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兩字的本義,即“彣彰”,是文彩的意思!犊脊び洝罚骸扒嗯c白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痹S慎《說文解字》中也說:“文,錯畫也;象交文!倍际墙忉屪魑牟实,后來引申作“文辭”講,和“文采”兩字一樣。《禮樂記》:“廣其節(jié)奏,省其文采!薄妒琛罚骸拔牟桑^樂之宮商相應(yīng),若五色文采!倍抉R遷《報任安書》中亦作“文辭”解:“文采不表於后世。”現(xiàn)代所用,都是它們的引申義。
“文采”“文辭”“文章”三者的意義是相近的!妒酚?孔子世家》:“約其文辭而指溥!倍鸥υ姡骸捌缴幸鈿猓傩畚霓o!蔽恼率谴碚Z言的,所以也可以稱作“文辭”!墩撜Z》中說“辭達(dá)而已矣”,即以辭代“文章”;《左傳》中也有“言之無文,行之不遠(yuǎn)”的話,它將“言”和“文”混在一起講,可見文章和語言關(guān)系之密切了。我以為三代以前言語和文章一致,語文并不分途,這也是一個證據(jù)。
由此看來,文章和天分有關(guān),也和個性有關(guān)。清代主張“性靈說”的袁枚,便以為鄉(xiāng)民村女所哼出的歌辭,有的也是“絕妙好辭”,并不是一定要博學(xué)通儒才能夠做出來的。他說:“有讀破萬卷不得其閫奧者,有婦人女子、村氓淺學(xué)偶有一二句,雖李杜復(fù)生,必為低首者!闭账脑捒磥,我們不必學(xué)做文章而寫出來的一定非常佳妙了。但是這又不盡然。我們不是天才,不能舍棄了規(guī)矩方圓而單重靈感,因此,也不能忽略於作文方式的探討的。
古人常常以為文章之道是非常奧妙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古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睘槭裁丛谒麄冄酃饫锟磥恚恼率侨绱松衩氐臇|西呢?這不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因為他們作文的目的是學(xué)古,脫離了現(xiàn)實而專擬古人,便難以逼真,不能逼真,便慨然興嘆,說文章之不易做了。揚雄在他的《解難》中說:
昔人有觀象於天,視度於地,察法於人者。天麗且彌,地普而深。昔人之辭,乃玉乃金。
因為“昔人之辭,乃玉乃金”了,便不得不造《法言》來學(xué)《論語》,造《太玄》來學(xué)《易經(jīng)》!斗ㄑ浴分杏终f:“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币彩沁@個意思。明代是專事擬古的時期。王世貞在他的《藝苑卮言》中提出他的模仿論道:
李獻(xiàn)吉勸人勿讀唐以后文,吾始甚狹之,今乃信其然耳。記聞既雜,下筆之際,自然於筆端攪擾,驅(qū)斥為難。若摹擬一篇,則易於驅(qū)斥,又覺局促,痕跡宛露,非斫輪手。自今而后,擬以純灰三斛細(xì)滌其腸;日取“六經(jīng)”、《周禮》《孟子》《老》《莊》《列》《荀》《國語》《左傳》《戰(zhàn)國策》《韓非子》《離騷》《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漢書》;西京以還,至六朝及韓柳便須銓擇佳者,熟讀涵詠之,令其漸漬汪洋。遇有操觚,一師心匠,氣從意暢,神與境合,分途策馭,默受指揮;臺閣由林,絕跡大漠,豈不快哉?
