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集20余年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的交易經驗,從倉位、形態(tài)、斜率、乖離、試單、止損、撐壓七個方面,闡述股票交易的核心邏輯,并圍繞股價波動,構建了以斜率和速度為主線的邏輯化操作模式,形成了運用價值理念、量化策略、調倉技術三者合一的智能交易系統。
前言
筆者一直認為投資人(讀者)是極其聰明的、有智慧的,所以,從來沒有掉以輕心地思考與撰寫有關金融投資類的書籍。但是,不能離開賭桌的賭徒是最失敗的賭徒,同理,沒有止損能力的交易員是最失敗的交易員。更遑論在市場價格不確定性變動中,把賺到的錢放到自己口袋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情。
本書便是在如此的態(tài)度下,期待與投資人交流。筆者在臺北出版了《邏輯化操作 選擇權策略》之后,再次把相同的思維與策略,轉換為A股市場投資人可以接受的內容,才有這本書的出版。在思考本書期間,知道了有人總想把別人的技術完全學會,然后可以依此在市場上賺到大錢,筆者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復制另一個人的交易能力,我們只能不斷去學習別人有效的交易策略,并且納入自己的交易系統之中,提升自己交易系統的完整性,達到穩(wěn)定獲利的目的。當然這個過程是辛苦的,也很少人能夠不斷做這樣的努力。
本書是為在金融交易上還沒有足夠經驗,或者是曾經失敗的投資人,更是為準備進入資產管理市場的人所設計的交易工具。筆者寄望,投資人不再只是投資人,而是其交易的能力,在有一天能提升到操盤人實力,再有一天能進階到投資經理的管理能力,不管讀者您是管理自己的資金還是管理別人的資產。當此,經過培訓也好,自我訓練也好,投資人也可以發(fā)揮智能交易的優(yōu)勢。而我們做智能交易的,最大成功是具備失敗的能力與自由。
如何在智能化模式下執(zhí)行股票、期貨與期權的交易?筆者一直以來利用邏輯化思維,也是智能交易模式,努力讓自己更有智慧地進行操作。這不是跟人工智能(電腦、計算機)打對臺,而是強調用正確有效的交易策略,并不斷地練習再練習。在高強度自我訓練之后,筆者相信投資人可以在智慧化、邏輯化交易的經歷中,加上利用電腦計算能力,找到自己的獲利答案,而筆者在此把自己的答案與投資人分享。
某天,筆者在思考本書是從何時開始構思的。好好地回想了一下,才發(fā)現沒有17年也至少有15年了。大概是筆者從日本讀完大學回到臺北工作之后、2000年研究交易模型開始的,在這中間經歷過許多事情,筆者在交易的過程中最值得紀念的,大概就是這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筆者陸續(xù)完成了九本書的撰寫,積累到2008年正式接觸避險基金工作,才完完全全確認什么是交易的根本趨勢形態(tài)與斜率陡峭度。從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出發(fā),把邏輯化操作(智能應用)作為自己交易模型的主軸。
曾聽到有人說,每個交易員都認為自己的交易模式是最好的,不覺莞爾一笑。當這句話是表肯定時,那是正確認知;而當表否定時,那是一種對交易系統的不認識、不尊重的態(tài)度。因此,投資人也好,交易員也好,操盤人也好,投資經理也好,散戶也好,法人機構也好,每個交易人都應有專屬自己的交易系統。沒有這一層底氣,那么,重倉之后,財富就是浮云,或者變成投資人的人生災難。
如何建構一個專屬自己的圣杯呢?在2003年拙作《交易,簡單最好》一書中,已經提到交易系統、模型要越簡單越好!那么,什么程度的簡單化才是最好的呢?有人把大道至簡稱為簡單化,但筆者不認為極端的簡化是一種交易模式,而應該是把交易過程中所有需要環(huán)節(jié)精致化,才是真正有效益的交易系統。那么,只要具備了所謂賠小賺大、高盈虧比的獲利模式(日內交易者需要考慮勝率),這種模式的交易系統都應該被高舉起來,在交易的世界中游刃有余。這樣的交易系統可以讓交易者品嘗快樂交易、交易快樂的喜悅。筆者在臺灣經歷20年以上的國際交易經驗,交易范圍遍及亞洲和歐美市場,交易品種涉及股票、期貨與期權。個人認為,資產管理不是虛擬經濟,沒有資產管理能力,實體經濟不是真正的實體經濟。試想一下,一家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不好,能不能做好財務管理與資金調度?資金鏈斷裂,對實體經濟的生產力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強調資產管理就是這個道理。
再從人工智能方面思考,資產管理工作最需要的是科學與藝術,科學部分是人工智能的天下,但藝術部分投資人是不可取代的。對人工智能有相當經驗的人曾經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到如今,對部分簡單工作、底層工作是有影響的,但也因此而催生出其他更多不同形式的、更需要人類判斷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類型。如設計師、架構師、建筑師、流程設計和管理者、藝術家、文學家等的工作,非但不會被取代,反而會成為未來市場的稀缺資源,會吸引更多在社會轉型中喜歡嘗試新事物、新領域的人從事這類工作。
筆者認為這個說法比較靠譜,因為人類如果設計對自己有害的發(fā)明,那必然是屬于短暫性的,透過政府的監(jiān)管手段可以改善過來。就長期來說,人類還是會為了生存而制造適合于人類需求的東西。退一萬步想,真有毀滅人類的機器人出現,那也是人類自找的,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投資人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是否也想到在資產管理中如何讓自己站在有利位置,得到有效益的操作結果?
