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地名,我們回家的路
地名如人名,與生于斯長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關(guān)。地名,承載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千百年的情感傳承,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消失。一個長期形成的地名,其實就是那個地方的符號,那個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標志。即便遠在他鄉(xiāng),故鄉(xiāng)名字,在人們心中永遠不會忘記。我們常說珍愛鄉(xiāng)愁,尋找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就融在地名之中。
2016年清明前夕,我在武漢做一次關(guān)于地名的演講,聽一個省的民政廳干部講了一個故事。一位漂泊在外的老人,身體不好不能回到家鄉(xiāng),就讓孩子回來尋根,找他生活過的地方。孩子歸來,拿著那個地名,難以找到,原來那個地名早已消失。最后,孩子找到民政廳,翻閱地名檔案,終于找到原來的地名。這位老先生,寫信來感謝他們,同時在信中說:“你們經(jīng)濟發(fā)展得很好,建設(shè)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地名,我們回家的路。說得多好。
地名,在所有尋找鄉(xiāng)愁的人們心中,就是一條回家的路。即便對于沒有在這里出生的人,那也是祖輩的根,后代依舊將心底的那份鄉(xiāng)愁,與那個遙遠的地名聯(lián)系在一起。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譜曲的周巍峙先生,曾任文化部代部長、全國文聯(lián)主席,他爺爺那一代逃荒離開徽州,雖然周巍峙沒有在徽州出生,但徽州一直在他心中。我在微信公眾號“六根”發(fā)表《徽州,歸來吧!》一文之后,他的兒子周七月告訴我,父親一直想找到徽州的家鄉(xiāng),并且認為徽州地名被黃山替代,是沒有文化的表現(xiàn)。他根據(jù)父親提供的堂號,前往徽州,找到了祖輩生活過的村莊和祠堂。去世兩年前,周巍峙終于回到徽州祖籍所在地,了卻心愿。為踏上這條回家的路,他等待了整整90年!
回家的路,到底有多遠?有多近?對于所有人,遠與近,在鄉(xiāng)愁中,在夢中。
地名的替換與取消,顯然,需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們存在于史書、碑刻、文學經(jīng)典之中。如果輕率地將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就會被消解。陜西漢中的勉縣,是武侯墓和武侯祠所在地,因漢水稱作沔水,后來,這里一直叫沔縣。1964年,因考慮到“沔”字不好寫,便隨便改為“勉”。漢水流至湖北,一個縣叫沔陽,和沔縣的“沔”是同一個字?墒,上世紀60年代沒有改名的湖北沔陽,到80年代卻改名叫仙桃市,沔陽從此消失。遠遠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陽三蒸、沔陽花鼓戲,可如今,一個“仙桃”,令“沔陽”失去了多少歷史內(nèi)涵。為此,生于斯長于斯的作家池莉,特意撰文呼吁恢復“沔陽”。
說到襄陽,會想到王維的“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想到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說到荊州,會想到“大意失荊州”;說到衡陽,會想到高適的“衡陽歸雁幾封書”;說到徽州,會想到湯顯祖的“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試想一下, 如果將“襄樊”“荊沙”“黃山”在詩句中予以替換,今人與后人的感受,又該如何?幸好衡陽、泰安等地名,沒有在黃山替換徽州之后也隨之更改,不然,多少經(jīng)典詩詞,將從此失去地名帶來的歷史內(nèi)容和美感。
能否慎重更換地名,其實就在于是否對地名有一種情感。這種情感,是個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與豐富,才構(gòu)成一個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換地名之際,我們需要敬畏文化,敬畏歷史,任何一個地名,都是在悠久歷史中形成的。邯鄲這個地名,延續(xù)兩三千年,不是依舊與人們同在嗎?
