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匠心中營造,涉及工藝、材料、技藝、新知,以一種創(chuàng)客精神,用設計打開世界,讀懂世界。
2.班門前弄斧,實現(xiàn)深度閱讀和求學新知的理想。
3.全新改版,兼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性;德國紅點獎得主親自操刀,借用設計的力量,“營造”全新《班門》
4.在本書中——
我們將帶您去南極,看看建筑如何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回歸本源
也會去往云南的叢林,看看對花與鳥的科學考察如何落實為紙面上精美的繪畫作品
我們思考宏偉哥特建筑形式中的尖角林立
也尋覓狹小日本茶室中令個人精神安寧的禪意一角
您會看到故宮角樓中流淌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征
也能在倫敦街角的涂鴉中看到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街頭游擊
在新一年中,《班門》各板塊的結構一仍其舊,分“門·內(nèi)”“門”“門·外”。以“門”為界,門內(nèi),向大師致敬、取經(jīng)、學藝;門,是作品,是被大師加持的“手藝”,是“匠心營造”;門外,是后生的操練、游歷、體驗。
在本期《班門·角》中,我們將帶您去南極,看看建筑如何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回歸本源,也會去往云南的叢林,看看對花與鳥的科學考察如何落實為紙面上極精美的繪畫作品;我們思考宏偉哥特建筑形式中的尖角林立,也尋覓狹小日本茶室中令個人精神安寧的禪意一角。你會看到故宮角樓中流淌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征,也能在倫敦街角的涂鴉中看到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街頭游擊。你會看到,這本書的內(nèi)里流淌著深刻的血液,肌膚上又紋飾著象征未來活力的焰火;它既愿意切入宏大題材的小局部,也可以從瑣碎的日常生活觀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一年前,《班門》問世。
這本書由北京城建設計發(fā)展集團與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合作出品。出版社做書是一種設計過程,而北京城建設計發(fā)展集團是一家建筑設計企業(yè),設計的基因流淌在《班門》的精神血液中。
“設計”是舶來詞,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是“營造”,宗師是魯班。
魯班首先是工匠,是踏實做事的人!栋嚅T》出版時明確,我們想要的不是為嘩眾取寵而制造的碎片化文字,而是作者消化了一摞文本、一把時間、一眾經(jīng)歷后吐出的文字;我們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細部展示;我們要的不是炫耀文筆,而是老老實實地把自己想寫的東西交代清楚。
魯班還是發(fā)明家,他創(chuàng)造可飛翔的“竹鳥”的傳說,象征他無限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深知,創(chuàng)新是設計保持新鮮的靈魂。在 2016年出版的四期《班門》的編輯過程中,我們不斷摸索、推翻自身、尋找新思路。
一年來,我們根據(jù)這兩種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并不容易的做法,將每期《班門》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我們獲得的諸多好評,是對這兩種做法的肯定。
在新的一年中,《班門》各版塊的結構一仍其舊,分“門內(nèi)”“門”“門外”三項。以“門”為界,門內(nèi),向大師致敬、取經(jīng)、學藝;門,是作品,是被大師加持的“手藝”,是“匠心營造”;門外,是后生的操練、游歷、體驗。不論營造、設計,都依人的尺度進行,不論作品多么宏大,最終都要走到人的生活中去,而我們的文章,也將更加關照生活、關注日常、關注人們平淡生活中的美學。
此外,在文章編排過程中,我們期望能在結構中發(fā)掘出一種時間的維度:“門內(nèi)”是回憶,是歷史的一角;“門”的作品,則是歷經(jīng)時光釀造出的“好酒”;“門外”,則清晰地將藝術、設計、生活美學的線索引至當下乃至未來。閱讀的過程,也就是時間由遠及近的推移過程,借助這樣的思路,我們站在這些文章壘起的山頭上,望向時間的平原,找到從過去流淌至未來的閃爍著靈感粼光的河流。
在裝幀與版式上,我們做了新的“設計實驗”。設計師將原先規(guī)整、平穩(wěn)的版式推翻,以“營造”為起點,重新設計了我們的Logo,你會在被拉開的漢字中看見建筑物營造中的“空”與“間”;我們也為內(nèi)頁文字與圖片的排列方式注入新的生命力,它們彼此照應,將文章的意義凸顯出來。而一切圖片被抽離了色彩,一種冥想式的抽象將迫使你思考它們在文章中的意義。封面與封底由原創(chuàng)圖片與構成主義圖案組成,它們不會動,但當你審視它們時,你將看到一次敘事、一場關于建立與毀滅的戲劇,在拉開書的帷幕之前就平靜地挑動你的神經(jīng)。
