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和《齊物論》都是主題明確、理路一貫和結(jié)構(gòu)完整的論文,主題既互相否定又互相印證,開啟了一個任精神自由馳騁的未知領(lǐng)域。只有把這兩篇論文聯(lián)系起來讀,才能理解莊子哲學(xué)的深刻性和獨創(chuàng)性。從結(jié)構(gòu)上說,《逍遙游》依順序展開為破常識、別小大、立主旨和辯然否四個部分,《齊物論》依順序展開為別天人、破對待、辯然否和立主旨四個部分。本書的寫法是按原文順序逐段串講下來,針對莊子撲朔迷離的推理行文,既通過對原文字句的具體分析來說明莊子獨特的論證方式和過程,又注重從整體上揭明莊子獨出機杼的哲學(xué)思維進路。
作者通過對《莊子》內(nèi)篇中《逍遙游》與《齊物論》逐字逐句的釋讀,詳盡地闡發(fā)了莊子哲學(xué)的內(nèi)在理趣。作者認為,《逍遙游》和《齊物論》是《莊子》內(nèi)七篇的中心和總綱,二者作為一個既包含著眾多意義敞口、又具有精彩的自否剩余的完整文本來解讀,可以展示《莊子》的內(nèi)在主旨和理趣,所以稱之為《逍遙游》《齊物論》通釋。如此把兩篇條理清楚、邏輯連貫的文章,另辟蹊徑地發(fā)掘出莊子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
引言一部《莊子》,空靈飄逸而顛倒眾生,心境凄苦者得其灑脫,才華郁結(jié)者得其恣縱,心境曲折者得其悲憫,意氣不平者得其狂放……這真是一部說不盡的《莊子》,其妙處所在,古往今來的研讀者闡發(fā)多多,而筆者認為,唯有理趣一詞或可當(dāng)之。理趣者,講道理講得很有趣。但是,卻有兩種不同的理趣。一是有趣地講道理,不是高頭講章般的說教,不是正襟危坐似的申論,就在嬉笑怒罵中把道理說出來了,就在云山霧罩中讓人會心一笑。二是講出了道理本身的趣味,世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道理,任何道理都有局限性,都有適用的特定范圍。在適用范圍之內(nèi)講道理是本分,把道理講出了適用范圍是狂妄,都無趣。如果能夠在適用范圍的邊界上來講道理,既朝向里面講道理的有道理,又朝向外面講道理的沒道理,就興味盎然了。理是普遍的、共性的,對你是理,對我、對他都是理;理趣卻是特殊的、個性的,就和文學(xué)作品很像了。所以,大學(xué)中文系的課程既講《詩經(jīng)》,也講《逍遙游》;既講索?死账沟谋瘎,也講柏拉圖的對話錄。在兩種不同的理趣中,后一種更難,在世人是干巴巴的道理顯現(xiàn)其姿態(tài)橫生、融會貫通的本相。這樣的理趣來自縱橫古今的洞察力、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超凡絕倫的創(chuàng)造力,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所以,莊子為中國人留下了一部《莊子》, 真的是中華民族的一樁幸事。另一方面,讀《莊子》也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其中最麻煩的是很容易把前一種理趣當(dāng)成《莊子》的全部,對后一種理趣渾然不知,這就有買櫝還珠之憾了。反之,要領(lǐng)會《莊子》的妙處,欣賞那些道理本身的趣味,就需要把握莊子講道理的方式方法,尤其需要在大腦思考之外再用心靈去體悟。就此而言,筆者不揣淺陋,提出三個要點與讀者諸君交流,并求教于方家。
主旨與論敵人說話總是有主旨的,有一個要表達的基本意思。如果這個主旨很簡單,表達起來就容易;如果復(fù)雜,表達起來就困難;如果主旨在于要給天地宇宙、人與萬物一個總的看法,表達起來就難乎其難。對于難乎其難的主旨,如果能夠有一個旗鼓相當(dāng)?shù)恼摂常磉_起來就暢快多了,在爭論中更能讓自己的觀點明確清晰,并且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性。所以,在先秦時期,諸子們以爭辯為一大樂事,如墨翟以駁儒家為樂,孟子以辟楊(朱)墨(翟)為樂,莊子以與惠施過招為樂,等等,于是有了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的百家爭鳴。旗鼓相當(dāng)很重要!高手與菜鳥過招,對雙方都是乏味至極的事情。所以,越是絕頂高手就越寂寞,就越珍惜自己的論敵,他們的爭辯就越精彩。