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叢書:國際關系實用手冊》根據教科書的內容編寫成許多條目,學習這些條目有利于記憶,而且每個條目的編寫都參照了有關的讀本和參考書,內容上簡明扼要而又完整,解決了學生在復習時找不到重點或掌握不了要領的困難。說得確切一點,這本手冊是專供考生使用的名副其實的復習資料。當然,如果要想了解國際關系歷史發(fā)展的全貌,還需要讀國際關系史的教科書,只知道詞條的內容是不能系統化的。兩者結合起來會使復習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記在腦子里的東西也會更加牢固。
黃日涵,國際關系學院助理研究員,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主編,國際關系博士。代表性作品為《國際關系實用手冊》,合著2007-2(112年《中國國家安全概覽》(時事出版社)。在《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國際關系學院學報》發(fā)表文章數十篇。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政治、國家安全等。
姚玉斐,石家莊經濟學院講師:國際關系博士,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合伙人。先后畢業(yè)于國際關系學院研究生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理論、國家安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已在相關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數篇。
第一章 素質要求
一、扎實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
二、全面豐富的專業(yè)知識
三、扎實穩(wěn)定的外語水平
第二章 戰(zhàn)前國際關系史
一、導讀
二、名詞解釋
1.三十年戰(zhàn)爭
2.擲出窗外事件
3.威斯特伐利亞和會
4.《比利牛斯和約》
5.天然疆界
6.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和《烏得勒支和約》
7.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
8.七年戰(zhàn)爭
9.北方大戰(zhàn)
10.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
11.武裝中立同盟
12.《亞眠和約》
13.萊茵同盟
14.《提爾西特和約》
15.大陸封鎖政策
16.《肖蒙條約》
17.兩次《巴黎和約》
18.維也納會議及《最后議定書》
19.神圣同盟
20.四國同盟
21.門羅主義
22.東方問題
23.《亞得里亞堡條約》
24.《安吉阿爾-斯凱萊西條約》
25.《倫敦海峽公約》
26.黑海海峽問題
27. 1848年歐洲革命
28.克里米亞戰(zhàn)爭與《巴黎和約》
29.普法戰(zhàn)爭
30.三皇同盟
31.《柏林備忘錄》
32.《圣斯特法諾和約》
33.柏林會議
34.德奧同盟
35.三國同盟
36.保加利亞危機
37.兩次地中海協定
38.《再保險條約》
32.法俄同盟
40.“光輝孤立”
41.法紹達事件
42.美西戰(zhàn)爭
43.英布戰(zhàn)爭
44.英日同盟
45.三國干涉還遼
46.日俄戰(zhàn)爭
47.“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48.“門戶開放”政策
49.兩次摩洛哥危機
50.三國協約
51.海牙和平會議
52.兩次巴爾干戰(zhàn)爭
53.巴爾干同盟
54.薩拉熱窩事件
55.《和平法令》
56.《布列斯特和約》
57.威爾遜十四點
58.巴黎和會
59.國際聯盟
60.華盛頓會議
61.《四國條約》
62.《五國海軍協定》
63.《九國公約》
64.熱那亞會議
65.《拉巴洛條約》
66.洛桑會議
67.魯爾危機
68.《道威斯計劃》
69.《楊格計劃》
70.洛迦諾會議
71.《非戰(zhàn)公約》
72.《胡佛延債宣言》
73.“睦鄰政策”
74.《田中奏折》
75.不承認主義
76.《李頓調查團報告書》
77.“集體安全政策”
78.《東方洛迦諾公約》
79.斯特萊沙陣線
80.《英德海軍協定》
81.《中立法》
82.《蒙特勒公約》
83.不干涉主義
84.廣田三原則
85.《有田一克萊琪協定》
86.《反共產國際協定》
87.《慕尼黑協定》
88.《德意同盟條約》
89.英法蘇談判
90.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91.東方戰(zhàn)線
92.《蘇日中立條約》
93.美國《租借法》
94.巴巴羅薩計劃
95.《大西洋憲章》
96.蘇美英莫斯科會談
97.《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98.珍珠港事變
99.《聯合國家宣言》
……
第三章 戰(zhàn)后國際關系史
第四章 當代中國外交
第五章 政治學原理
第六章 國際政治學概論
第七章 國際關系理論
參考文獻
后記
麥大陸結盟體系兩大軍事集團對峙體系_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二戰(zhàn)后的雅爾塔體系。每個國際體系的基本內容、主要矛盾、本質特征以及轉換動力都是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的重中之重。
近代國際關系史發(fā)軔于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三十年戰(zhàn)爭是一場過渡性的戰(zhàn)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它結束了中世紀神權高于俗權的歷史,奠定了主權國家作為國際關系法律主體的理論和現實基礎。戰(zhàn)后通過召開和會,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使法國成為當時歐洲大陸實力最強國家。這是當時法國首相的紅衣主教黎塞留超越了狹隘的宗教束縛,從“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出發(fā),為實現法國稱霸歐洲的富有遠見卓識的國家戰(zhàn)略的集中體現。在《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基礎上形成的,調整歐洲國家關系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實際上是近現代國際關系史上的第一個均勢體系。體系的主角是英、法兩國。法國通過三十年戰(zhàn)爭奠定了霸權基礎,不斷地追求實現所謂的“天然邊界”,無論是路易十四還是拿破侖都在為法國稱霸歐洲而不懈努力。在英國國內革命期間,法國面對歐洲大陸國家對它的制衡;光榮革命完成后,整個體系轉變?yōu)橛、法之間的對抗。英國一直以來在歐洲大陸都扮演著“離岸平衡手”的角色,英國最為著名的政治家皮特為其后繼者開創(chuàng)了外交先例,即英國要防止歐洲大陸出現霸權,全力維系大陸的均勢。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英法七年戰(zhàn)爭,實際上都凸顯了英法之間的矛盾;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拿破侖同七次反法同盟之間的戰(zhàn)爭以及在帝國最輝煌時期頒布的大陸政策,依然展現了英法之間全面的霸權爭奪。
拿破侖戰(zhàn)敗后,英、俄、普、奧等主要大國于1815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確立了以“歐洲五強共管”為主要特征的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從性質上講是舊式的封建反動體系,但它的構建與運轉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是歐洲集體安全機制的最初構想:《神圣同盟條約》、《四國同盟條約》成為體系維系、運轉的實體,期間召開的四次國際會議使大國之間形成了有效的協調機制。維也納體系最合理的政治安排在于使戰(zhàn)敗的法國以平等、和平的方式融人到體系之中,維系了整個歐洲內部的穩(wěn)定。當然,維也納體系內部存在重大矛盾,英國與俄、普、奧三國在對待歐洲革命問題上的矛盾逐漸累積。最終,東方問題和歐洲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運動沖垮了維也納體系運轉的基礎——正統與秩序。隨著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爆發(fā),整個體系瓦解,歐洲各主要力量實現重新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