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期是日本近現(xiàn)代發(fā)展歷史中一個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出現(xiàn)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們對包括中國儒家思想在內(nèi)的日本思想資源進行了新的闡發(fā),建構(gòu)了其后日本思想史發(fā)展變化的若干重要基礎(chǔ),影響至于當代。
本書通過對中江藤樹、山崎暗齋、伊藤仁齋、荻生徂徠、賀茂真淵、本居宣長等江戶時期的重要思想家的重新解讀,重構(gòu)了江戶思想,并以新構(gòu)建的江戶時代觀,反觀于近代,使讀者可以更為清晰地理解日本近現(xiàn)代思想發(fā)展的脈絡,而本書作者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更為中國讀者提供了了解日本思想史的方便門徑。
這部《江戶思想史講義》著作是作者的成名作、代表作,可以說是他的看家作品,很值得閱讀。作者用宏取精的學術(shù)眼光、要言不煩的學術(shù)寫作能力在本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方法論轉(zhuǎn)換之意義
致《江戶思想史講義》中文版的讀者諸君
我在思想史研究中的方法論轉(zhuǎn)換完成于1980年代。對于將日本思想史作為專業(yè)的日本的年輕研究者和學生來說,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戰(zhàn)后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都是他們的研究對象,甚或可以說是他們想要超越的目標。該書是戰(zhàn)后重新出發(fā)的日本思想史學界最初的重大成果,也是第一本有著清晰方法論意識的思想史著作。在這本書中,丸山通過對荻生徂徠(16661728)的政治思想的分析,揭示了在前近代的即封建的江戶社會中的近代性思維的萌芽成長過程。該書對徂徠進行的明晰的分析,以及對近代性思維樣式的成立過程的探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從理念史的角度觀照思想史的成功案例,我們也都因之而成了丸山的忠實信徒。不夸張地說,1950年代立志于思想史研究的學子,都是受到了丸山的感召。
構(gòu)成《日本政治思想史》的諸章節(jié),曾在19401944年的日本《國家學會雜志》上刊出。當時寫下這些論文的青年丸山親歷親見的,乃是他自己也被作為普通士兵受到征召的天皇制獨裁主義國家日本。由此,不難想見丸山在對前近代的日本的近代性思維樣式的成立過程的研究中所寄寓的強烈批判與抵抗意識。所以,當1952年該書出版之時,我們并非單純將其認作是近代主義的思想史。我們認為,這是針對前近代的天皇制國家的獨裁主義所做的思想批判。并且,就其結(jié)構(gòu)來看,這也是獨步一時的、具有自己的鮮明方法論特征的《日本思想史》。當時,我們這些青年學生,是將丸山的這本書,作為他對天皇制國家原理的政治學批判加以研讀的。
1960年,以日本原甲級戰(zhàn)犯岸信介為首的政府,鎮(zhèn)壓了戰(zhàn)后最大規(guī)模的市民和學生組成的示威運動,強行締結(jié)了日美《新安保條約》。在此之后,日本與美軍一道,構(gòu)筑了美國在遠東的軍事?lián)c,免除了國際軍事負擔,邁向了單純經(jīng)濟大國化的道路。1970年代,日本在經(jīng)濟上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實現(xiàn)了所謂的高度經(jīng)濟增長。但是,也正是在1970年代這一時期,丸山的近代主義政治思想,逐漸失去了其對現(xiàn)實的批判意義。而我自己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對于丸山的近代主義的前近代日本批判,開始抱有不同的見解。我認為,1945年日本的戰(zhàn)敗,乃是在天皇制的獨裁主義下所形成的近代日本本身的敗北。日本是一步步滑向所謂的近代國家的,而非形成前近代國家。那么,我的近代批判,其指向便是近代日本這樣的近代國家的形成軌跡,而并非指向前近代性思維樣式。我的這一見解,乃是在看到丸山所提出的將西歐市民社會作為理想型的近代主義的批判,在1960年代的日本急速失去其現(xiàn)實性后方才形成的。當時,日本在后期資本主義的現(xiàn)代世界中,正在成長為先進大國的一員。
