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心理學》是英國哲學之父、著名哲學家大衛(wèi)?休謨一生*重要的作品。作者從人性本質的角度,挖掘出潛藏在人們體內的心理弱點,使人們能夠充分認識自己,并不斷改造自己,從而能有所長進,直至取得最后的成功。
大衛(wèi)?休謨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人性即有動物屬性,也有人類本質的心理屬性,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人性是幫助讀者認清自己、相信自己、克服焦慮,充分開發(fā)潛在能力,發(fā)揮人性的優(yōu)點,開拓成功美好的新生活。
在《人性心理學》中,休謨寫到了科學與人性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對人性的研究揭示了制約人的情感、理智與道德的準則。如果我們徹底認知人性的范圍和能力,那么我們會在科學中取得重大的進步。
《人性心理學》并不僅僅是有關哲學或者心理學的知識,它還告訴我們,無論鉆研何種事物,都不要拋棄人性,而要借助觀察人生現(xiàn)象來搜集素材。這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我在構思狹義相對論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休謨的啟發(fā)。——著名物理學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休謨是罕有其匹的思想家。——德國著名哲學家 康德
大衛(wèi)?休謨的思想集合起來,就能通往一個心靈以外的世界。——德國著名哲學家 埃德蒙德?胡塞爾
休謨不是名聲與金錢的追獵者……休謨始終地為自己的文字風格而費盡惱汁,他尋找著*能夠準確表達自己又能夠被大眾所輕松理解的表達方式。——著名思想家 杰姆斯?哈里斯
大衛(wèi)?休謨是人類史上廣受贊譽的哲學家、心理學家,他從小就對文學和哲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由于家庭不富裕,休謨不得不在早年做了一段時間的生意,希望以此幫補家用。不幸的是,他的生意總是入不敷出,這讓休謨認識到自己并不適合這項營生。不過,經(jīng)商的這段經(jīng)歷讓休謨認識到了經(jīng)濟對于社會的重要性,他也依此初步確立了自己的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放棄經(jīng)商后,休謨離開英格蘭,遠赴法國。在美麗的浪漫之都,他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人性論》,并把哲學當作終生的事業(yè)。休謨一生擔任過許多職務,比如圖書館管理員、將軍的秘書和副國務大臣等。豐富的職業(yè)履歷使他更加了解政府、社會與人的關系,這自然也為他的思想體系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人性論》的創(chuàng)作開始于休謨游學時期,那時他還不足30歲。但是憑借著對學術研究的無限熱情以及舉世罕見的天賦,休謨將自己的見解勇敢地表達了出來,并提出了超前的哲學理論。休謨認為,關于人性的所有內容都是在感知中被分析和加工而來的,而感知作為意識的內容,可以分為映像和觀念兩類知覺。映像就是第一次出現(xiàn)在心靈中的一切感覺、情緒和情感,會對心理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觀念則是通過記憶和想象對映像進行的模擬,一切單純的觀念都有一個與之相對的映像,而復雜的觀念則并非如此。例如,我們雖然沒有見過長翅膀的老虎,卻可以借助想象呈現(xiàn)出它的形象。
《人性論》中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因果關系的研究。休謨認為,因果關系是人的片面的認定,不具備真實性。更準確地講,人們的因果性觀念其實是多次知覺經(jīng)驗的結果,當我們看到兩種現(xiàn)象多次按照一定先后順序重復出現(xiàn)的時候,就會將它們想當然地結合在一起,并把一個稱為“原因”,把另一個稱為“結果”。這種根據(jù)經(jīng)驗得出的推論完全來自我們的思維習慣,它并不是真理。但休謨給予了習慣非常高的評價,把習慣稱為“人生的偉大導師”。他未能看到的是,習慣雖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卻無法將我們引向真理。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休謨是一個懷疑論者。
