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體性問題是西方文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自柏拉圖起,在西方文化中就一直存在著“去作者”觀念,就是在討論詩歌等作品時,忽視或取消作為經(jīng)驗個體存在的作者的作用,將所謂真正的作者歸之于一種超越性的力量。本書致力于探討20世紀西方的“作者之死”思潮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的“去作者”觀念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指出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巴特、?隆⒌吕镞_)受20世紀語言學(xué)轉(zhuǎn)向之后的語言觀的影響,不再把作品歸之于神意,而是將其歸之于語言,并且注意到了讀者的作用,具有非常鮮明的反神學(xué)和去中心的革命意義。在指出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也反思其不足,這種不足主要是由于其陷入了形而上學(xué)的泥沼。要想克服這種不足,既要考慮到社會實踐和主體間性,對西方哲學(xué)和文化中的唯我論和獨斷論進行反思,也要從中國的傳統(tǒng)智慧中汲取力量。作者與讀者在語言中交流、對話,文本的意義得以確立。作者主體性與讀者的主體性是互補的存在,沒有哪一個能否定另外一個的存在,從而確立其獨斷的地位。這與中國文化中的圓融思想是一致的。
導(dǎo)論
第一章 驅(qū)逐詩人的柏拉圖
第一節(jié) 詩與哲學(xué)之爭
第二節(jié) 柏拉圖的“造物者”觀念
第三節(jié) 柏拉圖的理想國
第二章 亞里士多德論詩藝
第一節(jié) 詩藝屬于創(chuàng)制科學(xué)
第二節(jié) 神是終極的作者
第三章 基督教文化中的作者觀
第一節(jié) 太初有道
第二節(jié) 哲學(xué)與啟示
第三節(jié) 對異教作者的攻擊
第四節(jié) 奧古斯丁的作者觀
第五節(jié) 托馬斯.阿奎那:藝術(shù)家模仿上帝
第六節(jié) 解經(jīng)的原則:唯有圣經(jīng)
第四章 文藝復(fù)興與主體中心的確立
第一節(jié) 反對教會及其煩瑣哲學(xué)
第二節(jié) 自我、自然與上帝
第三節(jié) 為虛構(gòu)與創(chuàng)造正名
第四節(jié) 主體中心的確立
第五章 理性與天才的分野和融合
第一節(jié) 理性與感性的對立
第二節(jié) “天才”觀念
第三節(jié) 浪漫主義者的“作者觀”
第四節(jié) 對浪漫主義者的“作者觀”的反撥
第六章 從“上帝之死”到“作者之死”
第一節(jié) 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
第二節(jié) 主體之死
第三節(jié) “作者之死”思潮形成的社會環(huán)境
第四節(jié) 語言的革命
第七章 法國“作者之死”思潮的形成
第一節(jié) 羅蘭.巴特論“作者之死”
第二節(jié) 德里達、?碌淖髡哂^
第三節(jié) 法國“作者之死”思潮的形成
第八章 “作者之死”思潮的意義
第一節(jié) 瓦解近代批評的等級制
第二節(jié) 堅持理論的“非中心”性
第三節(jié) 在電子時代的實踐意義
第四節(jié) “反神學(xué)”的革命性
第五節(jié) 促進解構(gòu)思潮的形成
第六節(jié) 促進多樣性作者主體的出現(xiàn)
第九章 對“作者之死”思潮的反思
第一節(jié) 其理論基礎(chǔ)的矛盾性
第二節(jié) 始終在場的主體
第三節(jié) 忽視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新型作者
第四節(jié) 忽視社會實踐
結(jié)語
附錄一 中國學(xué)者與西方“作者”觀念
附錄二 普洛丁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附錄三 黑格爾的作者觀念
附錄四 基爾克果:信仰上帝的單一者
附錄五 尼采的藝術(shù)形而上學(xué)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