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如何運用導圖進行作文教學做了系統(tǒng)的思考探索。書中結(jié)合大量具體生動的教學實例做了梯度合理、步驟綿密教學示導,并融入一線教師的作文教學計劃體系,分門別類提供訓練教程,引導孩子進行作文框架搭建,思路構(gòu)思,細節(jié)描寫。全書既可作為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完成基本的作文訓練,也可助力家長按照序列有針對性地輔導孩子作文。書中涉及小學作文教學的多種品類,比較全面,便于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其例子多出自自身教學實踐,真實性強,可操作性也較強,是小學作文教學角度比較獨特的教學參考書。
代前言:
作文的源泉、骨肉與靈魂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提出,語文課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也就是要讓學生具備獨立的閱讀寫作能力。然而,要形成這種能力談何容易,老師必須找到門道。
就作文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門道就是解決好源泉、骨肉(結(jié)構(gòu)與細節(jié))與靈魂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追溯源泉,解決學生思想語言及素材選擇的問題
比喻力量、知識、感情等的來源或產(chǎn)生的原因,這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源泉一詞的解釋。那么,作文的源泉是什么?我認為一是讀書,二為體驗。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南宋朱熹在《觀書有感》中說得很清楚,書本是思想、寫作的源泉,沒有了閱讀,思想就會局限,寫作就會舉步維艱。
心如明鏡,豁然開朗;心若混沌,無所適從。
閱讀對于學生,除了思想的啟發(fā)與碰撞之外,還有語言的積累,知識的豐富,視野的開闊,語感的發(fā)展。《文心雕龍》句云: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其意思很明白,觀察過很多柄劍之后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練習很多支樂曲之后才能懂得音樂。同樣的,要想寫出好文章,是一定要讀過不少書的。所謂的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除了閱讀,作文的另一個源泉便是豐富的生活體驗。
想必大家都對電影《戰(zhàn)狼2》記憶猶新,為什么吳京能把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深入體驗。從電影籌拍開始,吳京得到南京軍區(qū)批準,在特種部隊進行了為期18個月的生活體驗。在部隊里,吳京從義務(wù)兵到士官的每一個崗位都進行了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并參與了所有特種專業(yè)訓練。沒有這些體驗,何來精彩演繹?
電影如此,寫作同樣如此。為了寫好《水滸傳》中有關(guān)老虎的場面,施耐庵只身爬到樹上,靜候一夜,只為近距離觀察到餓虎撲食驚心動魄的場面。他還經(jīng)常到獵戶家中,找有打虎經(jīng)驗的獵戶親切交談,了解老虎不同情況下的習性、動作、神態(tài),還有獵戶和老虎搏斗的切身經(jīng)歷。這些,都為施耐庵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毛澤東主席曾飽含熱情地形容人民生活是文學藝術(shù)原料的礦藏,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shù)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shù)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在我們身邊,有不少學生,書是看了不少,但是寫起作文常常找不到素材,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生活體驗太少。家里、學校、培訓班,三點一線的生活,直接導致作文老在重復昨天的故事。撿錢包、讓座位、逛校園成了最難忘的幾件事。
因此,作為老師和家長,一方面要引導孩子在原有的生活閱歷中細心觀察、用心品味,于平常中提煉作文素材;另一方面,也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更好地帶領(lǐng)孩子體驗生活,豐富生活。例如買菜、做飯、洗衣、掃地、郊游、飼養(yǎng)小動物,這樣既鍛煉了孩子們的勞動能力,放松了心情,同時還給他們的作文提供豐富的素材,巧婦便不再難為無米之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讓讀書與體驗成為作文的源頭活水。
二、強健骨肉,解決文章寫作順序及具體生動的問題
《平山冷燕》有言:莫怪文章生骨肉,謫來元是掌書仙。此句常常用來比喻文章充實的內(nèi)容。何謂充實,好的框架和精彩的細節(jié)必不可少,不妨將二者簡稱為作文的骨和肉。
1.搭好作文的骨架
寫作肯定要意在筆先,打腹稿和列提綱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對于初學作文者而言,二者都有一些弊端。打腹稿往往很難進行較為繁雜的構(gòu)思,容易導致遺忘;列提綱條目清楚明了,但是對抽象思維要求很高,小學生不容易操作。
