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夢影》是一部隨筆體格言小品文集,其內(nèi)容豐富,文筆優(yōu)雅、灑脫,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鳥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來,娓娓侃談,實則深蘊理趣,令人遐思。
張潮(1650—?)
字山來,號心齋,仲子,安徽歙縣人,清代文學(xué)家、小說家,刻書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其著作等身,主要包括《幽夢影》《虞初新志》《花影詞》等,也曾刻印《檀幾叢書》《昭代叢書》等。
序一 ‖001
序二 ‖005
序三 ‖007
序四 ‖011
第一則 ‖014
第二則 ‖015
第三則 ‖017
第四則 ‖019
第五則 ‖023
第六則 ‖025
第七則 ‖026
第八則 ‖028
第九則 ‖029
第一〇則 ‖031
第一一則 ‖032
第一二則 ‖034
第一三則 ‖036
第一四則 ‖037
第一五則 ‖038
第一六則 ‖039
第一七則 ‖041
第一八則 ‖042
第一九則 ‖044
第二〇則 ‖046
第二一則 ‖047
第二二則 ‖048
第二三則 ‖050
第二四則 ‖052
第二五則 ‖053
第二六則 ‖054
第二七則 ‖056
第二八則 ‖058
第二九則 ‖059
第三〇則 ‖060
第三一則 ‖062
第三二則 ‖063
第三三則 ‖064
第三四則 ‖066
第三五則 ‖067
第三六則 ‖068
第三七則 ‖070
第三八則 ‖071
第三九則 ‖072
第四〇則 ‖073
第四一則 ‖075
第四二則 ‖077
第四三則 ‖078
第四四則 ‖079
第四五則 ‖080
第四六則 ‖081
第四七則 ‖082
第四八則 ‖083
第四九則 ‖085
第五〇則 ‖087
第五一則 ‖088
第五二則 ‖089
第五三則 ‖090
第五四則 ‖091
第五五則 ‖093
第五六則 ‖094
第五七則 ‖096
第五八則 ‖098
第五九則 ‖099
第六〇則 ‖101
第六一則 ‖102
第六二則 ‖103
第六三則 ‖104
第六四則 ‖106
第六五則 ‖107
第六六則 ‖108
第六七則 ‖109
第六八則 ‖110
第六九則 ‖112
第七〇則 ‖113
第七一則 ‖115
第七二則 ‖117
第七三則 ‖118
第七四則 ‖120
第七五則 ‖122
第七六則 ‖123
第七七則 ‖126
第七八則 ‖127
第七九則 ‖129
第八〇則 ‖130
第八一則 ‖131
第八二則 ‖133
第八三則 ‖134
第八四則 ‖136
第八五則 ‖138
第八六則 ‖139
第八七則 ‖140
第八八則 ‖142
第八九則 ‖144
第九〇則 ‖146
第九一則 ‖148
第九二則 ‖149
第九三則 ‖151
第九四則 ‖152
第九五則 ‖154
第九六則 ‖155
第九七則 ‖157
第九八則 ‖158
第九九則 ‖162
第一〇〇則 ‖163
第一〇一則 ‖165
第一〇二則 ‖166
第一〇三則 ‖168
第一〇四則 ‖170
第一〇五則 ‖171
第一〇六則 ‖173
第一〇七則 ‖174
第一〇八則 ‖176
第一〇九則 ‖178
第一一〇則 ‖180
第一一一則 ‖181
第一一二則 ‖183
第一一三則 ‖184
第一一四則 ‖186
第一一五則 ‖187
第一一六則 ‖189
第一一七則 ‖190
第一一八則 ‖192
第一一九則 ‖193
第一二〇則 ‖195
第一二一則 ‖197
第一二二則 ‖198
第一二三則 ‖199
第一二四則 ‖201
第一二五則 ‖202
第一二六則 ‖204
第一二七則 ‖205
第一二八則 ‖207
第一二九則 ‖209
第一三〇則 ‖210
第一三一則 ‖212
第一三二則 ‖213
第一三三則 ‖215
第一三四則 ‖217
第一三五則 ‖219
第一三六則 ‖220
第一三七則 ‖222
第一三八則 ‖224
第一三九則 ‖226
第一四〇則 ‖228
第一四二則 ‖229
第一四二則 ‖232
第一四三則 ‖233
第一四四則 ‖235
第一四五則 ‖236
第一四六則 ‖238
第一四七則 ‖239
第一四八則 ‖241
第一四九則 ‖243
第一五〇則 ‖244
第一五一則 ‖246
第一五二則 ‖248
第一五三則 ‖250
第一五四則 ‖251
第一五五則 ‖252
第一五六則 ‖254
第一五七則 ‖256
第一五八則 ‖257
第一五九則 ‖259
第一六〇則 ‖260
第一六一則 ‖261
第一六二則 ‖263
第一六三則 ‖264
第一六四則 ‖266
第一六五則 ‖267
第一六六則 ‖268
第一六七則 ‖269
第一六八則 ‖271
第一六九則 ‖273
第一七〇則 ‖275
第一七一則 ‖276
第一七二則 ‖278
第一七三則 ‖280
第一七四則 ‖281
第一七五則 ‖282
第一七六則 ‖283
第一七七則 ‖285
