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iCourse教材·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笆濉币(guī)劃教材》由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馬健教授擔任主編,全國各高等中醫(yī)藥院校長期從事“溫病學”教學一線的專家教授共同編寫完成。 溫病學的理論和診治方法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加強中醫(yī)專業(yè)學生的中醫(yī)理論基礎和提高臨床診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溫病學/iCourse教材·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笆濉币(guī)劃教材》力求達到科學性、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全書紙質內容與數(shù)字課程一體化設計,數(shù)字課程包括學習提要、名詞術語、知識導圖、名家醫(yī)案、微視頻、知識拓展、自測題、教學PPT等數(shù)字資源,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溫病學/iCourse教材·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笆濉币(guī)劃教材》供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中醫(yī)學專業(yè)學生使用,還可供從事中醫(yī)藥或中西醫(yī)結合的臨床醫(yī)師、教學與科研人員閱讀參考,也是國家執(zhí)業(yè)中醫(yī)師資格考試的重要參考書。
上篇
第一章 緒論
一、萌芽階段(戰(zhàn)國一晉唐時期)
二、成長階段(宋一金元時期)
三、形成階段(明清時期)
四、發(fā)展階段(近現(xiàn)代)
第二章 溫病的概念
第一節(jié) 溫病的特點
一、致病因素的特異性
二、多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流行性、季節(jié)性、地域性
三、病程發(fā)展的階段性
四、臨床表現(xiàn)的特殊性
第二節(jié) 溫病的范圍和分類
一、溫病的范圍
二、溫病的命名
三、溫病的分類
四、溫病與傷寒
五、溫病與溫疫
六、溫病與溫毒
第三章 溫病的病因與發(fā)病
第一節(jié) 溫病的病因
一、風熱病邪
二、暑熱病邪
三、濕熱病邪
四、燥熱病邪
五、溫熱病邪
六、溫毒病邪
七、癘氣
第二節(jié) 溫病的發(fā)病
一、發(fā)病因素
二、感邪途徑
三、發(fā)病類型
第四章 溫病的辨證理論
第一節(jié) 衛(wèi)氣營血辨證理論
一、衛(wèi)氣營血的證候與病機變化
二、衛(wèi)氣營血的傳變及相互關系
第二節(jié) 三焦辨證理論
一、三焦的證候與病機變化
二、三焦的傳變及相互關系
第三節(jié) 溫病辨證理論的運用
一、衛(wèi)氣營血辨證理論與三焦辨證理論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二、溫病辨證理論與其他辨證理論的關系及綜合運用
第五章 溫病的常用診法
第一節(jié) 辨舌驗齒
一、辨舌
二、驗齒
第二節(jié) 辨斑疹白痦
一、辨斑疹
二、辨白痦
第三節(jié) 辨常見癥狀
一、發(fā)熱
二、汗出異常
三、口渴
四、二便異常
五、神志異常
六、痙
七、厥脫
八、出血
第六章 溫病的常用治法
第一節(jié) 溫病的立法依據(jù)
一、審因論治
二、辨證施治
三、對癥施治
第二節(jié) 溫病的基本治則
一、祛除溫邪
二、扶助正氣
三、衛(wèi)氣營血治則
四、三焦治則
第三節(jié) 溫病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二、清氣法
三、和解法
四、祛濕法
五、通下法
六、清營涼血法
七、開竅法
八、息風法
九、滋陰法
十、固脫法
十一、外治法
十二、溫病兼夾證的治療
十三、溫病瘥后調理
第七章 溫病的預防
中篇
第八章 風溫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病因病機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
一、辨治要點
二、主要證治
第九章 春溫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病因病機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
一、辨治要點
二、主要證治
第十章 暑溫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病因病機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
一、辨治要點
二、主要證治
第十一章 濕溫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病因病機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
一、辨治要點
二、主要證治
第十二章 伏暑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病因病機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
一、辨治要點
二、主要證治
