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蘭社稿》,著者佚名。清孤本。《中醫(yī)藥古籍珍善本點校叢書:靈蘭社稿》全八卷。其中《靈蘭社稿》六卷,詳論內(nèi)科雜證,分為風、虛勞、痛、寒暑、大小便、諸氣六門,102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作者對諸證的論述,也可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體現(xiàn)了作者對諸證的理解,上考諸古,下質(zhì)諸今,出新自得。后附《錦囊藥性賦》二卷,以歌訣形式論述雜病部分所涉及的藥物,是一本內(nèi)科雜證專書。
《靈蘭社稿》共八卷,著者不詳。本書援引自宋至明諸多醫(yī)經(jīng)、醫(yī)著,尚未見到明顯的清代醫(yī)家醫(yī)著,以及方藥在內(nèi),故而點校者推測,此書成書當不晚于明末清初。
關(guān)于書名,“靈蘭”是古代藏書之秘府!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有《靈蘭秘典論》篇,明代醫(yī)家王肯堂撰有《靈蘭書室醫(yī)案》、《靈蘭要覽》,尤其《靈蘭要覽》亦為內(nèi)科雜病著作,書名《靈蘭社稿》或者亦是仿王氏而命,亦未可知。
風門卷之一
中風
瘛疭
顫振
攣
痿
痿厥
破傷風作痓
厲風
痓
痹痛
臂痛
體痛
痹證附體痛、頸項強痛、脊痛、肩背痛、臂痛
癲
狂
癇
癲狂癇
喉痹纏喉風咽痛乳蛾附喉梗、諸物梗喉
虛勞門卷之二
虛勞(一)
內(nèi)傷勞倦
肩背痛
臂痛
頸項強痛脊痛
虛勞(二)
血癥吐衄咳嗽痰涎咯唾血附齒衄、舌衄
咳嗽附肺痿肺癰
肺痿肺癰
自汗盜汗(一)
自汗盜汗(二)
不寐嗜寐(一)
不寐嗜寐(二)
虛煩
健忘(一)
健忘(二)
眩暈
驚悸怔忡恐懼
痛門卷之三
頭痛附偏頭風、雷頭風、大頭天行眉棱痛、頭重
頭痛頭風偏頭風、眉棱骨痛、頭搖、頭重、大頭、雷頭
耳癥
面頰
鼻癥
口唇
消痹附口燥咽干
口燥咽干如?史窍C
齒病
舌癥
頸項痛
肩背痛
臂痛
心痛胃脘痛
脅痛
腹痛(一)
腹痛(二)
腰痛
腰痛胯痛、腰軟
胯痛
腳氣(一)
腳氣(二)
寒暑門卷之四
暑
中寒中濕中暑中氣中食中惡尸厥
痰厥五絕
瘧疾(一)
瘧疾(二)
寒熱
惡寒寒厥
五疸
論辛涼
論補瀉
大小便門卷之五
大便閉
泄瀉
痢疾(一)
痢疾(二)
論下
論濕
時令
腸鳴
肛脫
小便閉淋遺溺
小便不禁
小便遺溺小便數(shù)小便黃赤
小便黃赤
淋
遺精
夢遺
赤白濁
陰縮陰縱陰痿汗臊臭陰冷陰癢陰腫痛
疝
……
氣門卷之六
《錦囊藥性賦》
《中醫(yī)藥古籍珍善本點校叢書:靈蘭社稿》:
治法
剛痓屬表,口噤不得語,氣上沖胸,及兼前癥,無汗,葛根湯。柔痓屬表,身體強幾幾,然兼前癥,有汗,桂枝湯加干姜。剛痓屬里,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蚧齒,大承氣湯。風寒濕熱閉結(jié)于里而作,火熱燥而筋攣。海藏治剛痙,用神術(shù)湯加麻黃、羌活,柔痙用白術(shù)湯,加桂枝、黃芪,熱而在表加黃芩,寒而在表加附子,熱而在里大黃,寒而在里干姜、良姜,加附子。若兼厥逆者,皆屬陰寒。陰癥發(fā)痤,厥逆筋急,汗出項強,頭搖口噤,宜附子散、桂心白術(shù)湯。
內(nèi)傷疰,多因風熱與氣血之虛。若肝火,宜加味逍遙散、小柴胡、鉤藤,肝肺虛熱,補中益氣、加味歸脾,腎虛六味丸。產(chǎn)后汗多,中風變痙,小續(xù)命湯、舉鄉(xiāng)大為散,大豆柴胡湯,脈浮弦,表實有力宜之。如氣血大虛,不宜過發(fā),用防風當歸散為妙。新甫云:產(chǎn)后痙由亡血過多,筋無所養(yǎng),與傷寒汗下過多,潰瘍膿血大泄,皆敗癥也,急以十全大補湯加附子。
《金匱》云: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痘钊藭吩疲喊Y似傷寒,惟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為異耳。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名日剛瘞。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日柔痙。太陽病其癥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瘞,葛根湯。剛痓為病,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齡齒,可與大承氣湯。陽明總宗筋,以風濕熱之邪人于胃中,津液不行,宗筋無所養(yǎng),故急。非審是實是邪,不可輕下。海藏云:發(fā)汗太多,因致痓。如《金匱》所論,身熱足寒,口噤背張者,太陽痙也。若頭低視下,手足相引,肘膝相構(gòu),陽明痙也。若一目或左右斜視,并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陽疰也。如仲景法,可使立已!稖世K》云:剛痓者,為中風發(fā)熱,重感于寒而得之。是外郁者,熱因郁則愈甚,甚則熱兼燥化而無汗,血氣不得宣通,大小筋俱受害而強直,故日剛痓也。柔痙者,為太陽發(fā)熱,重感于濕而得之。《內(nèi)經(jīng)》所謂: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又謂:因于濕,首如裹,腰似折,項似拔。又日:濕熱不攘,大筋續(xù)短,小筋弛長,續(xù)短為拘,弛長為痿。肺移熱于腎,傳為柔痙是也。濕勝則汗出,未便是表虛。又濕過極,反兼風化制之。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仲景剛痓葛根湯,有麻黃,柔痓脈沉遲,桂枝加葛根湯。《金匱》不加葛根,加瓜蔞根。海藏治剛痙解利無汗,神術(shù)湯加羌活、麻黃,治柔痙解利有汗,白術(shù)湯加黃芪、桂。熱而在表,加黃芩,寒而在表,加桂枝、黃芪、附子,熱而在里,加大黃,寒而在里,加干姜、附子。丹溪謂:挾痰火,宜人參、竹瀝,不可用風藥,子和有吐風痰愈者!秲(nèi)經(jīng)》有謂:太陽所至為寢汗痙,陽明、少陽厥逆發(fā)嘔.喉痹癥者,乃是人之六經(jīng)風、寒、濕、熱、燥、火之氣有相盛衰,亦變而為痓。茍只從外感以散邪,則氣耗血損而殆矣。薛氏日:痙病多由風,然因傷寒汗下過度,與產(chǎn)婦(續(xù)命湯)亡血過多,潰瘍膿血大泄,寒濕乘虛而感,皆從太陽經(jīng)治,皆敗癥也。急以十全大補湯,不應(yīng),易加附子,緩則不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