與黃帝齊名的古帝王赫胥氏曾曜跡于潛山,死后葬在朝陽峰之左。唐成玄英疏《莊子》和陸德明作《經典釋文》,均認為赫胥氏便是炎帝。當然,此說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元封五年(前106),漢武帝巡狩南郡,曾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岳。至今山中仍有祭臺、拜岳臺、旌駕橋、回龍橋等古跡。漢宣帝神爵元年(前61),詔太常制五岳四瀆之禮,正式定潛山為南岳,并由朝廷派遣使者手持符節(jié),每年一禱而三祠(《漢書·郊祀志》)。只是到了隋開皇七年(587),隋文帝因開發(fā)南方疆土的需要,才以衡山為南岳,取代天柱山。天柱山這才失去了五岳的尊崇地位。
天柱山以雄峻秀奇著稱于世。山有二十七峰(一說三十六,或稱四十二)。除了千仞層巖,突起如柱,高出諸峰,相峙而不相連的天柱主峰外,其他著名的山峰則有飛來峰、蓮花峰、天池峰、三臺峰、石榴峰、皖伯峰、丹霞峰、石樓峰、麟角峰、天獅峰、覆盆峰、天書峰、丹砂峰、玉鏡峰、主簿峰、毛女峰、卓錫峰、白鶴峰等。它們如同儀仗衛(wèi)士,拱衛(wèi)在天柱峰周圍,為其屏障。除了這些著名的山峰,天柱山還有許多崇峻的山嶺,高危的山崖,瑰奇的巖石,神秘的洞穴,清澈的泉水,秀美的瀑布。人們說,天柱山峰無不雄,石無不奇,洞無不幽,水無不秀,此語的確能函括天柱山自然景觀的特點。
天下名山勝景,大半為僧道所占。東漢末,左慈居潛山,在山上建有煉丹房、煉丹灶。丹灶基址尚存。梁武帝天監(jiān)四年(505),佛道二教為爭潛山林麓之勝,寶志禪師與白鶴道人曾相互斗法。結果寶志禪師飛錫先至靈山勝地。其處原為何氏三高故宅,自寶志卓錫山中,三高遂舍宅為寺。梁大同二年(536),以山谷為寺名。寶志禪師由此成為山谷寺的開山祖師。白鶴道人則于谷口北里許建立白鶴宮。至隋煬帝大業(yè)二年,三祖僧璨大師自羅浮歸山谷,為四眾廣宣心要,于法會大樹下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唐玄宗天寶四載(744),舒州別駕李常素仰祖風,打開墓穴,取真身火化之,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南竇,塑師像。乾元元年(758),唐肅宗賜名三祖山谷乾元禪寺,所以后世又稱山谷寺為三祖寺或山谷乾元寺。
道教雖然在梁朝的鶴錫之爭中沒能占得先機,但并未因此而沉寂。天寶九載(749),唐玄宗因夢九天司命真君現于天柱山,夢醒后即遣中官王越賓、道士鄧紫虛攜內府繒帛,到潛山為真君創(chuàng)制祠宇。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太宗皇帝命就真君祠改建靈仙觀,派大黃門綦政敏親督其役,總成殿宇房舍六百三十區(qū)。政和七年(1117),徽宗趙佶下旨重修這座宮觀。又將靈仙觀更名為真源萬壽宮,并親筆御書真源萬壽宮和慶基殿的匾額。這次重修,共為錢三千萬,合新舊屋三千六百余間,可見其規(guī)模之宏偉?上У氖,舒州這座規(guī)制巨大的道教宮觀毀于歷代戰(zhàn)火,如今早已蕩然無存了。
舒州不僅天柱山有諸多自然景觀、宗教建筑,在州治及其周圍,乃至潛皖二水之內,也有著大量的名勝古跡,并發(fā)生過許多故事。舒州州治,別稱梅城,是春秋時皖國都城,后又相繼成為縣、郡、州、府的治所,作為區(qū)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雖遠古之事已窅然無聞,但漢代以來的歷史卻有文獻可征。如孔雀東南飛的故事便發(fā)生在這里,城南十五里有小吏港,為焦仲卿妻劉氏投水處。漢太尉喬玄及其二女大喬、小喬亦曾流落此城,城北三里彰法山麓有其故址。孫策、周瑜攻克皖城,孫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三國志》中有記載。唐代著名古文運動的先驅獨孤及和古文家李翱都曾在舒州任職。五代時,為中國文字研究和書法藝術發(fā)展作出過杰出貢獻的著名詩文家徐鉉曾流放此地。這里有宋代大臣王珪的故宅,有陳瓘的讀書樓,二人皆由舒州發(fā)跡而登高位。舒州還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是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及其外甥徐俯的第二故鄉(xiāng)。州城內外都有他們的遺跡。
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輝煌的宗教建筑、哀婉凄絕或令人稱羨的婚姻愛情故事,還有許許多多積淀著厚重歷史人文內涵的名勝古跡,激發(fā)起無數文士游人的詩情雅興。他們或敘事,或抒情,或詠物,或紀游,寫下了大量內容豐富且具鮮明藝術特色的詩詞作品,成為舒州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以求學寓居海上幾近四十年,鄉(xiāng)情旅思,縈回胸際。因于教書、著述、編輯圖書之余暇,留意這些詩詞的搜輯整理工作。最終輯成詩詞一千二百余首。且不揣固陋,為這些詩詞一一加注釋,做解題,以試圖探求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今將整理加工后的這些作品,以舒州天柱山詩詞輯校注解為書名,即將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下面簡要介紹一下本書的撰寫過程。
