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shù)源遠流長,光輝燦爛。本社繼*輯《歷代名家碑帖臨習技法精解》(31本)第25屆金牛杯優(yōu)秀圖書銀獎之后,現(xiàn)推出第二輯《歷代名家書法珍品》(32本)。
本套叢書邀請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第八、九、十屆政協(xié)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許裕長擔任主編,精選歷代書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蘭亭序》、《十七帖》,孫過庭《書譜》、草書《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開,高清全彩影印,鎖線裝訂,*限度地發(fā)揮圖書的鑒賞功能。
趙佶(一○八二一一三五),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哲宗無子,于一一○○年正月駕崩,向皇后于同月立趙佶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在位二十六年(一一○○一一二五),后為金國擄掠。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該句感嘆南唐后主李煜,用到宋徽宗身上也同樣貼切。趙佶與李煜一樣,才情卓著,卻在治理國家方面昏庸無能,憑個人喜好,寵信奸佞,排斥忠良,給國家黎民造成重大的損失與傷害,自己也成亡國奴。
宋徽宗在位期間,重用蔡京、高俅、王黼、童貫、梁師成、汪伯彥、朱勔、李邦彥等一幫奸邪,大肆搜刮民財,橫征暴斂,窮奢極欲,荒淫無度。他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和艮岳。社會矛盾因此更為激化,民怨沸騰,多地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其中方臘、宋江等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更是對宋王朝的統(tǒng)治造成嚴重的打擊。早就窺伺大宋國土的金國此時借機侵略,北宋岌岌可危。趙佶見狀火速將皇位傳給其子趙桓(史稱宋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元年,北宋被金國滅亡,趙佶也和其子欽宗趙桓被金人擄走,最后被俘到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受盡磨難,終年五十四歲。
趙佶在政治上乏善可陳,然而他對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貢獻。他在位時期,宋代的書畫藝術(shù)達到巔峰。他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畫院,增加畫院畫師的俸祿,以書畫作為科舉升官的一種考試方法,將書畫家的地位提高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他還曾廣泛收集歷代文物書畫,并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讓文臣分門別類,著書評論,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給畫院注入『文人畫』的氣質(zhì)。許多書畫大師,如李唐、蘇漢臣、米芾等,皆是由此而出,享譽一時。趙佶天資聰穎,驚才絕艷,自身的書畫藝術(shù)修養(yǎng)極高,由于相關(guān)資料搜集豐富,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獨辟蹊徑,畫風、書體至今為人稱道。他強調(diào)形神并舉,提倡詩、書、畫、印四者相結(jié)合,強調(diào)書畫家自身的修養(yǎng)。詩題、款識、簽押、印章貌似無關(guān)緊要,實則是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做法為元、明以后繪畫者所紛紛仿效,成為中國文人畫的重要特征。
從某種意義上說,趙佶在書法上取得的成就更大,獨創(chuàng)意識也更強。他創(chuàng)立的『瘦金體』以其獨特的美感為世人效仿,為后人追慕。徽宗以前,楷書以王羲之、顏真卿為最,尤其小楷承襲王羲之、王獻之二人中正平和之美,成為學書正脈。趙佶以瘦勁挺拔、腴潤瀟灑的書風,為世人提供了書法審美的另一種可能,拓寬了書法發(fā)展的領(lǐng)域,功莫大焉。趙佶起初學黃堅,取其中宮收緊、四面開張的輻射狀結(jié)構(gòu),后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吸收其瘦硬瀟灑的筆畫,并雜糅各家,將腴潤挺拔的特點巧妙地植入筆畫之中,橫劃、豎劃收筆頓點回鋒,撇劃如刀,捺劃如蘭,轉(zhuǎn)折處如斬釘截鐵,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靄然』的書法共性,又有『屈鐵斷金』的強烈個性,最終創(chuàng)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體』。其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趙佶的草書也十分了得,在學習張旭、懷素狂草的基礎(chǔ)上,又以若絲綢飛舞般的線條、收放自如的結(jié)構(gòu)布局營造出如美人簪花、長袖廣舒的草書意境,卓然一家,后世鮮有能夠匹敵者。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曾在讀李煜的詞后感嘆,李煜若能以作詞的頭腦和精力來治理國家,又怎會滅國呢?多年后他的后世子孫趙佶也是醉心才情,以致誤國,太祖地下有知,不知當做何想?
趙佶傳世書跡不多,彌足珍貴,有楷書《千字文》,草書《千字文》,行書《蔡行敕卷》《秾芳詩帖》等,其繪畫中也均有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