第一七八則 ‖287
第一七九則 ‖288
第一八〇則 ‖290
第一八一則 ‖292
第一八二則 ‖293
第一八三則 ‖295
第一八四則 ‖296
第一八五則 ‖297
第一八六則 ‖299
第一八七則 ‖300
第一八八則 ‖302
第一八九則 ‖303
第一九〇則 ‖304
第一九一則 ‖306
第一九二則 ‖307
第一九三則 ‖309
第一九四則 ‖310
第一九五則 ‖312
第一九六則 ‖313
第一九七則 ‖315
第一九八則 ‖317
第一九九則 ‖318
第二〇〇則 ‖320
第二〇一則 ‖321
第二〇二則 ‖323
第二〇三則 ‖326
第二〇四則 ‖327
第二〇五則 ‖329
第二〇六則 ‖331
第二〇七則 ‖332
第二〇八則 ‖334
第二〇九則 ‖335
第二一〇則 ‖336
第二一一則 ‖338
第二一二則 ‖339
第二一三則 ‖341
第二一四則 ‖343
第二一五則 ‖344
第二一六則 ‖345
第二一七則 ‖347
第二一八則 ‖349
第二一九則 ‖350
跋一 ‖353
跋二 ‖354
跋三 ‖356
一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桃以避秦人為知己,杏以董奉為知己,石以米顛為知己,荔枝以太真為知己,茶以盧仝、陸羽為知己,香草以靈均為知己,莼鱸以季鷹為知己,蕉以懷素為知己,瓜以邵平為知己,雞以處宗為知己,鵝以右軍為知己,鼓以禰衡為知己,琵琶以明妃為知己。一與之訂,千秋不移。若松之于秦始,鶴之于衛(wèi)懿t,正所謂不可與作緣者也。
原�6�8評
查二瞻曰:此非松、鶴有求于秦始、衛(wèi)懿,不幸為其所近,欲避之而不能耳。
殷日戒曰:二君究非知松、鶴者,然亦無損其為松、鶴。
周星遠曰:鶴于衛(wèi)懿,猶當(dāng)感恩。至呂政五大夫之爵,直是唐突十八公耳。
王名友曰:松遇封,鶴乘軒,還是知己。世間尚有松煮鶴者,此又秦、衛(wèi)之罪人也。
張竹坡曰:人中無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濫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可見知己之難,知其難方能知其樂。
譯�6�8文
天下間有一個人是自己的知己,就可以沒有遺憾了。不獨人是這樣,萬物中也有這種情況。如菊花以陶淵明為知己,梅花以林和靖為知己,竹子以王徽之為知己,蓮花以周敦頤為知己,桃樹以避秦人為知己,杏樹以董奉為知己,石頭以米芾為知己,荔枝以楊貴妃為知己,茶以盧仝、陸羽為知己,香草以屈原為知己,莼菜、鱸魚以張翰為知己,芭蕉以懷素為知己,瓜以邵平為知己,雞以宋處宗為知己,鵝以王羲之為知己,琵琶以王昭君為知己。他們一旦成為知己,就千古不變。就像松樹與秦始皇,鶴與衛(wèi)懿公,正是人們所說的不可與他們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情況。
評�6�8析
古諺有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在短暫的一生中,能夠交友投分,切磨箴規(guī),得一知己,可以說不虛此生,所以自古以來的圣賢們都很看重可以與自己在心靈上對話的“知音”。世間萬物與人之性情好惡兩相契合,如菊花的淡雅與陶淵明的淡泊名利,梅花的清雅與林和靖的瀟灑出塵,竹子的風(fēng)雅與王徽之的風(fēng)流韻致,蓮花的靜雅與周敦頤的簡淡風(fēng)韻等,都可謂達到了物盡所用、人盡其情、相得益彰、相映成輝的境界,人與物之間能在內(nèi)在氣質(zhì)上獲得相互溝通和感發(fā),說他們是“知己”也不為過。
二
入世須學(xué)東方曼倩,出世須學(xué)佛印了元。
原�6�8評
江含征曰:武帝高明喜殺,而曼倩能免于死者,亦全賴吃了長生酒耳。
殷日戒曰:曼倩詩有云:“依隱玩世,詭時不逢!贝似渌悦馑酪病
石天外曰:入得世,然后出得世。入世出世,打成一片,方有得心應(yīng)手處。
譯�6�8文
入世要學(xué)習(xí)東方朔,出世要學(xué)習(xí)佛印了元。
評�6�8析
對于崇尚“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古人,入世做官是能夠立身當(dāng)世、建功立業(yè)的不二途徑,然而人下為官,也許一言不慎,即生殺身之禍,所以自古為官者多臨深履薄,謹慎處世。漢武大帝剛愎自用,性疑善殺,被屠戮殘害的大臣武將眾多,而東方朔卻能以滑稽幽默的形象出入朝堂,以迂回的方式覲見,而終能全身而退,可謂為官者中的一個典型了。
而佛印了元出家為僧,世外之人,本是混跡江湖、吃齋念佛的修行者,卻能夠與蘇軾、黃庭堅等當(dāng)世文豪往來唱和,留下文壇佳話,雖出世,卻不離塵,這也正是中國古代出世者的一貫作風(fēng)。
三
古人以冬為三余,予謂當(dāng)以夏為三余:晨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晝之余;午睡者,應(yīng)酬人事之余。古人詩云“我愛夏日長”,洵不誣也。
原�6�8評
張竹坡曰:眼前問冬夏皆有余者,能幾人乎?