新設計使《班門》從封面就開始了自己的表達。在你還未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們的聲音已經(jīng)開始鳴響;即便閱讀結束,這聲音還遠未終結。
2016 年,我們的主題是四種常見的建筑材料:木、砼、鐵、石,它們是哺育萬千廣廈的“建筑食糧”。新一年的四期,主題仍來自建筑,但我們從扎根土地的、可觸摸的材料中升起,將鏡頭轉向設計形式的新角度?方、圓、線、角,它們更抽象一些,但也會讓我們更自如地發(fā)掘新稿件。
《班門·方》《班門·圓》《班門·線》上市之后,我們收到許多反饋,我們的新主題、新設計,都獲得了讀者的肯定。
在本期《班門·角》中,我們將帶您去南極,看看建筑如何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下回歸本源,也會去往云南的叢林,看看對花與鳥的科學考察如何落實為紙面上極精美的繪畫作品;我們思考宏偉哥特建筑形式中的尖角林立,也尋覓狹小日本茶室中令個人精神安寧的禪意一角。你會看到故宮角樓中流淌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征,也能在倫敦街角的涂鴉中看到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街頭游擊。你會看到,這本書的內(nèi)里流淌著深刻的血液,肌膚上又紋飾著象征未來活力的焰火;它既愿意切入宏大題材的小局部,也可以從瑣碎的日常生活觀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你會看到,這本書內(nèi)里流淌著深刻的血液,肌膚上又紋飾著象征未來活力的焰火;它既能切入宏大題材的小局部,也可以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觀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當我們站在一座城市的街頭,想象有人為這世界按下了快進鍵,白晝黑夜在我們頭頂倏忽飛過,萬家燈火明明滅滅,世界從白晝中現(xiàn)身又迅疾退入黑夜,舊的建筑物被拆除而更多新的建筑物又從地底升起。當你以為、當你期待有人會再為你按下正常播放的按鍵時,你驚恐、困惑、感慨地發(fā)覺,世界將這么永遠地快下去。
在這時候,你手上的這本書愿意攥緊自己的勇氣與世界背道而馳。一本書無力改變這種令人焦躁的速度,但當你進入這扇“門”,逐個閱覽這些方塊字的時候,它將顯示自己的安神效果。如果它讓你覺得“慢”的氣息從如梭的時光中滲出來,我們的付出也就值得。
楊占家,北京電影制片廠一級美術師、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1963 年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xiàn)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建筑美術系,留校任教。1972 年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任美術師。主要作品有《海港》《海霞》《霸王別姬》《宋家皇朝》《臥虎藏龍》及《紅樓夢》(六部八集)等。
岡倉天心(1863-1913),日本明治時期的美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
成硯,清華大學建筑學博士,著有《讀城》《鄉(xiāng)土游》等書,編著《永恒的奧林匹克之城》。十年建筑求索之路,六年奧運青春奉獻,寫建筑文章,只為非建筑專業(yè)卻愛建筑的你,說你聽得懂的故事。
曾孝濂,1939 年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四十年的科研藝術生涯,參與完成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先后為五十余部科學著作繪制插圖,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在國內(nèi)外出版多部個人畫集。
馬凌,文學碩士、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書蟲、書評人、藝術史愛好者。
大頭馬,作家、編劇。小說《謀殺電視機》曾獲豆瓣閱讀征文大賽首獎。已出版長篇小說《潛能者們》、短篇小說集《謀殺電視機》《不暢銷小說寫作指南》。
門·內(nèi)
筆尖上的筑夢人:電影美術師楊占家
文:《班門》編委會
從勾股定理到世界本原
文:徐曉冬
門·角
建筑本源的極點:訪極地建筑師張翼
文:汪徽
禪意的一角:日本茶室
文:岡倉天心
哥特的誕生
文:成硯
植物迷宮與動物王國:云南花鳥
文:曾孝濂
石上純也:建筑的一角與未來
文:灰土豆
大角斗場里的智慧與勇氣
文:宋曉冬
紫禁城中那個美的存在——角樓
文:黃波
門·外
淑女與獨角獸
文:馬凌
城市、街角與游擊的藝術:班克西的涂鴉實踐
文:宋嘉偉
我來到了一個接近宇宙的地方:冰島游記
文:大頭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