以1968年巴黎的五月革命為開端的、席卷整個世界的學生運動的浪潮,亦波及了日本。學生質(zhì)疑大學這樣一個現(xiàn)代的管理機構(gòu),存在學問、教育的矛盾問題,由此展開了對大學的顛覆性斗爭。東大的丸山研究室被學生暴力破壞。但學生主導的這次暴力破壞,并不意味著丸山思想的解體,反而告訴我們,要破除丸山思想是多么困難。第一次針對丸山的較為系統(tǒng)的批判性論述,收錄在《現(xiàn)代思想》的丸山真男特集號(青土社,1994年1月)中,不過,這已經(jīng)是丸山離世后的第二年,即1996年8月15日的事情了。我也在這個特集中寫下了一篇批判丸山的論文,題為《近代主義的錯誤與陷阱》。但是就我自身而言,從1980年代起,就開始嘗試從方法論的角度對丸山思想史做出批判和超越。我在這個時期,通過對丸山的批判,在思想史這一思想作業(yè)中,完成了方法論的轉(zhuǎn)換。而將這種方法論的轉(zhuǎn)換以著作的形式呈現(xiàn)給世人的,乃是《作為事件的徂徠學》(青土社,1990)一書。
在這本書中,我試圖逆轉(zhuǎn)以近代視角賦予荻生徂徠以意義的思想史視線的方向。不是從近代出發(fā)去看徂徠,而是從徂徠出發(fā)去看近代。從近代出發(fā)去看徂徠,就意味著他被作為一個賦予了近代意義的思想實體來看待。與此相對,從徂徠出發(fā)看近代,則意味著在近世江戶這個言說空間中,徂徠究竟提出了哪些新的言說,我們可以經(jīng)由這些新的言說及這些言說的表達方式把握徂徠。離開了這些言說,徂徠的意義便無從談起。在18世紀初葉的言說思想空間里,徂徠是因為先王之道,安天下之道也禮樂刑政,非別有道者也(《弁道》)這樣一些先王之道的言說而為人所知的。我將徂徠的這些新的言說的出現(xiàn),稱作為事件。一個思想言說的事件性,指的是由于這個言說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某些預料不到的意義,或是在后世創(chuàng)造出了意義的實體。徂徠的先王之道的言說,經(jīng)過19世紀后期的水戶學,最終形成了近代日本的天皇制國家的理念。從徂徠來看近代,就是將日本特異的近代國家形成的過程呈現(xiàn)出來。在《作為事件的徂徠學》一書中,所謂的思想史的方法論的轉(zhuǎn)換,不僅意味著對丸山恣意構(gòu)筑的、近代主義的徂徠像的解構(gòu),更是將日本這一近代國家之理念構(gòu)成的秘密公之于眾。我對于近代國家日本的解構(gòu)性的批判作業(yè),就從方法論的轉(zhuǎn)換開始入手。
在《作為事件的徂徠學》之后,我將在批判丸山時使用的方法論的轉(zhuǎn)換這一方法,作為思想史的方法,或曰現(xiàn)代的思想批判方法,不斷地加以磨練。一方面,我設定了作為方法的江戶這樣的思想史的新的方法論視角,對日本近世思想史(江戶思想史)做了重新解讀;另一方面,1978年,作為現(xiàn)代思想方法論的轉(zhuǎn)換(語言論的轉(zhuǎn)換)的巨大成果,出現(xiàn)了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學》,受其觸發(fā),我也深感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史的方法論的轉(zhuǎn)換(語言論的轉(zhuǎn)換),打造成為能夠經(jīng)受現(xiàn)代批判思想作業(yè)的思想方法論。前述第一方面的思想史作業(yè),成果就體現(xiàn)為這本《江戶思想史講義》(1998),而后一種批判思想作業(yè),其成果則有:《近代知識考古學》(1996;后改題為《日本近代思想批判》再刊,2003)、《亞洲是如何被敘述的》(2003)、《國家與祭祀》(2004;中文版已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2007)以及亦將出版中文版本的《何為近代的超克》(2008)等等。作為系列批判性思想實踐的后者,直到2015年的今天也還在繼續(xù)著。(上述《日本近代思想批判》與《亞洲是如何被敘述的》二書中的主要論文,由趙京華先生輯錄為《東亞論·日本現(xiàn)代思想批判》,出版了中文版)