張迂庵曰:此當(dāng)是先生辛未年以前語。
譯�6�8文
古人稱冬天為“三余”之一,我認為應(yīng)把夏天稱為“三余”:對于晨起者,夜晚是余暇,對于熬夜的人白天是余暇,對于午睡者,應(yīng)酬各種人情來往之后是余暇。于是古人有詩說“我愛夏日長”,的確不虛妄。
評�6�8析
古人刻苦勤奮,惜時如金,留下許多佳話,諸如“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馬上廁上坐上”,都是我們后人學(xué)習(xí)的典范。此則論者提出“夏為三余”,夏天白晝變長,黑夜變短,充分利用一切能支配的時間,足以體現(xiàn)古人的勤奮。
四
景有言之極幽而實蕭索者,煙雨也;境有言之極雅而實難堪者,貧病也;聲有言之極韻而實粗鄙者,賣花聲也。
原�6�8評
謝海翁曰:物有言之極俗而實可愛者,阿堵物也。
張竹坡曰:我幸得極雅之境。
譯�6�8文
景物有說起來極其幽雅,而實際上卻十分蕭條的,那就是煙雨;境況有說起來極其雅致,而實際上卻十分難堪的,那就是貧苦和疾。宦曇粲姓f起來十分有韻味,而實際上卻十分粗俗的,那是賣花人的叫賣聲。
評�6�8析
瑞士著名心理學(xué)家布洛的“審美距離說”,對我們理解本則所作的思考大有裨益,他說:“我們只有隔著一定的距離才能看到美,距離本身能美化一切!倍f“距離”既不是空間距離,也不是時間距離,而是心理距離,即指審美主體(人)與對象在實用性、具體性方面的一種心理間隔。心理距離使主體擺脫現(xiàn)實的利害和欲望,而著重于對象形象的觀賞。這樣,物我關(guān)系即由實用的轉(zhuǎn)變?yōu)閷徝赖摹?br />
他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在大霧彌漫的海上航行著一艘帆船,如果我們不是在船上,而是在某個山崖的閣樓上的人,看到乳白色的霧氤氳在海面上,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輝,帆船靜靜地漂浮在海面,此情此景,我們一定會感覺到它很美。但如果我們是帆船上的人,就無暇去覺察出美的所在了,我們在意的是帆船有可能會撞上暗礁,我們會很焦慮地祈禱不要發(fā)生這樣可怕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恐怕就算周圍的景色再美,也沒有心情欣賞了。
同樣的道理,對于“煙雨”“貧病”“買花聲”,作為旁觀者很容易擺脫開現(xiàn)實的利害關(guān)系,付之于詩意的表達,沉浸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樣詩意的意境里,自然是雅趣盎然的。反過來,如果自己就是那個貧病交加的人,身處煙雨朦朧之境,急等著買花的錢去解決一家老小的生計問題,恐怕就只剩下蕭索難堪了吧!