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fēng),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莊子· 徐無鬼》 ,以下只標(biāo)篇名)【譯文:莊子送葬,經(jīng)過惠施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從前)有個郢地的人在自己的鼻尖涂上一點白土,薄得就像蒼蠅的翅膀,讓一個叫做匠石的人給他劈掉。匠石揮動斧子帶起了一陣風(fēng)聲,就這么隨手劈下去,白土劈得干干凈凈,鼻子卻絲毫無損,(在匠石劈的時候,)郢人就那么渾然無事地站在那兒。宋元君聽說了這件事,就把匠石找來說:你劈給我看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夠做到。但是,我的搭檔早就死了。自從先生死了以后,我就沒有對手了,我就沒有可以在一起說說話的人了。】匠石能夠隨手一劈盡堊而鼻不傷,是出神入化的本事,但是,沒有郢人這個搭檔,這本事就毫無用武之地。試想一下,別說郢人只要微微一動,就是眼神中飄過一絲恐懼,恐怕匠石就失手劈掉了郢人的鼻子。所以,郢人立不失容同樣是出神入化的本事,才能成為匠石的搭檔;莊子失去了惠施這個搭檔,就只能在寂寞中徒喚奈何了。那么,要讀出莊子的理趣,就不能不對其論敵的學(xué)說主張作較為深入的了解,特別是要把握其主旨異同的種種微妙之處,才能在他們的辯難頡頏中領(lǐng)略到妙趣橫生之處。莊子的論敵主要有二:同時代的惠施,更重要的是早于他不足兩百年的孔子。
講道理與講故事既然是哲學(xué)家,其學(xué)說就是講道理。這個道理首先要有某種一以貫之的主旨,其次是其主旨貫徹在其學(xué)說中,就有了某種清晰可辨的思維條理和理論邏輯,這些可以稱為義理。讀一個哲學(xué)家的書,基本的東西就是循義理而行。但是,莊子的特別之處在于,他還是一個講故事的絕頂高手,天馬行空的想象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總能讓人有淋漓酣暢的快感,更能讓人油然而生不可虛度此生的抱負。那么,問題就來了:莊子講的道理和講的故事是什么關(guān)系呢?自古以來,人們認為,莊子講的故事不過是其道理的形象化闡釋,或者說通俗化的表達。早在由莊子后學(xué)編纂的《天下》篇中,就有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譯文:(莊子)認為天下處在沉淪黑暗之中,正面講道理是沒有人要聽的;所以就講一些無心的話以敷衍成文,還把自己的話托名于歷史上有大名頭的人以讓人信服,講一些有寓意的故事來推衍自己的義理】的說法。[1]莊子的講道理與講故事不是兩件事情,是一件事情。前面說過,任何道理都有局限性,都有適用的特定范圍?墒,正所謂敝帚自珍,一個人只要能夠講出一點道理,第一個被這點道理折服的就是他自己。在他看來,這道理簡直是天經(jīng)地義,一點質(zhì)疑的余地都沒有。于是,本來僅僅在特定范圍之內(nèi)才適用的道理就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絕對真理。[1]在拙著《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中,通過《天下》篇與《寓言》篇的比較,較為詳盡地論證了《天下》篇不足為信,可參閱。麻煩還在,就算一個人知道自己講的那點道理有適用的特定范圍,但是,卻很難做到一面講道理,一面講道理的沒道理。在適用的特定范圍內(nèi)講道理是一回事,講道理的適用范圍是另一回事,這是兩個不同的主題;ㄩ_兩朵,各表一枝是古代說書人的套語,用在情節(jié)轉(zhuǎn)換的時候,但這是文學(xué)藝術(shù);如果哲學(xué)家也用這個辦法來講道理肯定是不行的。那么,能不能找到一個辦法在講道理的同時又標(biāo)識出道理的特定適用范圍,以表明出了這個范圍,道理就沒有道理了?在人類哲學(xué)史上,大致有三個人做了這件事情,當(dāng)然,他們找到的辦法各不相同。這三個人是:公元前4 世紀中國的莊子、18 世紀德國哲學(xué)家康德和20 世紀奧地利哲學(xué)家維特根斯坦。那兩個外國人不去說了,莊子找到的辦法是:在道理適用范圍的邊界上來講道理,既朝向里面講道理的有道理,又朝向外面講道理的沒道理。具體說來就是:無論從哪個出發(fā)點開始講一個道理都一定要窮盡其內(nèi)涵,以至于推演到這個道理的適用范圍邊界上;在這個邊界上,這個道理變得沒有道理了,但是卻并不否定在邊界之內(nèi)有道理;于是,道理就講不下去了,莊子開始講故事……這時的故事既保留著在邊界之內(nèi)這個道理的真理性,又展示出在邊界之上這個道理的荒謬性;于是,任何道理都只能是真理的有限表達這一層道理就被和盤托出了。所以,莊子講的故事根本不是對其義理的形象化闡釋,而是義理的基本表達方式,也是義理表達的最高形式。