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依據(jù)《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的紀錄片腳本整理而成,共分12章,分別介紹了古代中亞、埃及、希臘、羅馬以及中世紀文藝復興等不同時空背景下東西方藝術的演進歷史,穿插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最新評析,同時也呈現(xiàn)了盧浮宮和故宮依托宮殿建筑設立博物館的精妙構思與創(chuàng)意。
我們希望完成一次梳理,以中國人的眼光、現(xiàn)代的立場來敘述藝術與歷史。面向東方與西方,包容共同與差異,展現(xiàn)交流與碰撞。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力圖建造一條民族之間增進了解,各文明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道路。
周兵,生于1968年,中國著名紀錄片導演。2008年1月至今,任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特別節(jié)目部主任。榮獲過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特別獎、五個一工程獎、第23界金鷹節(jié)長篇紀錄片獎、最佳導演獎等多種獎項。
遇見——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2008年3月20日,法國《盧浮宮·拿破侖一世》展登臨中國紫禁城,盧浮宮和紫禁城,由此相遇展開對話。《盧浮宮·拿破侖一世》展策展人、盧浮宮雕塑館首席研究員伊莎貝拉帶領我們穿梭于超越時空的東西文化對話之中。
本集導引:
伊莎貝拉 盧浮宮雕塑館研究員
P.T.GUARDIOLA
盧浮宮銅板雕刻收藏館館藏研究主任
逐蕩兩河——
巴別塔的神話是否實存?
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由3500行楔形文字構成,這是兩河流域文明的藝術奇珍,F(xiàn)代藝術家徐冰的圖標地書使得《漢謨拉比法典》的文字規(guī)則在電腦顯示屏上活靈活現(xiàn),那么巴別塔“普天同文”的神話是否可能實存?
本集導引:
徐冰著名獨立藝術家
Mme Beatrice ANDRE-SALVINI
盧浮宮博物館古代東方藝術館館長
永恒天沙——
和“坐著的書記官”一起尋訪古埃及
“坐著的書記官”,一尊用石灰?guī)r制成的塑像,訴說著古埃及藝術,訴說著一種關于生命、死亡和永恒的故事。中國漢代人對身體和死亡的觀點,與古埃及人有驚人的相似,但是他們的藝術表現(xiàn)為什么又如此不同?
本集導引:
巫鴻哈佛大學美術史系教授
伊麗莎白(Elisabeth DELANGE)
盧浮宮埃及館館長
典雅千古——
希臘女神為何被奉在最高處?
盧浮宮的三大鎮(zhèn)館之寶,有兩件屬于希臘:勝利女神和維納斯。被譽為“萬寶之宮”的盧浮宮藏有數(shù)量驚人的王室珍玩和藝術精品,為什么勝利女神被奉在最高處?斷臂的維納斯何以傾倒眾生?
本集導引:
隋建國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
愛倫·帕斯奎特
(M.Jean-Luc MARTINEZ)
盧浮宮古希臘羅馬館館長
鐵血長風——
神圣無上——
完美人生——
激越內心——
東西對望——
再造往昔——
生于浪漫——
人間關切——
1513年,伴隨著東方航線的開辟,歐洲各國的商船駛向中國,絲綢、瓷器、茶葉成為最主要的商品。1600至1680年的80年間,僅荷蘭東印度公司輸入歐洲的中國瓷器就達1600萬件。同歐洲其他國家相比,法國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熱情是全歐洲最高的。18世紀的第一個元旦,法國王室舉辦化裝舞會,參加者都化妝成中國人,那是當時最時尚的裝扮,而戲劇中正上演著法國人根據(jù)中國故事改編的《趙氏孤兒》。
法國宮廷、上流社會對中國瓷器、漆器的購置量巨大,王宮和貴族的家里滿是來自中國的瓷器和裝飾品。在思想界,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這樣注釋“中國”:“在歐洲,我們沒有一個民族的古老文化可以被證明是能和中華帝國相媲美的!
當時,法國是歐洲的時尚與藝術中心,各國上流社會都以講法語為榮,一切時尚向法國看齊,于是追求中國風情的品味也風靡了整個歐洲。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里,藝術家也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猜想著那里如天堂般的景象。
當彌勒佛端坐在法國貴族家里的時候,北京紫禁城里,西洋的鐘表也在裝點著中國皇帝的寢宮。
故宮的鐘表館里,陳列著近二百件造型精美、做工考究的清代宮廷鐘表。18世紀,反映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鐘表,是中國皇帝最喜歡的時髦玩具。它既是計時器,又是裝飾品;既是高檔玩物,又是精美的藝術杰作。但是,無論這些高檔玩物背后展示了怎樣的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皇帝眼中不過是雕蟲小技。把這些帶進紫禁城來的正是歐洲的傳教士。
公元1584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帶來了一張《輿地山海全圖》的世界地圖,顛覆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讓人們了解到幾千年來心中根深蒂固的“天下”,原來只是整個世界的一個部分,中國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從此,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中國皇帝,一面緊閉國門,一面不自主地把視野投向了世界另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