可喜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重視傳統(tǒng),敬畏歷史。當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須恢復舊名稱,但對于“徽州”這樣極其重要的歷史地名,卻值得付出一定代價予以恢復。沒有徽州,哪里有“安徽”?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無疑給了我們一次新的契機。通過普查,來一番梳理,讓中國的地名更帶有歷史沿襲性,更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讓新起的地名更能體現(xiàn)中文之美,更有豐富內(nèi)涵。當然,這需要各地政府,有勇氣面對過去的錯誤。譬如徽州,將這種改錯的著名地名重新恢復,才是對歷史、對文化的真正珍愛與敬重。
珍愛地名,回家的路,再遠,也很近。
于是,我忽發(fā)奇想,何不開設(shè)一個“地名古今”微信公眾號?2016年5月3日,“地名古今”啟動。第二天,5月4日,發(fā)表我的第一篇文章《地名,我們回家的路》!暗孛沤瘛钡尼∧,慢慢拉開。時間真快,到2018年5月,“地名古今”推出整整兩年。兩年來,“地名古今”成為全國各地作者講述地名歷史的小小平臺。大家互不相識,卻在平臺上讀對方的文章,了解彼此的歷史、文化和故鄉(xiāng)情感。
的確,地名不是干巴巴、枯燥的幾個漢字,它們包容了多少歷史變遷、多少文化內(nèi)涵、多少故鄉(xiāng)人的情感!暗孛沤瘛辈粌H僅講述地名的歷史變遷與故事,還希望不同門類的專家參與其中。家族故事、方志、中國園林常識、旅行、尋訪……不一樣的地名,不一樣的風景,要用不一樣的心情去感受,去領(lǐng)悟。
一年之后,2017年5月我重新擬定六個欄目,分別如下:
1.我說地名:以個人視角講述熟悉的地名歷史變遷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羅列概念。突出個人對地名的理解和歷史變遷的解讀。
2.傾聽講述:每個村莊、每條街巷,都有說不完的人與地名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傾聽講述,以細節(jié)勾勒歲月流逝中的、難以重現(xiàn)的故事。
3.我的漂泊:許多人的人生旅程,會在遷徙、漂泊中走過。用印象最深的幾個地名,穿插個人的成長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
4.故居尋訪:千百年來,每個地方都有影響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尋訪,在尋訪中解讀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樣避免面面俱到,寫最能觸動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為當今時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與異地觀感融為一體,既是游記,也有頗為充實、敏銳的詩意表達,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遠離故鄉(xiāng)的人,心中永遠牽掛故鄉(xiāng)。每次踏上歸家之路,都會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兒時星星點點的記憶,家庭幾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樹,一口井,一家人,左鄰右舍,都是故鄉(xiāng)難忘的記憶。
謝謝海天出版社諸位同仁厚愛,同意接納出版“地名古今”叢書。所有“地名古今”作者,得知這一消息,都為之激動。
期待更多讀者和作者關(guān)注“地名古今”,參與撰寫更多故事。
未來的日子里,我們再前行!
李 輝
2018年新年之際寫于北京看云齋
主編:李輝,當代作家。1956年生于湖北隨縣。1982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曾任人民日報社文藝部高級編輯。以傳記、隨筆寫作為主。主要作品有《沈從文與丁玲》《蕭乾傳》《滄?丛啤贰栋倌臧徒稹贰斗饷嬷袊返;譯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選》《走進中國——美國記者的冒險與磨難》《中國股市繪本》等。
何萬敏,生于1963年,四川涼山人,畢業(yè)于四川美術(shù)學院。高級記者,涼山日報社副總編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1982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散見于《青年文學》《美文》《四川文學》等上百種報刊,獲得文學、新聞獎項300多個。出版有評論集《何萬敏影視文集》、人文地理《奔向女兒國》、報告文學《燭照涼山》、隨筆集《光閃爍在你的枝頭》、散文集《住在涼山上》等。
賈巴爾且,彝族,四川省涼山人,從事新聞采訪,現(xiàn)在金陽縣委宣傳部工作。作品散見《人民日報海外版》、《小說選刊》、《四川文學》、《領(lǐng)導科學》、《涼山文學》等全國報刊雜志。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閃小說專委會四川委員會會員,四川省小小說會員,涼山州作家協(xié)會會員。
馬可?波羅,為西昌古城而癡迷(何萬敏)
從法國走來,方蘇雅與彝族祖先默默相望(何萬敏)
大地恩賜西昌,造就“袖珍天府”(何萬敏)
大涼山,俄國人顧彼得初識“彝人首領(lǐng)” (何萬敏)
橫斷山深處,馬幫鈴聲搖醒清晨(何萬敏)
禮州古鎮(zhèn),古韻猶存的西昌驛站(何萬敏)
清溪道,靈關(guān)古道留存的最美身影(何萬敏)
涼山最美處,夢中牛牛壩(何萬敏)
大涼山,索瑪花兒開了(賈巴爾且)
大涼山:最后的彝族瓦板房(賈巴爾且)
金沙江大峽谷,看不夠的驚險奇絕(賈巴爾且)
從簡陽走進會理煤礦 (蔣元順)
方言沒了,還有會理的故事嗎?(蔣元順)
又是九月,大涼山苦蕎黃了(薩古曲惹)
帶上嘴巴到彝家來過年(薩古曲惹)
羅木呷人,守護著最后的瓦板文化(薩古曲惹)
走進涼山深處,探秘昭覺角落 ( 阿克鳩射 俄底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