《學習的革命》一書指出:如果所學的重要內(nèi)容在用時卻又記不起來,那又何必要去學它?全世界數(shù)以萬計的學生此時此刻正在記筆記,他們一行一行地寫字。但是大腦不是以那種方式運作的,它不是用清清楚楚一行行或一欄欄的方式存儲信息的。大腦是將信息存儲在樹狀的樹突上的,它以分類和關(guān)聯(lián)存儲信息。因而,你越能用大腦自身的記憶方法工作,你就會學得越容易、越迅速。
用樹狀結(jié)構(gòu)和圖像再輔以顏色、符號、類型和關(guān)聯(lián)來畫腦圖,這是一種實用而簡便的學習方法,也叫腦圖法。作文要做到言之有序,腦圖法是個不錯的選擇。這種圖像化的操作方式能使復雜的構(gòu)思過程簡單化,運用于小學生的習作中,還可以簡化成構(gòu)思導圖。比如寫一個人的導圖方式(見圖一、二)。又如編寫童話故事時,可以通過導圖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到引人入勝(見圖三)。再比如寫景的作文,也可以有個導圖(見圖四)。
導圖(一)
導圖(二)
導圖(三)
導圖(四)
以上的是中年級學生的構(gòu)思導圖,到了高年級,還可以變成橫條的流程圖寫在草稿紙上。例如有個學生寫一種動物:
又如有個學生寫生氣的故事:
2.寫好作文的細節(jié)
如果說構(gòu)思導圖主要解決的是作文的提綱問題,那么,細節(jié)導引則能夠引導學生有話可說,把重點部分寫得具體生動。
很欣賞李白堅教授的新體驗作文,它最大的特色在于以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化難為易,一步步完成作文。例如寫《我的學!罚鹊綄W校各個景點去參觀,順序可設(shè)定為:校門操場花圃教室辦公室。然后記錄下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以及想到的。對于學生而言,確立順序不難,重要的是如何寫好每個景點,不妨通過一些輔助問題。就拿大門來說,可以設(shè)置如下問題:校門用什么材料做的?有多高、多寬?由幾扇門組成?款式如何?校門口是否有校牌?校牌大概有多寬、多長?上面用什么字體書寫的校名呢?這些字大概有多大?當你從校門口經(jīng)過的時候,是什么感覺?……有了這些問題的輔助,言之有物自然不在話下。
作家戎林說:我讀過許多中小學生的作文,不少平淡無味。大體相近的情節(jié),往往使作品限于平淡。而讓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那些富有生動細節(jié)的作文。不可否認,一系列的問題會讓人產(chǎn)生事無巨細的感覺,但是,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細膩觀察與細致描寫的能力至關(guān)重要。小學生的作文主要是要打好基礎(chǔ),細節(jié)導引能讓大部分學生的作文不再干癟,為后續(xù)的精加工作好充分準備。
三、注入靈魂,讓每一篇習作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眾所周知,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經(jīng)典。關(guān)于這部作品,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這天,妻子聽見托爾斯泰在書房里哭,便關(guān)切地問:老頭子,你怎么了?托爾斯泰滿臉淚珠地說:安娜死了。天啊,那安娜不是你寫死的嗎,你哭什么?他的妻子大惑不解……文章寫到這個份兒上,絕對算得上一種全身心地投入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李白的灑脫豪放;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杜甫的真切呼喚;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這是歐陽修的哀傷惆悵;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這是程顥的自得其樂。
是的,真情是作文之魂。沒有真情,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作文。
有個名叫酈思哲的一年級小朋友,寫了一篇題為《媽媽回來了》的作文:
前段時間,媽媽去杭州學習,去了好長時間,可能有一個月吧。今天,媽媽終于從杭州回來了,我非常高興!因為媽媽的懷抱很暖和,因為媽媽回來了,爸爸的生日就能過得更好,因為媽媽在家里會給我讀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很想她,想媽媽的感覺,是一種想哭的感覺。
就是這樣一篇百來字的短文,在海內(nèi)外五萬多篇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首屆冰心作文獎小學組一等獎。為什么?真實的情感勝過一切花言巧語。
小學生的每一篇習作都是有生命的。對于特級教師黃國才的這句話,我深有同感。我的一個學生,他心愛的小狗嘟嘟死了,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如果嘟嘟能復活的話,我付出什么都可以,就算一輩子不玩游戲,一輩子不看電視,一輩子不吃零食也行啊!希望嘟嘟下輩子做人不要再當狗了。
多么質(zhì)樸卻包含深情的語言!此刻,作文已經(jīng)不是作文,而是表達自己情感的工具而已。情動而辭發(fā),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作文的理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