第十三章 秋燥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病因病機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
一、辨治要點
二、主要證治
第十四章 大頭瘟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病因病機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
一、辨治要點
二、主要證治
第十五章 爛喉痧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病因病機
第三節(jié) 辨證論治
一、辨治要點
二、主要證治
第十六章 疫疹
第十七章 瘧疾
第十八章 霍亂
下篇
第十九章 葉天士《溫熱論》選
一、溫病大綱
二、邪在肺衛(wèi)
三、流連氣分
四、里結陽明
五、邪入營血
六、論濕
七、辨舌驗齒
八、辨斑疹白□
九、論婦人溫
第二十章 薛生白《濕熱病篇》選
一、濕熱病提綱
二、濕在上焦
三、濕在中焦
四、濕在下焦
五、善后調理
第二十一章 吳鞠通《溫病條辨》(選)
一、上焦篇
二、中焦篇
三、下焦篇
四、溫病治則與治禁
第二十二章 葉天士《三時伏氣外感篇》
第二十三章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方劑索引
《溫病學/iCourse教材·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
。ㄒ唬┥辖棺C邪在上焦主要為肺與心(心包)的病變,此外,胸膈、頭面、鼻咽等部位也歸屬于上焦。常見證候類型有:
1.邪犯肺衛(wèi)證肺合皮毛主衛(wèi),溫邪犯肺之初常出現(xiàn)外則衛(wèi)受邪郁,內則肺氣失宣的病機變化。證見發(fā)熱,微惡風寒,咳嗽,頭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赤,舌苔薄白欠潤,脈浮數(shù)等。由于溫邪初侵于肺衛(wèi),正氣抗邪,故發(fā)熱;溫邪犯肺,肺失清肅,故咳嗽;肺氣不宣,衛(wèi)氣不布,肌膚失于溫煦,故微惡風寒;溫邪易傷津液,故口渴。其中以發(fā)熱,微惡風寒,咳嗽為辨證要點。其病理概括為衛(wèi)受邪郁,肺氣失宣。
2.肺熱壅盛證肺衛(wèi)之邪不解,由表入里,病變由肺衛(wèi)而局限于太陰肺,病機演變?yōu)榉螣巅帐ⅰWC見身熱,汗出,咳喘氣促,口渴,苔黃,脈數(shù)等。肺經氣分邪熱壅盛,故身熱,不惡寒而汗出;熱盛傷津,則口渴;邪熱壅肺,肺氣郁閉,故咳喘氣促;苔黃、脈數(shù)是里熱偏盛之征象。其中以身熱,咳喘,苔黃為辨證要點。其病理概括為邪熱壅肺,肺氣閉阻。
此外,邪熱犯肺的重證,可導致肺的化源欲絕;从^是指肺不主氣,生氣之源衰竭的病理變化。臨床表現(xiàn)為喘促鼻扇,汗出如涌,脈搏散亂,甚則咳唾粉紅血水,面色反黑,煩躁欲絕等。此為肺受邪乘,生氣之源告困,清氣難人,濁氣難出.臟腑失養(yǎng)而衰竭的危象。
3.濕熱阻肺證是濕熱性質的病邪(如濕熱病邪、暑濕病邪等)犯肺,導致衛(wèi)受邪郁,肺失清肅的病機變化,屬于衛(wèi)氣同病。證見惡寒,身熱不揚,胸悶,咳嗽,咽痛,苔白膩,脈濡緩等。由于濕邪郁于衛(wèi)表,困遏衛(wèi)陽,故表現(xiàn)為惡寒;濕熱互結,熱為濕遏則身熱不揚;濕熱阻肺,宣降失司,故見胸悶、咳嗽、咽痛等;舌苔白膩,脈濡緩等為濕邪偏盛之征象。其中以身熱不揚,胸悶,咳嗽,苔白膩為辨證要點。其病理概括為濕熱阻肺,肺失清肅。
4.熱陷心包證是邪熱內陷,心包閉阻的病機變化所致,出現(xiàn)以神志異常為主的臨床證候,屬于營分證。其形成途徑主要是:肺衛(wèi)之邪熱逆?zhèn)餍陌,或氣分之邪熱漸傳心營,或營血分邪熱內閉心包,或外邪徑人心包。證見身灼熱,神昏,肢厥,舌謇,舌絳等。心主神明,心包代心受邪,為心神出入之所,熱陷包絡,煉液成痰,閉阻心竅,故神昏譫語,甚或昏憒不語;邪熱內閉心竅,心陽不能布達四肢,故肢厥;熱邪內陷,竅機不利,則舌體強直;邪乘心包,營血受病,故見灼熱,舌質紅絳。其中以神昏,舌謇,舌絳為辨證要點。其病理概括為邪熱內陷,機竅阻閉。
熱陷心包常夾痰兼瘀。夾痰者系痰熱互結內閉心包,癥見神昏,喉間痰鳴,舌絳苔垢等。其夾瘀者多系邪熱與瘀血互結,瘀熱閉塞心竅,癥見神昏譫語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舌質紫晦等。另外,熱陷心包還可引起內閉外脫的病變,即由邪熱內閉心包發(fā)展到正氣外脫。心包邪熱亢盛,津液耗竭,不能與陽氣維系,或邪熱閉阻,消耗心氣,均能導致陰陽離決而出現(xiàn)脫證,病情重險。
5.濕蒙心包證是氣分濕熱釀蒸痰濁,蒙蔽心包的病機變化所致。證見身熱,神識昏蒙,似清似昧或時清時昧,間有譫語,舌苔膩,脈濡滑數(shù)等。由于痰濕蒙蔽心包絡,心神困擾,故出現(xiàn)神識昏蒙,間有譫語;氣分濕熱蘊蒸,故見身熱;舌苔垢膩為邪在氣分,濕熱上泛之征。其中以神識昏蒙,舌苔膩為辨證要點。其病理概括為濕熱釀痰,蒙蔽心包。
上焦證主要包括肺和心包的病變,一般而言,肺的病變多見于溫病初期階段,常見邪犯肺衛(wèi)證、濕熱阻肺證;肺熱壅盛證則屬氣分病變,多見于病程的中期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焦肺的病變中,如出現(xiàn)肺氣大傷,嚴重者可導致化源欲絕而危及患者生命。心包的病變多見于溫病的中期或極期階段,不僅有濕蒙與熱陷的不同,而且有病屬氣分與營分的區(qū)別,濕蒙心包病變屬氣分證范疇,神志癥狀較輕。邪熱內陷心包則屬營分證,神志癥狀重,若患者心陰心氣素虛,病情發(fā)展較快,嚴重者甚至可因內閉外脫而死亡。
總之,上焦溫病的轉歸與感邪輕重、正虛程度有關,病情有輕重之別。重者如吳鞠通指出的上焦溫病死證“一日肺之化源絕者死;二日心神內閉,內閉外脫者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