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偉,1969年8月出生于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1991年獲西南政法學院學士學位,1994年和1997年獲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4年9月起至今任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曾經(jīng)在德國Konstanz大學(1999)、芬蘭Turku大學(2000)、德國Dresden大學(2001-2002)作高級訪問學者。2003年4月被評為中國政法大學杰出青年教師,2004年11月被評為北京市教工委師德建設先進個人。主要著(譯)作有:《行政訴訟證據(jù)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工商出版社1998年版)、《行政法學總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臺灣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行政法》(三卷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2007年版)、《國家賠償法》(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40多篇,主持或參加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10余項。
從狹窄的氏族部落文明逐步走向國家文明,進而走向人類社會大家庭的全球化文明,是一個民族不斷地從民族自身文明成果特性之中逐漸地提煉出更具有普遍意義、更為寬廣適用范圍的共性文明價值的升華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擺脫和超越本民族在觀念意識、生活方式上的狹隘性,勇敢而又理性地參與到世界市場的競爭之中,在世界舞臺上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從而為推動人類大同社會的建構而貢獻本民族力量的過程。
任何民族的文明進化過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它往往首先表現(xiàn)為民族文化內部先進因素與落后因素之間的沖突與協(xié)調;在多民族國家之內,這個過程還要同時表現(xiàn)為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與協(xié)調;在實行全球開放戰(zhàn)略的國家,這個過程還要進而表現(xiàn)為不同民族文明形態(tài)之間的沖突與協(xié)調。一個國家法治文明的演進過程到底采取和平的漸進式還是激烈的革命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同的民族是否能夠采取相互包容的態(tài)度。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化解文明沖突,生成更為普適、更為寬廣的文明形態(tài)。
無論是文明沖突的調和,還是文明形態(tài)的融合,最終都有賴于制度化的基礎共識。實行全球化開放戰(zhàn)略的多民族國家必須盡快地形成這種制度化的基礎共識,盡快地形成有利于國家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多文明合力。
自然法和人類文明共同體法正是這種制度化共識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在預防和調和文明沖突方面重大而又特殊的意義在于:自然法是在不同民族文明和國族文明之中所共同蘊涵的普遍價值觀念的規(guī)范化表現(xiàn)形式,而人類文明共同體法則是從不同民族和國族的法律體系中提煉出來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國族在交往實踐中所應共同遵循的實在法規(guī)范。從法治的角度來看,對實行全球化開放戰(zhàn)略的多民族大國,避免文明沖突激化的最好辦法是盡快地發(fā)現(xiàn)、整理、確立一套比較明確具體的自然法觀念和人類文明共同體法原則,并且以憲法、基本法和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從而為不同民族、不同國族在本國領土上的和諧共存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如果不同的社會階層能夠借助公平開放的社會權力結構而形成長久的社會凝聚力,而不同文明的和諧共處又能夠形成最大范圍的(制度)文明合力,那么公共決策的失誤將很快被國民普遍地發(fā)現(xiàn)并且群策群力地予以糾正,即使最艱險的社會危機也必將被悄然化解。這正是實質法治建設在維護轉型時期社會穩(wěn)定的特殊作用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