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壯舉,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的二十八年,鄭和船隊以豪邁的膽氣、一流的航海技術,踏破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風浪,與三十多個國家展開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開創(chuàng)了共享太平之福的新局面。鄭和下西洋將中國的航海事業(yè)推向*,彰顯了中華民族走向海洋的信心和力量。
本書從多角度、多層面深刻解讀鄭和下西洋,揭示了一個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經略海洋的重要意義,對增強國民海洋意識,落實黨中央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啟發(fā)當代人理解海上絲綢之路,具有積極作用。
前 言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涉及到明代中葉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各個方面,無論學者從哪個角度入手研究它,都會獲得有價值的東西。作為軍人研究鄭和下西洋,最關注的莫過于它的軍事價值。鄭和船隊首先是一支力量強大的海軍艦隊,它的人員組成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是軍人,它的船舶是代表當時中國最先進造船技術的戰(zhàn)船,它的航行編隊,帶有明顯的戰(zhàn)術色彩,它的統(tǒng)帥是具有卓越才能的軍事家,它出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耀兵異域,實現世界和平。如此顯明的軍事特征,無疑為我們借鑒其軍事意義提供了指導。鄭和下西洋的軍事價值主要表現在:
第一,它詮釋了科學技術與軍事之間的關系。自明朝建立以來,經過兩代皇帝的努力,社會逐漸走向繁榮,科學技術較之前代有了較大發(fā)展,尤其在造船和航海方面,逐漸躍居世界前列,傳統(tǒng)木帆船的制造技術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各地船廠相繼建立,建造出了五千料的巨舶。航海方面也是繼承了宋元以來的豐碩成果,將定量航海推向了極致。最先進的技術往往首先應用于軍事,在鄭和下西洋時期也不例外,無論是寶船質量、船載武器,還是航海技術,都體現了明代的最高科技水平。這是符合科學技術是軍事技術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這一基本原理的。
第二,它詮釋了外交與軍事之間的關系。外交和軍事,是處理國家關系的兩種手段,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即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缺一不可。在一定的情況下兩者可以偏重,但決不可偏廢。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在于理順亞非國家之間的關系,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有效保障,使鄭和無論在處理暹羅和滿剌加國之間的關系問題上,還是抑制錫蘭山國的強權行為上,都表現得從容不迫,底氣十足。如果失去了鄭和船隊的強大支撐,僅靠外交手段,想換來天書到處多歡聲的生動局面,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它詮釋了海上力量與沿海國家盛衰之間的關系。鄭和下西洋的出現,是明代初葉中國國力興盛的表現和結果,離開了一定的國力支撐,鄭和下西洋決不可能維持二十八年之久。同樣,國家的強盛,也離不開像鄭和下西洋這樣能夠推動國家開放、交流,不斷走向發(fā)展的重大舉措的實施。從反面看,鄭和下西洋中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國力的趨弱,帶來的后果也必然是對國力增長產生的負面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國古代海權的含義和特征,因為海權是沿海國家利用和控制海洋的能力,海權的盛衰,是沿海國家盛衰的晴雨表,正因為如此,鄭和下西洋的興盛廢止,必為今日海權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第四,它詮釋了和平與戰(zhàn)爭之間的辯證關系。和平與戰(zhàn)爭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在人類世界,不存在沒有和平的戰(zhàn)爭,也不存在沒有戰(zhàn)爭的和平,戰(zhàn)爭是和平的重要保障。鄭和船隊在七下西洋過程中,共進行了三次戰(zhàn)斗,都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都是為和平而戰(zhàn),它不僅沒有違背大明朝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的基本方針,反而是維護這一方針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這三次戰(zhàn)斗都是必要的,沒有它,就不可能使和平航線從東南亞延伸到西亞乃至非洲,沒有它,就不可能實現鄭和下西洋的終極目標。
僅僅從軍事角度入手,我們就可以發(fā)現鄭和下西洋如此豐富的歷史價值,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價值那就更不待言了?墒钦f,鄭和下西洋是一座內容豐富的歷史寶庫。
然而遺憾的是,鄭和下西洋的價值在幾百年中被嚴重低估,對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研究也僅是百年前的事,即使在建設海洋強國的今天,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學術層面,未能向大眾廣泛普及;大中小學的教材難見鄭和下西洋的內容;高等學校開設鄭和下西洋課程者鳳毛麟角;官方的研究機構寥寥無幾。這使我想起了十多年以前出現的孟席斯現象。 加文·孟席斯是英國皇家海軍一位退役軍官,他為了弄清鄭和下西洋的真相,耗費十四年時間,遍歷世界各地,走遍了世界上幾乎所有重要港口,考察了九百多家博物館和圖書館,最終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鄭和船隊在第六次下西洋時發(fā)現了美洲大陸。這一結論在歐洲引起了巨大轟動,因為它可能改寫世界歷史。然而當孟席斯?jié)M懷熱情來中國闡發(fā)他的觀點時,卻受到冷落,原因是對于大部分中國媒體記者和歷史專家而言,孟席斯的理念近乎荒唐,這種現象被人稱作孟席斯現象。先不說孟席斯的觀點是否正確,單說一個退了役的外國軍官,以他職業(yè)的敏感性,以他探索海洋的精神,以他超乎尋常的研究方式,去追尋中國古代一段輝煌歷史的真相,這種精神就足以令每一個中國人欽佩,更何況他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學術界來說,有可資借鑒之處。然而事實上,一方面是學術界對孟席斯觀點的強烈質疑和大加撻伐,一方面是社會上對孟席斯其人其事的漠不關心,暴露出的都是國民海洋意識的淡薄。
我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開講《鄭和下西洋》,目的就在于以我個人的微薄之力,以百家講壇這個聯系大眾的平臺,宣傳和普及鄭和下西洋,增強國人的海洋意識和海權觀念。特別是配合黨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的宣傳,讓國人充分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意義。我在《鄭和下西洋》系列節(jié)目講稿基礎上擴充而成的《鄭和下西洋》書稿,其指導思想也是如此。但愿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實現我的初衷。
馬駿杰
丁酉春于山東煙臺
馬駿杰,1961年生,山東膠州人,畢業(yè)于解放軍濟南陸軍學院、南京政治學院、南開大學,F為海軍航空大學教授,全軍優(yōu)秀教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長期從事軍事歷史與軍事思想教學與研究,特別注重中國近代海軍史的研究,主持的中國近代海軍史研究叢書(10本)被列入十二五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和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著有《中國海軍長江抗戰(zhàn)紀實》《檔案里的中國海軍歷史》《甲午!甲午!》等。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成功開講《甲午!甲午!》《中國故事愛國篇之鄧世昌》《走近林則徐》《鄭和下西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