休謨之前或者與休謨同一時代的哲學家,大多都喜歡貶低前人提出的理論體系,并極力夸耀自己構建的學術系統(tǒng)。但一個具有超強判斷力且善于鉆研的人會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那些自認為已經(jīng)達到無懈可擊程度的哲學體系,它們的基礎其實非常薄弱。理性主義者因為忽略實踐而陷入了閉門造車的怪圈,經(jīng)驗主義雖然重視實踐和研究客觀世界,卻總是以偏概全,利用片面、孤立的經(jīng)驗指導生活,并且忽略了理論的架構與邏輯推理。
在哲學界,要想在爭論中取得勝利,靠的并不是證據(jù)和事實,而是詭辯的能力。無論是誰有了詭辯的能力,都可以將荒誕的理論說得天花亂墜。而休謨打破了這種學術誤區(qū),他認為,即便是最偉大的天才,也難免會陷入荒謬的爭論,也不可能輕輕松松地獲得真理。或者說,真理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得到的,把握我們所能把握的才是對待哲學的正確態(tài)度。
本書以《人性論》為藍本,以新的視角詮釋了休謨對人性的解讀,涵蓋了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認知范圍,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同時摒棄用造物者的態(tài)度看待客觀世界。
《人性心理學》并不僅僅是有關哲學或者心理學的知識,它還告訴我們,無論鉆研何種事物,都不要拋棄人性,而要借助觀察人生現(xiàn)象來搜集素材。這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大衛(wèi)?休謨 (David Hume)是英國著名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他被視為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重要的人物之一。雖然現(xiàn)代學者對于休謨的著作研究僅聚焦于其哲學思想上,但是他*先是以歷史學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蘭史》一書在當時成為英格蘭歷史學界的基礎著作長達60至70年。
大衛(wèi)?休謨生于蘇格蘭愛丁堡的一座公寓里,年僅12歲時,就讀愛丁堡大學。26歲在法國定居時,休謨創(chuàng)作完成了《人性心理學》一書。英國的學者將《人性心理學》視為是休謨*重要的一本著作,也是世界哲學歷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譯者序
Chapter01 人性釋疑:推翻根植于人心的因果循環(huán)律
1.經(jīng)驗歸納法不能推導出必然規(guī)律
2.運動員追不上烏龜?shù)你U?nbsp;
3.因果循環(huán):我們深信不疑的謬論
4.感知與認知的“先來后到”
5.決定論與因果論:互相仇視的兩兄弟
Chapter02 善與惡:人性中的情緒和情感的來處
1.對立統(tǒng)一中的“惡與德”
2.情感反應來源于我們自己的感覺
3.事情是否發(fā)生都會對情感產(chǎn)生影響
4.“周圍人”與“陌生人”:造成我們情感差異的主導者
5.我們?yōu)楹螘a(chǎn)生愛護與怨恨的情感
6.憐憫與惡意:原始情感的延伸
7.嫉妒止于不同類別的界限
8.比較:復雜情感的源頭
9.快樂情感需要真理的重要性來彌補
10.探究人性應以本能和理性為基礎
11.人性終會得到完全釋放
Chapter03 社會制度:人從自然而生,從社會而滅
1.人性因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
2.在利益中迷失的家國正義
3.專制牢籠下的自由與民主
4.婚姻究竟是不是愛情的墳墓
5.生命可以由自己終結嗎
6.論“靈魂不朽”學說
7.與自然斗其樂無窮,與同類斗其樂無窮
