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詩人關于當代詩歌的思考:本書所采訪的78位詩人,均為當下活躍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推廣一下的詩人,其中春樹、朵漁、韓東、何小竹、老巢、李亞偉、劉立桿、馬策、魔頭貝貝、潘洗塵、祁國、秦風、尚仲敏、邵風華、沈浩波、孫文波、譚克修、文康、烏青、小安、小引、軒轅軾軻、徐敬亞、于堅、宇向、余怒、葉匡政、袁瑋、臧棣、張執(zhí)浩、周亞平等均為成名已久的詩人,可以看出他們對百年白話的深入思考。
★新詩百年之際的觀點碰撞:本書采訪對象的觀點彼此并不一致,甚至很多非常針鋒相對,正是這種各不相同但彼此啟發(fā)的言論,讓我們看到了關于詩歌的思考力和多樣性。正是這種多樣性的存在,才導致了一百年尤其是近三十年來詩歌的蓬勃發(fā)展,其中的得失也正是發(fā)展帶來的一種客觀事實。
★一本關于當代詩歌的入門讀物:相當于詩選,本書稿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文本更多在詩歌是什么詩歌不是什么之類的思辨上,并且由*為知名的詩人作答,因此本書可以作為一部關于詩歌的入門教材,通過這本教程,幫組讀者、作者梳理符合自己更符合詩歌、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吧的諸多標桿,快速站在一個相對較高的高度上切入當下的詩歌創(chuàng)作。
寫在前面的幾句話
文/楊黎
快100年了。啥子快100年了?中國人公開說中國話,說了快 100 年了。真是了不起!而在這 100 年前,中國人說啥子呢?那是各說各的,風和馬和牛不相干。上下幾千年,泱泱大國吃這個苦那是吃大了。不敢說活該。
中國新詩運動,或者白話詩運動,或者現(xiàn)代詩運動,就是指用白話寫詩作和說話的新文 化運動。也可以稱之為統(tǒng)一語音(標音),簡化文字,規(guī)定橫排并從左往右書寫。這個運動 也已有百年。在這 100 年里,中國的詩歌(新詩,白話詩,現(xiàn)代詩,當代詩歌),為中國的 現(xiàn)代語言,就是人們說的現(xiàn)代漢語,做出了卓越貢獻。所以,在中國,寫詩的,我是說寫白 話詩、現(xiàn)代詩和新詩的人,都值得中國頂禮膜拜,呵呵。反過來說,沒有中國詩歌的努力,中國還是一個話都說不清楚的瓜皮農(nóng)。那么,中國當代詩歌肯定就是成功的了(當我們問到成功與失敗時,許多人表示了迷惑、不屑和反感,這讓我再次理解了漢語的不足)。
當然。我也同意那些相反的意見。我們做的這個訪談,通過微信,完全從內容到形式,都證明了這一點。我先向參加訪談的大師和青年才俊們敬一個禮。還有許多我想邀請但沒有微信的大師和青年才俊,我覺得很遺憾。大憾。當然,如果說有機會努力補上也很假。好在各類各派都有,算一個開放的訪談。
也有人問我搞這個訪談干什么?我實在不曉得怎么回答。突然又想到成功和失敗。中國詩歌啊,到今天還沒有得諾貝爾文學獎。這肯定不對。中國詩歌我們知道的,好多人都比已經(jīng)獲獎的那兩個漢語小說家強。好嘛,我承認,我搞這個訪談,張揚我們的詩歌成就,就是為了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應該授予中國當代的詩人們,這是中國當代詩歌成功的外部標識。諾貝爾文學獎的那些評委沒有授予中國詩人,證明他們的確不懂漢語。我們不怪他們,但是他們授給兩個講故事的人,又說明他們離現(xiàn)代文學簡直太雞巴遙遠了。這遠得很可怕,希望這樣的遙遠早點縮短,而我們也看見了這個距離縮短的可能和現(xiàn)實。那不是中國的經(jīng)濟,那是偉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
中國今天可以獲諾獎的詩人多如牛毛,北島曾經(jīng)都快了。如果不是他的同行、朋友和光榮的黨搗亂,他應該已經(jīng)獲得了。這我們就不說了。我們說現(xiàn)在吧,F(xiàn)在比較突出又比較努 力的,我認為有如下一堆。于堅和韓東肯定是一對。他們在過去30年的寫作里所呈現(xiàn)的作 品品質和寫作影響,無疑已經(jīng)是當下一個諾獎作家很難達到的高度。只是于老的意識形態(tài)出了問題,他以為他追隨的漢語也是諾獎評委喜歡的文化。而韓東又太不專心,80年代詩歌,90年代短篇,00年代長篇,10年代又開始電影,諾獎其實是跟不上這樣的天才的。相比之下,歐陽江河和西川這一對要專心一些,國際交流也要多一些。作為水平也比講故事的人好 一些。只是歐陽江河才氣弱點,西川境界不夠。
除了上面六個人外,另外稍晚點的也在努力。伊沙和臧棣應該是最突出的一對,甚至也是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對。作為中國平民詩歌領袖,前者在這個國家擁有最多的粉絲。只是平 民詩歌群體,就是缺少精英甚至理解為沒有見識的群體。這個群體在為他添彩的同時,也直 接為他降分。而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教授,臧棣好像深刻的詩歌理論仿佛更贏得喜歡、愿意、能夠談論這些理論的論者和讀者。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他們的努力,至少為中國詩歌添加了活力。
還有一些年輕的人,他們是好多,我都很看好。而現(xiàn)在跑得最快的兩個當是愛折騰的沈浩波和較沉默的烏青。當然這都還早,而且世界也在變。所以,我還是同意這樣一種說法,女詩人翟永明應該是中國第一個獲諾獎的詩人。其中理由,我就不說了。我當然覺得應該。
只是她的獲獎,不會太改變中國詩歌的地位和中國文化的格局。一個民族,他們喜歡這些。
我們支持。
主要是覺得訪談太嚴肅,順便說幾句格外話,偶然被牽扯到的朋友和熟人,請別生氣。
我先說句對不起,阿門,阿彌陀佛。
2017年6月 北京
楊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寫作,曾與萬夏、于堅、李亞偉、韓東等開創(chuàng)第三代詩歌運動,是第三代詩歌運動發(fā)起人之一、發(fā)言人之一、代表詩人之一。后與周倫佑、藍馬、吉木狼格、何小竹、劉濤、小安等創(chuàng)辦《非非》,是非非代表詩人之一;本世紀開始,與韓東、何小竹、烏青、王敏、吉木狼格等創(chuàng)辦橡皮先鋒文學網(wǎng),是廢話寫作的理論闡述者和寫作實驗者。出版有《小楊與馬麗》《燦爛》《一起吃飯的人》《我寫,故我不在》《找王菊花》等。
李九如,男,1986年生于山東。詩人,批評家,電影史研究專家。北京大學電影學博士后,北京電影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