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李,女,湖北仙桃人,2008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2011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2014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F為武漢理工大學漢語言學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詞匯、語法。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項,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1項,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基金項目2項,武漢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1項,已在《語言研究》《江漢論壇》《華中學術》《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篇,其中一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001
第一節(jié) 論題的研究意義………………………………………………………001
第二節(jié) 論題的研究現狀………………………………………………………003
第三節(jié) 論題的研究對象………………………………………………………009
第四節(jié) 本書的研究內容………………………………………………………010
第五節(jié) 本書的理論背景和方法………………………………………………011
第六節(jié) 語料來源………………………………………………………………014
第二章 好和壞詞匯層面上的對稱性…………………………………015
第一節(jié) 好和壞的義項對比…………………………………………015
第二節(jié) 好和壞的使用頻率差異……………………………………017
第三節(jié) 好和壞的習得順序…………………………………………018
第四節(jié) 好和壞構詞的對稱性………………………………………019
第五節(jié) 小 結……………………………………………………………029
第三章 好和壞句法層面上的對稱性…………………………………030
第一節(jié) 好和壞充當定語時的對稱性………………………………030
第二節(jié) 好和壞充當補語時的對稱性………………………………051
第三節(jié) 好和壞充當主語時的對稱性………………………………062
第四節(jié) 好和壞充當謂語時的對稱性………………………………063
第五節(jié) 好和壞充當狀語時的對稱性………………………………069
第六節(jié) 好和壞充當獨立語時的對稱性……………………………071
第四章 好和壞在特定格式中的對稱性………………………………076
第一節(jié) 好和壞的對舉格式…………………………………………076
第二節(jié) 好和壞記量方式的對稱性…………………………………085
第三節(jié) 好和壞在疑問句中的對稱性………………………………092
第四節(jié) 好和壞在比較句中的對稱性………………………………094
第五節(jié) 好和壞在特殊構式中的對稱性……………………………099
第六節(jié) 好和壞重疊式的對稱性……………………………………104
第七節(jié) 好和壞語體選擇的對稱性…………………………………111
第五章 好和壞對稱性的歷時考察……………………………………114
第一節(jié) 好和壞的出現………………………………………………114
第二節(jié) 先秦時期好和壞的用法……………………………………116
第三節(jié) 兩漢時期好和壞的用法……………………………………119
第四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好和壞的用法……………………………120
第五節(jié) 唐宋時期好和壞的用法……………………………………122
第六節(jié) 元明清時期好和壞的用法…………………………………123
第七節(jié) 好和壞相關結構的詞匯化及語法化………………………128
第六章 好和壞對稱性的制約因素……………………………………137
第一節(jié) 語言內部的原因………………………………………………………138
第二節(jié) 語言外部的原因………………………………………………………143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146
第一節(jié) 本書的主要結論………………………………………………………146
第二節(jié) 本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150
第三節(jié) 本書的不足之處及未來研究展望……………………………………151
參考文獻……………………………………………………………………………153
附 錄………………………………………………………………………………161
附錄一……………………………………………………………………………161
附錄二……………………………………………………………………………162
附錄三……………………………………………………………………………169
后 記………………………………………………………………………………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