Chapter04 政治經(jīng)濟:人的社會屬性與生存本能相結合的產(chǎn)物
1.與其窮兵黷武,不如海外貿(mào)易
2.神奇的貨幣規(guī)律
3.利息升降的隱秘杠桿
Chapter05 哲學為本:從哲學角度挖掘人性的本源
1.距離中的七種神秘關系
2.時間無限分,則壽命無限長
3.“因”一定要先于“果”而出現(xiàn)嗎
4.觀念不如幻想,幻想不如記憶
5.經(jīng)驗再豐富,沒有信念等于零
6.人離不開的感覺和知覺
7.知覺感應不到的“天外世界”
8.我們要損人利己還是要無私奉獻
Chapter06 情感生活:富有氧氣的生活方式
1.愛與恨的對象和由來
2.情感變化的一般準則
3.情感的選擇——愛or恨
4.愛之善良,恨之憤怒
5.憐憫取決于想象的作用
6.惡意傾向與妒忌心理
7.混合情感之間的辯證關系
8.由差異產(chǎn)生的混合情感
Chapter07直接情感:喜怒哀樂編織的“大戲”臉譜
1.事物的必然性與自由
2.堅強意志的修煉秘訣
3.強烈情感的誕生之所
4.習慣對情感的影響
5.想象讓情感“暴走”
6.直接情感與間接情感
7.人性的思考方式
8.由真理之愛引發(fā)的好奇心
Chapter08道德標準:善惡是非的“性情”解讀
1.道德標準的非理性解讀
2.情感與行為并非理性之對象
3.理性絕非道德善惡之源
4.從一個假設開始的道德探討
5.道德感的真正來源
6.理性是非標準的另一種反駁力量
7.善之快樂,惡之痛苦
Chapter09正義原則:丈量人性的規(guī)尺
1.正義的原始動機是個人善意嗎
2.正義規(guī)則的道德美丑
3.物品所有權的轉移與繼承
4.承諾與道德對人的約束力
5.克服人性中的缺陷
6.以忠誠于人民的名義推翻政府
7.如何守護忠誠之心
8.兩性的貞潔認知
Chapter10人之本性:偉大與涼薄的歸宿
1.自然的善惡從何而來
2.同情準則和比較準則的對立作用
3.仁慈讓世界變得情意綿綿
4.自然才能與自然之善的區(qū)別
5.不同優(yōu)勢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痛苦
6.對人性與道德的終極反思
Chapter01 人性釋疑:推翻根植于人心的因果循環(huán)律
懷疑論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流派,和獨斷論爭鋒相對。獨斷論認為人類能依靠自己的實踐和探索發(fā)現(xiàn)真理, 懷疑論則對此表示懷疑。我傾向于懷疑論,但我不會像那些極端懷疑論者那樣,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相反,我是崇尚實踐和探索的,當我不知道蘋果是什么滋味的時候,我會親自嘗一嘗。但即便我這樣做了,我也不知道蘋果為什么會發(fā)甜。而對于那些只是見過蘋果卻沒有吃到的人來說,他們連蘋果什么味道都不知道。因此,即便我耗費心力去研究實踐,我仍然無法了解客觀事實,因為我們的感官系統(tǒng)不能提供給我們自然界事物的本質知識。
我們不能說事物是美的或者丑的,也不能說它們的存在是應該或者不應該,這沒有任何客觀的標準,我們的只能依靠主觀加以判斷。例如,一盞油燈在黑暗的山洞中會顯得特別明亮,而在太陽光下卻昏暗無比。再如,一座山峰在遠處看上去平平整整,但我們走近后,卻發(fā)現(xiàn)它凹凸不平。所以,我們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絕對正確的知識,與其無休無止地爭論,不如心存懷疑,這樣才能得到心靈的安寧。
1.經(jīng)驗歸納法不能推導出必然規(guī)律
因果規(guī)律是人們認知的結果,而且,事物的因果關系在很早以前就被哲學家們認為是普遍存在的。當我們說兩個事物處于因果律之中時,就是指一個事物可以對另一個事物施加影響,并使其做出相應的反應。也就是說,前者是后者得以存在的先決條件,前者采取措施或施加影響之后,其結果必然就是后者。如果在不同的條件和狀態(tài)下都是如此,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兩者具有因果關系。
我們可以把因果律認為是從A到B,即A必然可以引發(fā)B。我之前的很多哲學家?guī)缀醵及亚叭丝偨Y出的因果關系直接拿來用,他們把它當作一個公理或公式,套用在復雜的哲學理論中。但是,我們究竟是憑借什么知道A到B的關系就一定是必然關系?又憑什么知道A一定會引起B(yǎng)呢?