再從現實面來說,近幾年資產管理市場發(fā)生很大變化,2017年有許多事件發(fā)生,深深影響A股市場往后的發(fā)展。其中之一就是2017年6月21日筆者正撰寫此書當頭,獲悉MSCI把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表示A股市場將會展開邁向法人市場的起點。這或許還有很久、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個趨勢一旦啟動,筆者相信這趟列車將不會停止下來,更會不斷地優(yōu)化A股市場的品質,讓原本以博弈為主的市場環(huán)境,變成以上市公司業(yè)績表現為依歸的價值投資。公司業(yè)績好即可享有高股價,公司業(yè)績不好股價就要受到投資人的唾棄,這才是市場經濟的真諦。從基本面出發(fā),有著非常深度與廣度的研究,才是投資的根本,這種有憑有據、有底氣的操作才是資產管理中重要的基因成分。
因此,本書提到核心問題是趨勢與斜率的應用。投資人應該記得,在2017年7月底時,中國銀行業(yè)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表示:杠桿率水平和風險(金融風暴)的觸發(fā)并無直接關系,更重要的是正在上升的斜率(意指負面經濟數據不斷升高、變大),政府能夠穩(wěn)住杠桿率的上升斜率,是更為現實的政策取向。
那時候,央行旗下的《金融時報》刊發(fā)巴曙松的文章稱,杠桿率斜率陡峭是美國金融危機前顯著的預警信號,2000年至2007年的年均增速達到6%;危機后,事實上,美國的總體杠桿率也沒有真正去化,只是通過內部杠桿騰挪基本穩(wěn)定在248%附近。對于中國而言,短期更為現實的目標就是將年均15%左右的杠桿率攀升速度降至10%以下,長期要推進實質的杠桿去化則需要進行主動的結構性改革。
從以上的新聞評論,投資人可以清楚知道在金融市場中,價格的波動率是重要的因子,而波動率的變動速度,就是斜率的陡峭程度,才是重中之重。本書所提的斜率操作法就是在這個邏輯下衍生出來的,從邏輯化操作到駕馭這個斜率概念,進而能夠做到智能操盤模式,就是筆者所孜孜追求的,更是筆者想在本書中與投資人分享的。
筆者承蒙華西期貨胡小泉董事長的抬愛,能到成都繼續(xù)在資產管理市場中擁有一份機會,加上熊佳斌總經理、盛莉副總經理、關斌副總經理與其他幾位領導的多方照顧與安排,讓我與妻子,甚至是家中老狗咪嚕,能夠安心工作、生活,還有四川長江職業(yè)學院韓瑾董事長在價值投資等方面的指導,在此特獻上感激之意。更有很多華西期貨、華期梧桐、華期創(chuàng)一的同人在許多方面的照料,平時不知道如何一一答謝,在此也一并致謝,謝謝你們的接納與包容,我們夫妻感恩在心。同時,感謝妻子攜愛犬在成都一路陪伴,使本書順利完成。
成都,2017年多有高溫炎熱,但仍然是一個讓人來了之后就舍不得走的城市,即便有人離開也必是不得已的結果。
也愿此書獻給所有愛好資產管理的同好,如果本書能給予大家一點點的幫助,那么筆者這二十幾年的一路行走也就有了價值。最后更祝福所有努力向上工作、生活的人。
黃怡中
2018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