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中國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春節(jié)前,在一次與汽車圈媒體人偶然的聚會中談到這個話題,也就自然想到中國汽車四十年。那么,在這四十年里,汽車在中國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我們有過怎樣的故事?又有什么值得回味和思考的?
毋庸置疑,汽車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角色,而且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故有人說,汽車會改變中國;也有人說,它是中國的表情;更有人說,它是中國故事的重要舞臺。這一切不外乎汽車是改變世界的機器,還是感知世界認知當下的重要手段之一,抑或是洞察未來不可或缺的窗口。
這就表明,汽車確實在改變中國。不管持什么觀點和看法,也不管有怎樣的經歷和艱辛,或者說不管深陷怎樣的風險和質疑,不管遇到怎樣的問題和挫折,汽車始終是站立時代潮頭的風向標,代表著中國的自信和方向。
迄今為止,還找不出一個產業(yè)像汽車這樣精彩,牽繞人們的神經;也從來沒有一個產業(yè)像汽車這樣事關一個大國的初心和抉擇。原因很簡單,這是關乎經濟發(fā)展、民生福祉、生活方式、觀念表達等諸多現(xiàn)代領域的物質呈現(xiàn),也是大國精神領域和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體現(xiàn)。我們看到,汽車不僅在構造中國文化,也在構造未來的中國。權威研究早就論述過,汽車產業(yè)徹底改變了20世紀的美國,它也必將改變21世紀的中國。
這不是恭維,而是中國處于進行時的華彩樂章。從歷史上來看,汽車是最早涉及改革開放的行業(yè)。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踐行者;也是飽受爭議和責難,但也是銳意進取、不斷變革、充滿朝氣的行業(yè)。
早在1978年,時任一機部副部長,主管中國汽車工業(yè)的饒斌就建議把引進一條轎車加工裝配線放在上海。之前,國家已經派人到國外考察汽車產業(yè)。同年,合資經營概念引進,上海把一個轎車技改項目演變成一個轎車合資項目,開啟了中國轎車工業(yè)的新紀元。此舉也為中國對外合資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李嵐清在他的《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中寫道:中外合資經營,今天來說已成為人所共知、十分平常的事情?墒窃谖幕蟾锩Y束之后的20世紀70年代末,雖然人們的思想已經開始解放,但廣大干部對搞中外合資經營,一是不懂,二是不敢,似乎仍屬于經濟領域的禁區(qū)。后來就轎車合資問題有關部門請示鄧小平。他說,可以,不但轎車可以,重型汽車也可以搞合資經營。
然而,發(fā)展汽車業(yè)在中國并非一帆風順,這里不僅有觀念的轉變,還有思想的解放,以及面對行業(yè)的轉型,還有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協(xié)調,關鍵是對汽車的認知。對于一個大國來說,發(fā)展汽車意味著什么?它將扮演什么角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一直是業(yè)內外關注的敏感話題。先是專業(yè)研討,后是民眾關注,再是社會熱議,乃至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
可以說,汽車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最為緊密的晴雨表,它既是時代記憶,也是社會表情。了解汽車,也就了解中國。此話并非虛言,而是歷史見證。這是億萬人的經歷,也是令世界瞠目結舌的巨變。轎車進入家庭,昨天還是夢。如今,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不再是夢,而是生活消費品。汽車,將大國激活,由此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活力,讓世界刮目相看,也讓人不得不深信,未來中國不僅是汽車大國,還將是汽車的軸心國。
歷史告訴我們,改革開放的重要任務就是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汽車自然是發(fā)展經濟的火車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由此推動了以改善民生為落腳點的社會進步和文化發(fā)展,縮短了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它的歷史功績就在于將中國汽車工業(yè)的生產結構以載貨汽車為主轉為以轎車生產為主,把市場結構從公費購買為主轉為以家庭購買為主。開拓和啟動中國家庭轎車這一巨大市場,不僅對中國汽車工業(yè),而且對世界汽車工業(yè)帶來了重大影響。
然而,回到歷史現(xiàn)場,對于發(fā)展汽車,確切地說,不是單純的產業(yè)和經濟問題,更多的是思想交鋒和觀念碰撞,以及面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和融合、糾結與斗爭。事實上,我們是在面對外來技術強硬、文化強勢、自身落后、體制僵化、市場封閉的環(huán)境下的艱難奮起。其中有困頓與壓力,弱小與自尊,艱辛與迷茫,五味雜陳,不知所措,一度失去重心。
資料顯示,1978年改革開放時,我國汽車年產銷量僅14.9萬輛(產能18萬輛),到2017年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901.54萬輛和2887.9萬輛,從這些數(shù)字中不難看到,中國汽車是在極其弱小的基礎上嫁接外來技術重新起步,在壓力和質疑中由小做大,慢慢發(fā)展起來,尤其是自主品牌,是在歧視和冷眼中艱辛長大。而今,說中國是架在車輪上的大國誰也不會懷疑。但從這兩組數(shù)據(jù)的強烈對比中,我們看到,前者的弱小已經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是以卡車為主;后者龐大到約占世界汽車產銷量的三分之一,且是以轎車為主。
從叨陪末座到奉如上賓,內行人一看就明白,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需求和境遇,反映了不同思維、不同觀念、不同體制、不同市場的結果。過去,把汽車當作生產資料,如今把汽車當作生活方式。這種變化,正是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結果。
面對汽車,眾多預言家的盲目與膚淺暴露無遺,但也并非一片謳歌與贊美。歷史是現(xiàn)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回答和交流。人們只有借助于現(xiàn)在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借助于過去才能充分理解現(xiàn)在。但它又是由細節(jié)構成,故有新聞是瞬間的歷史之說。這正是作為媒體的優(yōu)勢。本著這樣的思路,我們邀請了40位國內汽車圈的資深記者,選取汽車四十年的重要細節(jié),重新回到歷史現(xiàn)場,進行還原和梳理,試圖回答和交流,以理解當下。
汽車的繁榮,嚴格地說是轎車;而轎車的繁榮,確切地說是家轎。這就不用贅述或解釋,背后隱藏的并非商品那么單純的文化。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我們的文化自信還未真正地建立起來?v觀四十年,汽車最為典型,即便是自主品牌已經崛起,我們依然脆弱、易碎,大而不強,只是經濟自信、政治自信、道路自信,卻沒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轎車產業(yè)始于中國改革開放。這是象征,也是意志,還是形象。改革開放四十年,離不開汽車。它是成果,也是問題,更是課題;仡櫄v史,它的精彩并不僅限于改變,而是認知和眼界的打開,由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鑒于此,沿著汽車帶來的變化和思考,以及面對的挑戰(zhàn),事實上正是新時代所提出的課題和努力的方向。如果說,引入汽車思維為今日中國打下了現(xiàn)代化的物質基礎的話,那么,駕馭汽車轉型則為當下中國加快新時代的步伐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
所以,中國汽車四十年,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重要藍本之一。這并不為過,亦是一面明鏡。
回顧歷史,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