撰寫本書的第一步工作便是輯。筆者利用復旦大學的學術平臺,系統(tǒng)地檢索梳理了中國基本古籍庫中一萬種左右的古籍圖書,凡其中歌詠舒州天柱山區(qū)域內自然景觀、名勝古跡、朋友往還、本境物產以及相關情事的作品,一概予以收錄。
本書輯錄作品,秉持謹慎原則。如在舒州天柱山詩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景觀名稱有天柱山、天柱峰、南岳、霍岳等,其實天下有八座天柱峰,先后有二南岳,且天柱、南岳、霍岳之名,舊時因霍山縣與潛山縣爭持而至有淆亂誤解者。至于其他景觀,天下同名者也很多。僅天柱一詞,我們搜索到的信息目錄便有345頁,共12067條;南岳名稱的出現也有4994次。除了剔除一般性的文章外,對于其中的詩詞作品,我們均一一嚴加考訂,確認為吟詠舒州天柱山景物,或發(fā)生于境內情事者,方敢闌入;否則,不予收錄。如朱熹的《天柱峰》詩,舊有人誤以為寫舒州天柱山,并收入潛山有關文獻中;但在朱熹的《晦庵集》里,《天柱峰》為《武夷七詠》之一?菇鹈祭罹V的《天柱峰》亦為游武夷作,其文集卷六有文字說明。此二詩我們顯然不能收。又如,清桂超萬的《登天柱山》,題下有小注曰一名祠□山,即南岳,詩中又言及山上有弩臺等古跡。此詩亦非為舒州而作。此外,陸游的《登太平塔》作于邛州,當然也不能收。其他被我們剔除的還有很多,茲不能盡舉。
撰寫本書的第二步工作便是校。我們所收錄的詩詞,有的作者有本集傳世,有的僅見于總集、地方志、地理總志及其他有關文獻中。若有本集傳世者,我們便以本集為底本,再以方志或他書參校,文字擇善而從。有的作者無本集傳世,作品僅見于方志或他書,我們便以不同朝代編纂的方志互校,或以方志與他書互校。由此也解決了不少問題。如胡纘宗與余珊、齊之鸞同游天柱山返歸時有一首題為下山柬蕭比部若愚的詩,因本集刻本質量較差,很多字根本無法辨認,我們便以胡氏本人編纂的《(正德)安慶府志》中的同題詩校正。又如,《(康熙)潛山縣志》于一首題為靈仙觀的詩下著錄姓名處有李師中,天章閣待制八字,《游潛山敘寄蘇子平》題下有張商英,丞相字樣,《(乾。撋娇h志》則漏載作者姓名、仕履,且因其詩列蘇軾詩后,遂使后人誤以為兩詩均為蘇軾所作。本書亦并予校正。至于其他文字異同,除有重大錯訛者須改正外,一般不予校改,只在注釋中略作說明。
撰寫本書的第三步工作便是為每一首詩或詞做注釋。這是最難、也是耗費時間和精力最多的一項工作。我們本著體會作者意圖、照顧讀者需要的原則,除了注釋一般性難懂的字、詞外,還對詩詞中出現的人名、地名、歷史事件、文物制度、神話故事、典故傳說等,均一一加注,這樣既可幫助讀者理解詩詞的意思,又可給讀者增加一些歷史文化知識。對某些很難把握的句子,我們則進行串講,或以一句為單位,或前后幾句為一組,疏通文義,理清作者思想脈絡,幫助讀者解決詩詞理解障礙。為詩詞做注釋最多的一篇多達50余條,有時為做一條注釋要花半天時間。特別是那些喜歡掉書袋的詩人,他們愛在詩中引證古書,賣弄淵博,注釋起來更加費力。如清代大學者翁方綱,他的長篇古詩《望天柱峰》《皖公山谷歌》,詩中大量引經據典,幾乎每一句詩都有來歷和出處;又如宋代程俱的幾首長詩,亦均用典生僻,語意深晦,又極盡鋪陳之力。對于此類詩歌,筆者都是硬著頭皮,耐著性子,每首詩花了幾天時間才完成注釋的。
撰寫本書的最后一項工作是做解題。解題包括的內容有: 介紹歌詠客體的有關情況,交代詩詞的寫作背景,扼要說明詩詞內容,并簡析其藝術特色。在很多情況下,解題是以串講或詮釋全篇大意的方式進行的,但也有評點和考辨。詩歌是以情動人的藝術,所以我們在解題時還特別注意揭示演繹詩詞中所反映的作者主觀感情。尤其是有的詩詞寫得情深意切,感人肺腑,我們則用簡潔的語言把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特定的境界中去,以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當然,詩無達詁,對詩歌的評價是具有主觀性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對同一首作品也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我們對每一首詩或詞所做的解題,尤其是其中對內容和藝術的評價,對作者主觀情感的揭示或演繹,只能給讀者以參考,或者說只能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解題的篇幅有大有小,有話則多言,無話則少說,力爭做到要言不煩,但務求盡心中所蘊。