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葑釉唬鹤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譯文:莊周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散步。莊子說:鰷魚在水中悠然游動,魚兒真快樂呵;葑诱f:您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兒快樂呢?莊子說:您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快樂呢?惠子說:(既然您承認了)我不是您,所以不可能知道您;(那么,道理是同樣的,)您既然不是魚,也就不可能知道魚兒快樂(還是不快樂),這一點就無可爭議了。莊子說:請回到話題的開頭:當(dāng)您說你怎么知道魚兒快樂這句話時,您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兒快樂才來問我。(至于我是怎么知道魚兒是快樂的,)我就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窟@是一個講道理的故事,卻在道理再也講不清楚的地方呈示出意在言外的義理。我們從故事講的道理開始討論。針對莊子的魚兒快樂之感嘆,惠施攻出的招式非常犀利,他質(zhì)疑的是:在不同的個體之間存在著相互溝通、理解和認知的可能性嗎?先來點明這一質(zhì)疑的思想背景。最信手拈來的質(zhì)疑理據(jù)大概是人與魚是不同物種,所以魚的世界人不懂。但是惠施卻不是這樣,相反,他把魚當(dāng)作人同樣看待,質(zhì)疑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認知的可能性,這一點與主張萬物平等的莊子可謂志同道合。再說莊子的接招。莊子看上去有點拙劣,他直愣愣地掉進了惠施給他挖的坑中:既然你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可能互相溝通、理解和認知,那么你憑什么質(zhì)疑我?惠施大喜過望:既然你與我都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可能互相溝通、理解和認知,那么,你說的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只能是胡說。這就把莊子逼進了墻角,而不得不請循其本以避其鋒芒,反過來質(zhì)疑惠施之所以能夠有最初那一質(zhì)疑的前提:不正是通過我說的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你知道了我知道魚兒快樂,然后你才能質(zhì)疑我嗎?然后輕輕地加上一句我知之濠上也?墒,我們不禁要問:人與人之間到底有沒有可能互相溝通、理解和認知?如果有,則何來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如果沒有,則何來我知之濠上也?但是,這樣的提問方式卻錯了。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方式來理解濠梁之辯,而應(yīng)該問:在這個故事中,此與彼是如何,又是在什么意義上相對待的?然后我們才能接著問:在破除了此與彼的對待以后,又能夠得出怎樣的結(jié)論?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大宗師》)【譯文:魚歸于江湖之中才能忘卻其他魚的存在(而成就自己的存在),人得其大道之際才能忘卻其他人的存在(而成就自己的存在)。】人相忘乎道術(shù)而知魚相忘乎江湖,故莊子我知之濠上也;惠施不能相忘乎道術(shù),故不知魚相忘乎江湖。人與人之間到底有沒有可能互相溝通、理解和認知?其唯相忘乎道術(shù)者乎!而要達到相忘乎道術(shù),就必須在先地堅信人與人之間是不可能互相溝通、理解和認知的。唯有如此,然后才有可能在相忘乎道術(shù)中理解到和默契于魚相忘乎江湖,這就叫做攖寧,而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大宗師》)!咀g文:攖寧這個詞的意思是,經(jīng)歷過數(shù)不清的大挫折、大煩惱、大困苦、大磨難以后,才能成就心靈的大清明!看四怂^置之死地而后生,乃所謂向死而生!唯在莊子兩千多年以后的魯迅得其精義,云:……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1][1] 魯迅:《野草·墓碣文》,見《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年版,第207 頁。