我敢說,哲學教授或者心理學教授都無法回答出這個問題來,因為這本就不是一個必然現(xiàn)象。那么,以前判斷兩個事物互為因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這是用了一個叫作“經(jīng)驗歸納”的方法,就先找兩個先后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A是先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B是后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兩者不止一次地陸續(xù)出現(xiàn),并且在不同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下也是如此。于是,哲學家們便通過經(jīng)驗歸納法得出:A是因,B是果。也就是說,以前的哲學家認為因果關系既不是來自經(jīng)驗觀察,也不是來自理性認知,而是經(jīng)驗歸納的結果。
例如,當蘋果和樹枝斷開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蘋果一定會掉到地上。這里的“因”就是蘋果與樹枝斷開,而“果”就是掉到地上,后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也證明了這個道理。但這真的能證明它們之間存在因果律嗎?答案是未必,因為誰也不知道萬有引力定律的適用范圍,也不知道該定律是否全宇宙通用,就連牛頓本人也沒有搞清楚萬有引力究竟是如何產(chǎn)生的。那么,我們對偶然的經(jīng)驗進行歸納,就一定能得出必然的判斷嗎?這種理解真的合理嗎?對此,我可以用一個火雞的例子來說明。
在一個火雞飼養(yǎng)場,只要飼養(yǎng)員一走進火雞群,火雞們就能得到一頓美味的食物。有一只火雞非常聰明,它在慢慢地總結規(guī)律,并分析飼養(yǎng)員走進火雞群與得到美味食物之間的關系。半年過去了,這只火雞發(fā)現(xiàn),無論是雨天還是晴天、熱天還是冷天、白天還是晚上……總之,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火雞們見到飼養(yǎng)員之后總能飽餐一頓。于是,這只火雞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飼養(yǎng)員走進火雞群與得到美味食物是因果關系。有一年圣誕節(jié),飼養(yǎng)員像往常一樣走進了火雞群,當這只火雞興高采烈地等待飽餐一頓時,不想飼養(yǎng)員并沒有帶來食物,而是將它和幾個同伴抓走宰殺了。
在這個故事中,那只聰明的火雞的確應用歸納法得出了因果規(guī)律,而實際上并非如此。至少我可以斷定,歸納法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在科學上,我不否認歸納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它給人們帶來的幫助,但在哲學上,歸納法是失敗的。
首先,因果關系的發(fā)現(xiàn)不能依賴理性,也就是說,與之相關的推論以及邏輯推理都不適用。因為結果和原因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一切與客觀世界脫離的主觀解決方案都是不適用的。因此,對于外部事物的認識必須通過經(jīng)驗來把握。因果關系也不例外,沒有哪一種因果律可以不依靠對現(xiàn)象的觀察而顯現(xiàn)出來。例如,為了驗證火把是不是可以使炸藥爆炸,我們只能親自試驗,而不能通過憑空的猜測。
但是,這只能說經(jīng)驗在以往的事例中是可靠的,在未來的判斷中卻不一定如此。當我們經(jīng)常看到一個事物可以引出另一個事物時,我們只能說一個事物可以從另一個事物中推斷出來,而且僅僅是這一對事物才有這種關系,我們不能由此推斷出與之相似的事物也是如此,因為它們之間并不一定存在邏輯的必然性。
所以,相對、偶然和個別的經(jīng)驗即使重復上萬次,仍然是相對、偶然和個別的經(jīng)驗,我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從中找到某種必然性。而且,過去與現(xiàn)在的經(jīng)驗只能對過去或者目前有效果,并不能推測出明天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明天的太陽會不會升起,我們只能做出假設和預測,卻從來不能獲得某種必然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