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歷史地名考略》對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88條古國名和城邦名進(jìn)行了初步考證。其中,陸上絲綢之路地名43條,分為東部古藩國名和西部古地名兩部分。東部古藩國名主要是西域地區(qū)分布在古絲綢之路南、中、北三線上的重要藩國。西部古地名主要是中亞、南亞、歐洲東部及非洲北部的古國名和重要城邦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地名45條,分為東線、南線和西線地名三部分。東線地名是朝鮮半島、日本群島上的古國名;南線地名主要是南海周邊、馬來半島、中南半島上的古國名和城邦名;西線地名則包括南亞和非洲東海岸、紅海、阿拉伯灣周邊的古國名和古城邦名。各部分地名在編寫體例上各有側(cè)重,我國古代藩國專名由于很多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在編寫體例上與其他地名略有不同,但詞條主體部分都盡量涵蓋地名的來歷、含義、沿革;中西方交流史、古國的人文、經(jīng)濟(jì)特色等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篇 絲綢之路概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陸上絲綢之路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二章 絲綢之路歷史地名概述
第一節(jié) 陸上絲綢之路歷史地名概述
第二節(jié)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地名概述
第二篇 “一帶一路”歷史地名考略
第三章 陸上絲綢之路歷史地名考略
第一節(jié) 絲綢之路東部古藩國名考略
一、樓蘭國
二、鄯善國
三、且末國
四、精絕國
五、扜彌國
六、于闐國
七、莎車國
八、危須國
九、焉耆國
十、尉犁國
十一、龜茲國
十二、姑墨國
十三、溫宿國
十四、烏孫國
十五、疏勒國
十六、捐毒國
十七、休循國
十八、蒲類國
十九、車師前國
二十、車師后國
二十一、高昌國
第二節(jié) 絲綢之路西部古地名考略
二十二、康居國
二十三、奄蔡國
二十四、安息國
二十五、大月氏
二十六、噘噠國
二十七、大宛國
二十八、大夏國
二十九、身毒國
三十、天竺國
三十一、廁賓國
三十二、大食國
三十三、安國
三十四、穆國
三十五、波斯國
三十六、薩曼王朝
三十七、婆羅門國
三十八、烏古斯國
三十九、勃律國
四十、吉慈尼國
四十一、迦濕彌羅國
四十二、大秦國
四十三、貴霜帝國
第四章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地名考略
第一節(jié) 東線地名考略
四十四、高句麗國
四十五、百濟(jì)國
四十六、新羅國
四十七、高麗國
四十八、邪馬臺國
四十九、大和國
第二節(jié) 南線地名考略
五十、林邑國
五十一、環(huán)王國
五十二、占城國
五十三、室利佛逝國
五十四、三佛齊國
五十五、閉婆國
五十六、狼牙修國
五十七、丹丹國
五十八、盤盤國114.
五十九、婆利國.
六十、渤泥國
六十一、訶陵國
六十二、麻喏巴歇國
六十三、扶南國
六十四、真臘國
六十五、吳哥王朝
六十六、林陽國
六十七、赤土國
六十八、羅斛國
六十九、八百媳婦國
七十、墮羅缽底國
七十一、素可泰王朝
七十二、阿瑜陀耶國
七十三、驃國
七十四、蒲甘國
七十五、撣國
七十六、白古目
七十七、阿瓦王國
第三節(jié) 西線地名考略
七十八、摩揭陀國
七十九、孔雀帝國
八十、安度羅國
八十一、笈多帝國
八十二、戒日帝國
八十三、僧伽羅國
八十四、條支國
八十五、拂秣國
八十六、阿丹國
八十七、麻嘉國
八十八、木骨都束
附錄 歷史地名對照表
參考文獻(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