筆者搜輯、注釋和解讀舒州天柱山詩詞,斷斷續(xù)續(xù)用了十余年時間。其間曾經歷過一些復雜而微妙的感情經歷。我在接觸某些景觀名稱的瞬間,記憶的閘門突然被打開了。兒時的嬉游,親人們的身影,故鄉(xiāng)的陳年往事,像電影一般不斷在眼前閃現,溫情和傷感紛至沓來。我常常沉浸在對兒時美好時光的回憶中。
搜輯注釋和解讀這些詩歌,也耗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影響了我的健康。因為我每天起得很早,一邊寫作一邊抽煙。去年體檢,發(fā)現肺部出了問題。當時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這部書稿尚未完成,我深恐自己會帶著遺憾離開。治療后做進一步檢查,發(fā)覺并無大礙,原來只是虛驚一場。又經過一年的努力,如今這部書稿終于完成了。
值此書即將正式出版之際,我要感謝我的老友、同事陳士強教授,他是國內外知名的佛學專家,詩歌中有關佛教問題的解讀,得到了他的指點。我要感謝湯志波、石曉玲、江濤三位博士,他們在復旦大學古籍所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先后協(xié)助我做了部分工作。我還要感謝我的太太沈根妹女士,是她承擔了所有家務,我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這部書的撰寫上;沒有她的支持,很難想象此書能順利問世。此書由于部頭較大,內容龐雜,肯定還存在不少錯誤,敬請讀者不吝賜教指正。
韓結根
2018年11月1日于上海蘭花教師公寓凡例
凡例
一、 本書收錄的詩詞,主要是前人歌詠古舒州天柱山核心區(qū)域內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或其他情事的作品,地域范圍包括今潛山市全境乃至潛皖二水之內;其他縣市有關者亦偶爾及之。時間上自漢代,下迄民國。
二、 本書著錄作者姓名,以謹慎為原則。作者如有本集傳世,盡量用本集而不用方志。若無本集,則參考較早的地理總志或其他權威性文史書籍。由此,本書更正了一些詩歌作者的署名。如各本《安慶府志》《潛山縣志》收有署白居易所作《題天柱峰》詩一首。今白居易詩文集中無此詩,且其自編《白香山詩長慶集》末云:若集內無,而假名流傳者,皆謬為耳。詩顯非白居易作。此詩中有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一聯,曾被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清《御選唐詩》所征引,皆言此詩為唐代李明作。故我們不依方志署該詩作者為白居易,而署李明。又如,各本《安慶府志》、《潛山縣志》均收有署黃庭堅所作《題潛山》五言長詩一首,此詩實乃宋舒州人張澂作,筆者有專文考證,發(fā)表于《復旦古籍所學報》第一期。故本書亦將其詩作者署名易為張澂。方志中著錄作者姓名張冠李戴者還很多,在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我們均一一予以辨正,茲不能盡舉。
三、 筆者輯錄作品,發(fā)現多有重出情況。如宋楊杰《無為集》中的《潛山行》,與方志載徐俯作《望潛峰》,題雖異而詩相同。郭祥正《青山集》中詠舒州景物之《寄舍弟》,與《清江三孔集》中孔平仲所作《寄舍弟》,題、詩皆相同,僅有一字之訛。又如,《(天順)直隸安慶郡志》收明初曾文博《題潛山》詩三首,實即《(康熙)潛山縣志》所收宋張昌作《和曾太傅游山》五言律二首、《和曾太傅游山》七言律一首,其題名雖不同而詩中字句無一字相異。對于這些作品,我們無法判定其真正的作者,只能兩存,并于解題中略作說明,以俟后人考證。
四、 本書所收詩詞按朝代排列,基本上以作者生年為先后。至生年無考者,便據其卒年。生卒年皆無考,則參考科舉進士先后或據其他情況,估計其大致年代,列入相應時期。對于生活于朝代之交的作者排序略作調整。習慣上被認為是后一朝代的作者,即使年齡稍長,排序也只能靠后。
五、 本書于每一作者詩前作一小傳,敘其生平,以助讀者知人論世;不知姓名之作者,均標以佚名二字。事跡無考者則直書不詳。
六、 本書標點詩歌正文,不使用引號、書名號及破折號。
韓結根,安徽潛山人。復旦大學教授,文學博士,曾先后在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復旦大學出版社工作。著有《明代徽州文學研究》《康海年譜》《釣魚島歷史真相》《洛陽伽藍記注》《洛陽伽藍記選譯》《李白詩歌選注導讀》《杜甫詩歌選注導讀》《蘇東坡詩詞賞析》等。其中《釣魚島歷史真相》一書被譯成7種外文在世界范圍內發(fā)行。并曾擔任《全明詩》副主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叢書編委,參與撰寫《中國禁書大觀》、整理《中國近代小說大系》,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