五
吾欲致書雨師:春雨宜始于上元節(jié)后(觀燈已畢),至清明十日前之內(nèi)(雨止桃開),及谷雨節(jié)中。夏雨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免礙于月)。秋雨宜于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八月為玩月勝境)。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
原�6�8評
孔東塘曰:君若果有此牘,吾愿作致書郵也。
余生生曰:使天而雨粟,雖自元旦雨至除夕,亦未為不可。
張竹坡曰:此書獨不可致于巫山雨師。
譯�6�8文
我想寫信給雨師:春天的雨應(yīng)該在上元節(jié)后開始下(那時觀燈節(jié)已結(jié)束了),一直到清明前十天(春雨停止,桃花開了),以及谷雨節(jié)這天。夏雨應(yīng)該在每月的初七、初八之前,或者二十二或二十三之后下(以免妨礙賞月)。秋雨應(yīng)該在孟秋、季秋的上旬、下旬下(八月是賞月的最佳時節(jié))。至于冬天的三個月,大可不必下雨了。
評�6�8析
為了能夠賞花賞月,對于雨行雨止全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追求來重新設(shè)置,雖屬無稽之談,但卻代表著明末清初文人對于追求優(yōu)雅美的一種普遍的審美訴求。
六
女子自十四五歲至二十四五歲,此十年中,無論燕、秦、吳、越,其音大都嬌媚動人;一睹其貌,則美惡判然矣!岸劜蝗缒恳姟,于此益信。
原�6�8評
吳聽翁曰:我向以耳根之有余,補目力之不足;今讀此,乃知卿言亦復(fù)佳也。
江含征曰:簾為妓衣,亦殊有見。
張竹坡曰:家有少年丑婢者,當(dāng)令隔屏私語,滅燭侍寢。何如?
倪永清曰:若逢美貌而惡聲者,又當(dāng)如何?
譯�6�8文
女子從十四、五歲到二十四、五歲,這十年中,無論是燕、秦、吳、越哪個地方的人,她們的聲音大都嬌媚動人;可一看到她們的面貌,她們的美丑就區(qū)分得清清楚楚。由此“耳聞不如目見”這句話更讓人深信不疑了。
評�6�8析
此則所論女子十四、五到二十四、五之間無論南北,聲音都是嫵媚動人的,但論及容貌卻以為差異很大,似以南方女子為佳,實在是地域偏見,全無依據(jù)的無稽之談,進而論述“耳聞不如目見”的道理,也屬謬談,卑之無甚高論。
七
云之為物,或崔巍如山,或瀲滟如水,或如人,或如獸,或如鳥毳,或如魚鱗。故天下萬物皆可畫,惟云不能畫,世所畫云亦強名耳。
原�6�8評
何蔚宗曰:天下百官皆可做,惟教官不可做。做教官者皆謫戍耳。
張竹坡曰:云有反面正面,有陰陽向背,有層次內(nèi)外。細觀其與日相映,則知其明處乃一面,暗處又一面。嘗謂古今無一畫云手,不謂《幽夢影》中先得我心。
譯�6�8文
云作為一個物體,有時像高大雄偉的山,有時像洶涌而來的水,有時像人,有時像獸,有時像鳥的細毛,有時像魚鱗。所以天下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畫,只有云不能畫,世人所畫的云也不過徒有其名而已。
評�6�8析
繪畫藝術(shù)是忠實于客觀物象的,而對于繪畫者來說,最難以把握的是物象姿態(tài)萬千的變化。而云的形態(tài)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更加難以描繪,不過也不是沒有關(guān)于云的成功的畫作,當(dāng)然,畫作本身與我們?nèi)搜劭吹降目隙ㄊ怯胁顒e的。
通過作者對云的描述,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自然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這點十分難能可貴。
八
延名師訓(xùn)子弟,入名山習(xí)舉業(yè),丐名士代捉刀,三者都無是處。
原�6�8評
陳康疇曰:大抵名而已矣,好歹原未必著意。
殷日戒曰:況今之所謂名乎!
譯�6�8文
延請名師教導(dǎo)年輕后輩,隱入名山研習(xí)科舉考試的學(xué)業(yè),乞求名士來代替自己寫文章,這三件事都沒有正確的地方。
評�6�8析
其一,雖然名師的學(xué)識和見聞非同一般,但是和孩子之間的差距卻極大,他們所傳授的知識往往比較艱深,孩子們一時難以領(lǐng)悟,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掌握知識。
其二,雖說名山風(fēng)景秀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能夠潛心學(xué)習(xí),激發(fā)靈感,使得文人在創(chuàng)作文章的時候能夠文思泉涌,寫下絕美的詩篇。但是當(dāng)時采取的是八股取士,而八股文寫作要求代圣人立言,且十分的教條刻板,甚至不允許有個人見解,嚴重扼殺了人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隱入名山學(xué)習(xí)并無益于科舉考試,也注定不會成功。
其三,名士之文章雖然精美,但無論是體式還是風(fēng)格,都難免與我們所要求的文章有出入,并且文章作為著作人學(xué)識、修養(yǎng)、身份的外在表現(xiàn),讓名士代為撰寫,也很容易能看出破綻。所以,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