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館學歷史文獻選編》系列叢書收集博物館學各個時期的基本文獻分輯出版,為中國博物館學系統(tǒng)留存歷史資料。
考慮到著作權年限的相關規(guī)定,《中國博物館學歷史文獻選編》系列叢書選編的時間范圍暫定為1840-1966年。
《中國博物館學歷史文獻選編》系列叢書選編首期出版四輯,收錄20世紀30至60年代的單行本著作和文集。
《中國博物館學歷史文獻選編》系列叢書所收文獻按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重新編排,原文中的明顯錯誤或印刷失誤,以及因排版方式不同方位詞有異等作了修訂,其余一仍其舊。
原文中漫漶莫辯的字詞用口符號代替,部分配圖亦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敬請諒解。
《中國博物館學歷史文獻選編》系列叢書對原文作者加以簡介,附于文題之后;對博物館機構和博物館人物,以及相關的人名、地名進行了注釋,詳略不等;考辨不清的博物館名稱則未加注釋,新識者教之。
《中國博物館學歷史文獻選編》系列叢書注釋統(tǒng)一采用腳注形式。原作者或原編者的注釋在其后標明為原文注,譯者的注釋在其后標明為譯者注,叢書編者的注釋不另作說明。
中國博物館學文獻選編的計劃緣起于十多年前的中國博物館學史研究課題。經國家文物局于2002年3月批準專項,湖南省博物館組織課題組開展了為期三年的中國博物館學史研究的工作。其主要成果,一是編輯了《中國博物館學文獻目錄》,二是編寫了《中國博物館學大事記》,三是撰寫了《中國博物館學史研究報告》。在課題結題報告中,將計劃開展《中國博物館學文獻選編》工作作為后續(xù)成果之一。
當年課題組為廣泛收集中國博物館學史料,全面反映中國博物館學研究成果,曾赴全國各地查找資料,對全國知名博物館專家和博物館學學者、博物館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進行了采訪和調研,收集到上萬份文獻資料。特別是得到了呂濟民、蘇東海、王宏鈞、沈慶林、羅哲文、于堅、甄朔南、朱鳳翰、李象益、齊鐘久、胡駿、周寶中、馬希桂、齊吉祥、鄭廣榮、安來順、秦貝葉、牛燕、張承志、李保國、許治平、宋惕冰、杜耀西、劉超英、周士琦、史樹青、齊秀梅、劉恩迪、任廷芳、杜娜希、李靜茹、張連娟、孫果云、馬承源、費欽生、楊嘉褚、徐湖平、宋伯胤、奚三彩、梁白泉、張文軍、王學敏、湯偉康、張禮智、陳全方、楊嘉祐、侯良、高至喜、孫景云、梁吉生、馮承伯、傅玫、傅同欽、劉毅、郭長虹、黃春雨、朱彥民、宋向光、高崇文、史吉祥、昝淑芹、楊志剛、劉朝輝、霍巍、陳德富、馬繼賢、吳潔坤、高榮斌、呂軍、嚴建強、朱戢、劉衛(wèi)東等諸位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許多珍貴史料就是他們無私提供的。當我們重新翻檢開始選編之時,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尤其令人遺憾的是,其中幾位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愿這遲來的感謝能通達天庭。
盡管中國博物館學是不是一門學科的爭論至今不絕于耳,但我們收集到的成千上萬篇文獻已經證明,關于博物館的實踐總結和理論探索在中國早已開始并從未停止。中國博物館學文獻選編的任務,就是力圖將在中國博物館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文獻收錄進來,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中國博物館學的發(fā)展脈絡,也為進一步開展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免于翻檢之功。本次先期出版的四輯,收錄了中國博物館學早期的著作、譯著和文集;博物館學文章、論文和論文集的選編工作將隨后展開。
曾有人說,中國博物館事業(yè)就像一艘巨輪高速航行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未免言過其實。但難以否認的是,與近年中國博物館專業(yè)史無前例的大發(fā)展、大繁榮相比較,中國博物館學理論研究的相對滯后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基礎理論的研究,即揭示博物館的核心價值、基本功能、職業(yè)倫理,解決博物館為何的問題;還是應用理論的研究,探討博物館收藏、科研、教育、傳播,解決博物館何為的問題,均為實踐對理論的急切呼喚。愿《中國博物館學歷史文獻選編》能借博物館學先輩們的智慧,為我們前行的道路增添一縷光芒。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學史研究》課題由陳建明策劃提出并任責任人,聶菲、熊建華、游振群、張曼西、喻燕姣、閭四秋、翁金燦、廖丹、李易志、唐微、張鋒、吳彥波、李麗輝、舒麗麗、李慧君、劉平等人員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整理和錄人工作。
《中國博物館學文獻選編》第一至四輯由劉平、李慧君組織匯編,張艷華、李燕、趙月、趙抒清、許艷艷等人員編輯、校對。再次一并致謝。
最后,向出版本書的文物出版社各位有關人員,特別是責任編輯李縉云、劉永海致以我們最衷心的謝意。
地志博物館的陳列方法革命前之部
地志博物館的陳列方法自然之部
博物館工作宣傳資料第一輯
博物館譯叢[一九五七年第一輯(總1號)]
博物館藏品科學編目法
博物館藏品的管理
博物館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