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傳心錄》原是中醫(yī)大夫錢樂天生前所得的秘本,原書寫于清道光年間,封面上載有“上海劉一仁”五字,從內(nèi)容看,似是劉一仁和無名氏所著。本書主要講脈診、望診、治病之主藥、引經(jīng)藥,五個*常用的方劑為基礎(chǔ)方,通過加減擴大治療范圍,以歌訣的形式敘述,簡而明,病因賦,敘述傷寒、溫疫、雜病、婦產(chǎn)等科疾病的成因、辨證論治要點和治療。本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既為初學而作,可謂初學者的自學參考書,為入門之捷徑。
《醫(yī)學傳心錄》的作者是何許人也?書衣(封面)題為“上海劉一仁”,說明劉一仁為上海人,但其既無傳記,又未見其墓碑、墓志,更不見《地方志》等文獻記載,因此對其生平無從稽考,茲從略而已。
本書“抄于清道光間”,“系屬秘本,并無坊刻”,書中要求“切不可與人看見,致外人抄去,或為人竊取也”,而河北“省中醫(yī)研究所籌備處錢樂天副主任得自秘傳抄本”,說明錢不是“外人”?墒牵烧l傳至錢樂天先生的?語焉不詳。既然是“秘傳”,則不會外傳,但是在“一九五四年,河北省衛(wèi)協(xié)會開展會員業(yè)務(wù)學習,一時苦乏善本作教材,樂天同志以此書獻”,由此此書公之于世,而“內(nèi)部出版”定名為《中醫(yī)捷徑》,說明當時是以本書作為“教材,”以速成的方法或手段,達到解決中醫(yī)人員匱乏之目的。該書在1958年公開出版時,仍用初名《醫(yī)學傳心錄》。
在研讀本書時,察覺本書非劉一仁一人之作,依據(jù)為:第一,盧序指出“判斷原作或出自劉氏手筆,”盧之一個“或”字,說明盧懷疑非劉一仁之作。第二,一般而言,一人之作,或多人合作之著作,體例一致,而本書很多地方體例不一致。體例一致者,以(郁有六名)為例,正文“治以六郁湯、越鞠丸主之”,其下為此二方的歌訣,(產(chǎn)后發(fā)熱原有七因),正文所涉及證候中之方劑與其下所列之方劑相合,前后相貫;先后不一致者,以(瘟疫病感冒四時氣要先明)篇為例,治療提出“治以人參敗毒散表之,小柴胡湯和解之,里癥見者,以大柴胡湯下之!倍滤蟹絼﹦t為“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芩連消毒散、冰解散”,除了人參敗毒散與正文相合外,所列方劑與正文所涉及的方劑不一致。答案只有一個,不一致的方劑即為后人所加,其原因很可能是根據(jù)個人臨床經(jīng)驗而加于其后。第三,《病因賦》共七十多篇,但出現(xiàn)“一仁劉氏”者僅有18處,其中14處為“一仁劉氏日”,一處為“一仁劉氏治瘧論”,一處為“一仁劉氏治痢驗方”,一處為“一仁劉氏治喘經(jīng)驗方”,一處為“一仁劉氏用藥法”,其他或在某篇首段之句首,如《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篇;或某篇僅有一段而有“一仁劉氏日”,如(便濁有赤白之異)、(痙癥有陰有
序一
序二
例言
寫在卷首
診脈傳心訣
診脈總要
診脈六法
三部總看歌
麻衣決死法
發(fā)言須當理
引經(jīng)藥
用藥傳心賦
治病主藥訣
四君子湯加減歌訣
四物湯加減歌
二陳湯加減歌
小柴胡湯加減歌
平胃散加減歌
病因賦
百病皆生于六氣
諸癥莫逃乎四因
傷寒癥傳變六經(jīng)必須熟認
瘟疫病感冒四氣務(wù)要先明
內(nèi)傷脾胃者辨有余與不足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破傷風原有三種治別三經(jīng)
中暑有動靜之異
受濕有內(nèi)外之分
火有七說
痰有十因
氣有九論
郁有六名
瘧犯暑風更兼痰食
痢因濕熱及受積停
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
泄瀉者脾氣傷而不平
霍亂脾寒傷食所致
痞滿脾倦積濕而成
呃逆者胃氣之不順
咳嗽者肺氣之不清
暖氣皆由于痰火
咽酸盡為乎食停(附嘈雜癥)
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附浮腫)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喘急有虛有實
痙癥有陰有陽
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
五勞六極皆是火爍乎天真
吐血出于胃腑
衄血本乎肺經(jīng)
痰涎血屬于脾臟
咯唾血屬于腎經(jīng)
牙宣者陽明之熱極
舌衄者少陰之火生
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別
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
驚悸痰迷恐懼所致
健忘血少憂郁而成
癲狂者分心肝之熱極
癇癥者尋痰火之重輕
便濁有赤白之異
汗出有自盜之名
九種心疼痛在胃脘
七般疝氣病在厥陰
脅痛有兩邊之別
頭風有左右之分
腰痛腎虛而或閃挫
腹痛寒氣而或食停
痿癥不足與濕熱
痹癥寒濕與風乘
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
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
眩暈者無痰不作
消渴者無火不生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大便秘乃血液燥結(jié)
小便閉乃氣滯不行
痔疾腸風濕熱所致
發(fā)斑癮疹風熱所乘
耳聾者腎虛之故
目疾者肝火之因
齒痛乃胃熱蟲蛀
喉痹乃火動痰升
鼻塞者肺氣之不利
口瘡者脾火之游行
女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皆是氣逆
寡婦心煩潮熱多是郁生
帶下沙淋由于濕熱
血山崩漏為損任沖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產(chǎn)后發(fā)熱原有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