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幣制與經濟:中美比較研究(1870~1936)
定 價:40 元
叢書名:
- 作者:蔣清宏
- 出版時間:2014/12/31
- ISBN:9787513032254
- 出 版 社:知識產權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F752.5
- 頁碼:244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中國近代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問題是學界長期關注的學術問題。本書以規(guī)范和制約近代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關稅、幣制和貨幣等經濟要素為切入點,從中美比較的角度論證近代中國經濟的動力和阻力問題。本書首先介紹中國近代的關稅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然后對中美的幣制與經濟的關系進行對比,考證中國近代的白銀情況及與美國的對比,對中美1929~1935年的通貨供給結構性差異和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經濟危機悖論現象進行解析。
由于受各種約束機制的制約,中國經濟史學處于“失范”與“規(guī)范”的動態(tài)變化之中。這既有理論層面的約束,也有管理層面的約束,更有學者自身認識水平層面的約束。這些約束制約了經濟史方法論體系的更新。西方經濟學與經濟史學的發(fā)展路徑表明,中國經濟史學應該突破既有的方法論體系,建立更為科學、更為規(guī)范的方法論體系。
邊緣學科是以兩種或多種學科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學科,交叉學科則是兩個或多個學科的內容、理論和方法互相交叉、互相滲透的學科。從語義學的角度考察,經濟史更側重于經濟學與歷史學的交叉。交叉學科的規(guī)范來源于既有學科間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相互滲透。
蔣清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碩士、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訪問學者,F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抗日戰(zhàn)爭研究》《江海學刊》《人文雜志》等學術雜志發(fā)表論文十多篇,出版譯著一部。
導論
一、中國經濟史學的方法論問題
二、近代中國宏觀經濟史學述評
三、近代中國貨幣問題研究
四、近代中國金融制度研究
第一章關稅與經濟
一、近代中國海關主權的喪失
二、中國海關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
三、 中國近代海關內部管理機制
四、關稅政策與對外貿易
五、海關行政力量的加強
六、自主關稅稅則的實施
七、關稅政策的宏觀經濟效果
第二章幣制與經濟:中美比較研究
一、美國幣制的歷史演變
二、金本位制與美國國內銀價調整
三、美國確立世界金融地位
四、美國白銀政策與中國銀本位終結
第三章近代中國白銀通貨存量考論
一、羅斯基貨幣供給序列存量的認定與修正
二、耿愛德白銀通貨存量考論
三、中國白銀與美國黃金存量價值比較
第四章近代中美白銀購買力比較
一、白銀購買力理論
二、匯率技術分析
三、中美貨幣化水平比較
四、中美貨幣流通速度比較
第五章1929~1935年中美通貨供給結構性差異
一、通貨存量的影響因素
二、貨幣需求概念和理論
三、農產品購買力長期低下導致中國農民貨幣需求不足
四、金融資本財政化和財政資本軍事化、債務化
五、中美“銀行存款—通貨比率”結構性差異
六、經濟危機期間中國高能貨幣增加基本原因分析
七、中資銀行存款增加基本原因分析
第六章20世紀30年代中國經濟危機悖論現象論析
一、實體經濟“并不太壞”現象
二、銀行存款增加是“社會財富增加”嗎
三、“貿易入超減少”是經濟良好表現
四、埠際貿易增加還是萎縮
附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