《江戶思想史講義》一書,乃是采用轉(zhuǎn)換后的思想史的方法,對日本近世也就是江戶時代的諸思想進行全面重新解讀的嘗試,是集大成的作業(yè)。這一作業(yè)的成果,曾以論文的形式于1991-1997年在《思想》(巖波書店)雜志上發(fā)表。這是我將方法論的轉(zhuǎn)換運用于江戶的諸思想,采用多種思想史的視角與記述而完成的作品。對我而言,該書是投注了巨大精力、絕對不復再做的、具有紀念碑意義的心血之作,F(xiàn)在,《江戶思想史講義》要以中文版刊行,我本人深知該書翻譯之不易。丁國旗先生戰(zhàn)勝了連作者也十分清楚的困難,成功完成了《江戶思想史講義》中文版的翻譯工作。在此,我對丁先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及其勞作,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
中文版《江戶思想史講義》的讀者諸君,若能將我以方法論的轉(zhuǎn)向為指導思想開展的思想史作業(yè),引以為他山之石,則幸莫大焉。
子安宣邦
2015年10月23日
子安宣邦,一九三三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畢業(yè),大阪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lǐng)域為思想史、倫理學。曾擔任日本思想史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宣長學講義》《徂徠學講義》《漢字論》《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精讀》《日本近代思想批判》《何謂近代的超克》《亞洲是如何被敘述的》《作為方法的江戶》等。
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對江戶時期以來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代表的時代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其思想卓然成家,并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影響。
中文版序························ 5
原版序····························7
中江藤樹························· 10
第一章 孝的說教與《孝子傳》之間·······12
一 孝子藤樹·····································12
二《孝子傳》中的人物?藤樹·············14
三 母親孝養(yǎng)者?藤樹····················15
四《孝子傳》和《立志傳》··········16
五 作為逸脫的藤樹學··············17
六 如老嫗之愚··········· 18
七 誦經(jīng)威儀··············20
八民,人也···············21
山崎暗齋及其學派··········24
第二章 敬說與心法言語日本式內(nèi)部形成的言說········26
一
語敬之言說·········26
二道統(tǒng)之言說············· 27
三意義解釋的言說·······29
四心法的言語?主宰之心的言語··············30
五心法的言語?敬的形而上學··········31
六 日本朱子學的成立···········32
七 口語講義與漢文話語········· 33
八 中國夷狄論論爭······36
伊藤仁齋(其一)·····39
第三章
兩部《字義》·儒學的重構(gòu)與解構(gòu)《語孟字義》講義 上·· 41
一 兩部《字義》············41
二 誠字的詮釋·········42
三 誠即真實無妄···43
四 誠即真實無偽·······44
五 仁齋字義學的策略·····46
六 道猶路也················· 47
七 命名行為·仁齋·········48
八 命名行為·徂徠·········49
九 天地之間,一元氣而已······51
伊藤仁齋(其二)·············54
第四章 知天命之義《語孟字義》講義 下···56
一
五十歲·知命···············56
二
天命與性理學言語············57
三
投向天命與人生的視線·······58
四
孔子言及的事例···········59
五
命字在語法上的歧義········60
六
仰視之天··········62
三宅尚齋············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