這種刻意求古之說,明代最為盛行,所以清代侯方域的《壯悔堂文集》評論他們:
明三百年之文,擬馬遷,擬班固,進(jìn)而擬《莊》《列》,擬《管》《韓》,擬《左》《國》《公》《穀》,擬《石鼓文》《穆天子傳》,似矣;卒以謂唐宋無文,則可謂溺於李夢陽、何景明之說,而中無確然自信者矣。
第二,以為文章是“敷贊圣旨”的工具,因此文章便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東西,而“神而明之”了!胺筚澥ブ肌敝f,始於劉勰!段男牡颀?序志篇》中說:
敷贊圣旨莫若注經(jīng),而馬鄭諸儒,宏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群其本源,莫非經(jīng)典。
到了唐代,韓愈乃益張其說,以為“愈所能言者,皆古之道”,“文宜師古圣賢人”,“師其意,不師其辭”!缎绿茣?藝文志》中也說他“擩嚌道真,涵泳圣涯,韓愈倡之”。
宋代歐陽修也有類似此種冠冕堂皇的話。他在《答吳充秀才書》中說:
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xué)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xué)足矣。……孔子老而歸魯,“六經(jīng)”之作,數(shù)年之頃耳。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后世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xué)文而已,故用力愈勤而愈不至。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於淵泉,無不之也。
南宋真德秀有《文章正宗》以“窮理致用”為文章的功用!胺蚴恐秾W(xué),所以窮理而致用也!鼻宕桨肮盼牧x法”之說,更強調(diào)了這種傳統(tǒng)觀念。他《與申居謙》一書中說:
古文本經(jīng)術(shù)而依於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為偽。韓子有言:“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茲乃所以能約六經(jīng)之旨以成文,而非后世文士之所可比也。
自從韓愈以后,這種觀念直深入於人心。即自以為較方苞眼光廓大的曾國藩,也不免有此成見。這也和帝制時代的環(huán)境很有關(guān)系。他說:
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於文字……所貴乎圣人者,謂其立行與萬物相交錯而曲當(dāng)乎道,其文字可以教后世也。吾儒所賴以學(xué)圣賢者,亦借此文字,以考古圣之行,以究其用心之所在。
自古迄今,一直相傳,認(rèn)為這種說法是顛撲不破的大道理。因此認(rèn)為做文章是一件非常艱深、偉大的工作。因為這種工作是和圣賢之道有關(guān)系的。
由於上面兩種原因,文章變成為至高無上而神妙莫傳的秘寶。於是字字就有其出典,語語求其神似古人的語氣。文章既然和語言有密切的關(guān)系,便應(yīng)該和它發(fā)生聯(lián)系,為什么還要唯古是求?為什么一定要使它成為“贊圣”“載道”“窮理”的工具呢?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中說得好:“夫六典三禮,所施則有地;吉、兇、賓、嘉,用之則有所。未聞吟詠性情,反擬《內(nèi)則》之篇;操筆寫志,更摹《酒誥》之作。遲遲春日,翻學(xué)《歸藏》,湛湛江水,遂同《大傳》。”
唐劉知幾的《史通?言語篇》中有更精辟的意見:
夫三傳之說,即不習(xí)於《尚書》;兩漢之制,又多違於《戰(zhàn)策》。足以驗甿俗之遞改,知歲時之不同。而后來作者,通無遠(yuǎn)識,記其當(dāng)時口語,罕能從實而書,方復(fù)追效昔人,示其稽古。是以好丘明者,即遍摹《左傳》;愛子長者,則全學(xué)史公。用使周秦言辭,見於魏晉之代;楚漢應(yīng)對,行乎宋齊之日;而偽修混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純,真?zhèn)斡善湎鄟y。
他所論言語文章之關(guān)系,甚為明確。從此可知專事學(xué)古的不應(yīng)該了。
…………
第一章?緒說 ………………………………………………001
第二章?字的形態(tài)與意義 …………………………………019
第三章?字音的變化 ………………………………………033
第四章?復(fù)詞的組織 ………………………………………047
第五章?詞性及其活用 ……………………………………065
第六章?實數(shù)與虛數(shù) ………………………………………082
第七章?遣詞的方法 ………………………………………092
第八章?句子的構(gòu)成式 ……………………………………124
第九章?句子的變化 ………………………………………137
第十章?明喻、暗喻和寓言 ………………………………157
第十一章?夸飾 ……………………………………………168
第十二章?大名與小名 ……………………………………177
第十三章?造句上應(yīng)注意的事項 …………………………187
第十四章?章篇的安排 ……………………………………213
第十五章?開端與作結(jié) ……………………………………228
第十六章?動作的描寫和感情的抒發(fā) ……………………242
第十七章?題目的研究 ……………………………………259
第十八章?寫作的準(zhǔn)備 ……………………………………269
第十九章?文章流變(上) ………………………………281
第二十章?文章流變(下)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