意義敞口與自否剩余莊子在道理適用范圍的邊界上講道理,既朝向里面講道理的有道理,又朝向外面講道理的沒道理。進而,莊子還在道理達到了適用范圍邊界的時候講故事,他的故事既保留了在邊界之內(nèi)相關(guān)道理的真理性,又展示出在邊界之上這個道理的荒謬性。于是,就有了意義敞口和自否剩余兩種為《莊子》所獨有的文本現(xiàn)象。所謂意義敞口,指參照莊子講的道理來理解他講的故事,并且從故事的意味來推演他講的道理,就有了多種理解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中的每一種都事出有因而言之成理,但是又都查無實據(jù)而無法證明。更吊詭的是,這些理解可能性彼此卻不能兼容,也就是矛盾對立,讓你不得不在各種可能性中做出選擇。也就是說,莊子文本存在著某種特殊的多義性,朝向多種理解可能性敞開了大門。其效果就是,讓多種理解可能性,甚至互相對立的理解可能性都保持自身的合理性,從而誘導(dǎo)乃至迫使讀者以作者的姿態(tài)參與進來。兩千多年來,對《莊子》文本理解的歧義大到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程度那是一個生存就是悖論的時代,《莊子》就是一部展示那個時代悖論之謎的書,也是一部留下悖論之謎的書。……莊子是否定人的感性存在的價值的,所謂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但沒有人能否認莊子哲學(xué)對中國傳統(tǒng)審美精神的無與倫比的影響。莊子渴求自由的生命情懷兩千多年來支撐起無數(shù)真誠的靈魂,莊子安命不爭的人生態(tài)度兩千多年又是吞噬靈魂的歷史深淵。[1]其原因就在于莊子的意義敞口誘導(dǎo),甚至迫使每一個讀者做出選擇,而選擇的只能是他自己。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譯文:以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好一派輕盈自如……心中那叫一個滿足,無處不妥妥貼貼,哪里還有什么莊周!一會兒醒了,卻還是那個無精打采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無論如何,)莊周與蝴蝶肯定是有區(qū)別的……這就叫做物化。】你可以選擇是莊周化成了蝴蝶,也可以選擇是蝴蝶化成[1] 拙著《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89 頁。了莊周,但這是糟糕的選擇,因為這樣的選擇是一個幻象:無論選擇的是什么,對理解生命和人生都沒有任何意義。真正需要選擇的是:你承認還是不承認整個世界和你自己都在變動不居之中,你是睜開眼睛看世界還是拒絕承認我是誰是一個逃不掉的根本問題?接下來,你就需要選擇是隨波逐流,還是無論整個世界怎么變化都堅持做自己,一個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人?必須說明的是,在筆者以上的表述中,已經(jīng)包含了價值判斷,也就是怎樣的選擇才是正確的;而莊周化蝶的故事卻不包含任何價值判斷,所以無論你怎么選擇,都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理據(jù)的支持。再稍微開展一點說。學(xué)術(shù)界的主流看法是《莊子》三十三篇文章中,內(nèi)篇七篇是莊子寫的,外篇和雜篇是莊子后學(xué)寫的。如果我們持守這一看法,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以《齊物論》(內(nèi)篇第二)最后莊周夢蝶的故事為中軸,來理解《逍遙游》(內(nèi)篇第一)開頭的鯤鵬展翅故事和《應(yīng)帝王》(內(nèi)篇第七)最后的混沌之死故事,就能感受到某些特殊的意味。這些意味無法宣之于口,卻一定會有一種很奇怪、很復(fù)雜的情緒在你的心中蔓延,它真的是美極了;如果你再沉淀下去,你的心又會痛極了。讀《莊子》是一個挑戰(zhàn),因為它不僅有非常縝密的思辨,還通過講的故事和講的道理之間錯位和碰撞,挑戰(zhàn)著讀者的思維,并且通過它留下諸多意義敞口,開啟著讀者的心靈。所謂自否剩余,指莊子講道理常常是在講明白某個道理以后,馬上就講與這個道理相反的道理,他剛立一個命題,你接受了,覺得說得真對、真好,馬上他自己把它否定了,指出這個命題的正確性存在問題,從而否定了剛剛講過的道理。但有意思的是,正是通過這種自我否定產(chǎn)生出新的意義溢出,開啟了理解這個世界的新角度和體驗生命存在的新方式。筆者曾經(jīng)說過:在先秦諸子中,莊子的書讀起來最為費解。其費解不僅在于他的話說得撲朔迷離,而且在他那種自我否定的說話方式中,前面剛剛有所肯定,后面常常換個角度加以否定。用一句時新的話說,莊子的思路頗有邊建構(gòu)、邊解構(gòu)的特色。[1]現(xiàn)在可以接著說的是,莊子邊建構(gòu)邊解構(gòu)的思路呈示出某種真理性的東西: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既互相否定而又互相肯定之中,所以這是一個充滿張力的世界,我們不僅要用大腦去理解這個世界,還要用心靈來體驗這個世界。正是通過這種自我否定,產(chǎn)生出一些超出人的理性思維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知和捕捉的東西。《莊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的自否剩余在大腦失能的地[1] 拙著《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8 頁。方,心靈被激活了。比如,《逍遙游》是講小大之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大與小的不同,而大比小好;人的精神自由最大最好。但是,《齊物論》講的卻是無大無小,萬物平等,齊生死、齊是非!洱R物論》解構(gòu)著《逍遙游》,《逍遙游》也否定著《齊物論》,如果抓住一個丟了另一個,《莊子》就讀殘了。要把《逍遙游》和《齊物論》貫通起來把握,要用心靈去體會那種自否剩余:最大的、最好的就是對大與小、好與壞種種區(qū)別的超越;只有達到了精神的自由,才能真切地體驗到萬物平等一如、死生不足掛懷之本相。筆者持守內(nèi)篇是莊子本人所作的主流看法,并且進而認為在內(nèi)篇七篇中,《逍遙游》和《齊物論》是中心和總綱,是一個完整的自否剩余的文本,如果把二者當(dāng)做不同主題的兩個文本來讀,結(jié)論就只能是莊子在胡說八道。順便說一句,確實有人嚴肅地認為《莊子》就是胡說八道。以《逍遙游》和《齊物論》為中心和總綱,后面的《養(yǎng)生主》以至《應(yīng)帝王》分別從五個不同側(cè)面應(yīng)當(dāng)如何理解和呵護人的生命,應(yīng)當(dāng)如何置身于社會人間,應(yīng)當(dāng)如何看待和超越命運的苦難,什么是精神自由和怎樣才能實現(xiàn)精神自由,什么是理想政治和怎樣才能實現(xiàn)理想政治展開了對主旨的論證、發(fā)揮和推演。本書的目的是把《逍遙游》和《齊物論》作為一個既包含眾多意義敞口又具有精彩的自否剩余的完整文本來解讀,以展示《莊子》的主旨和理趣,所以稱為《逍遙游》《齊物論》通釋。當(dāng)然,這首先意味著《逍遙游》和《齊物論》都是主題明確、理路一貫和結(jié)構(gòu)完整的文章應(yīng)該說,這一點是前人沒有看到的。那么,《逍遙游》和《齊物論》真的是兩篇條理清楚、邏輯連貫的文章?那些文字在行文順序上并不是隨意、偶然的堆砌?且聽筆者慢慢道來。[1][1] 本書所引《莊子》版本是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注疏》(曹礎(chǔ)基、黃蘭發(fā)整理),中華書局2011 年版。有個別文字根據(jù)其他版本作了調(diào)整,為避免冗累,略去說明文字。
上海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與法政學(xué)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xué)與倫理學(xué)的研究。代表作有專著《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道德哲學(xué)引論》、《先秦儒家哲學(xué)知識論體系研究》、《饕餮〈論語〉》等,論文有《莊子哲學(xué)與自由的三種面相》、《康德哲學(xué)中的自由理論》、《21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哲學(xué)》、《略論國學(xué)在21世紀的弘揚和發(fā)展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視角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