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與實踐(上)》是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專業(yè)基礎課程教材,全教材分為上下兩冊,《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與實踐(上)》為上冊內(nèi)容包括人體運動原理與技術分析方法、運動機能評定等。
《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與實踐(上)》是基于眾多一線教師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并參考國內(nèi)外相關著作和研究而完成的。在鞏固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基礎上,本教材力圖體現(xiàn)以下特色:充分體現(xiàn)本學科發(fā)展前沿,密切結(jié)合該領域新研究成果;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特別注重在體育運動實踐中應用的內(nèi)容;重點突出實踐能力學習內(nèi)容;構(gòu)建較完備的教材(教學)內(nèi)容體系,包括有每一章節(jié)的重點、難點、思考(作業(yè))題。
運動人體科學是研究運動狀態(tài)下人體機能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心理學、運動醫(yī)學、保健康復等。運動人體科學在保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運動健身的科學性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對體育教學過程優(yōu)化、運動員選才、運動技術分析與診斷、訓練效果檢查評定、訓練狀況反饋調(diào)控、健身計劃制訂、健身效果評價、改善和增強國民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直接的影響。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快速發(fā)展,競技體育不斷勇攀高峰;新的科學運動訓練理論和方法的形成和選擇,需要尋找有力的科學支點;同時,全民運動健身和健康活動的廣泛開展,需要科學的指導。體育科學在原有的運動訓練學和體育教育理論難以全面、更好地滿足發(fā)展的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運動人體科學應運而生。它的形成為指導科學訓練、提高競技體育比賽成績、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人們的健身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持,從而進一步科學地促進競技體育發(fā)展,改善人類健康狀況,推動社會進步。
《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與實踐》是西安體育學院體育學重點學科建設研究生教材,為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和學習而編寫的教材。內(nèi)容涉及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生化、體質(zhì)測量與評價、運動醫(yī)學和康復學等相關學科內(nèi)容。全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共二十四章。其中,第一至第五章為“人體運動原理與技術分析方法”的內(nèi)容;第六至第十五章為“人體機能對運動訓練的生物學適應及其評價”的內(nèi)容;第十六至第二十章為“體質(zhì)與健康促進”的內(nèi)容;第二十一至第二十四章為“運動損傷與康復”的內(nèi)容。
在鞏固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本教材力圖體現(xiàn)以下特色:
。1)緊密圍繞運動人體科學研究領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2)充分體現(xiàn)本學科發(fā)展前沿,密切結(jié)合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
。3)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特別注重在體育運動實踐中應用的內(nèi)容;
。4)重點突出實踐(實驗)能力學習內(nèi)容;
。5)構(gòu)建較完備的教材(教學)內(nèi)容體系,每一章節(jié)有重點、難點、思考(作業(yè))題,以及實踐(實驗)報告。
本教材對運動人體科學等相關學科本科學習內(nèi)容進行補充和拓展,主要作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專業(yè)基礎課和其他體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相關課程的選用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作為體育專業(yè)本科生的教學與自學參考書。
本教材是西安體育學院體育學重點學科建設研究生規(guī)劃教材,由西安體育學院周里教授主持編寫,編寫者具體分工如下:白石(第一章第一、六節(jié)),劉濤(第一章第二、三節(jié)),李寧(第一章第四、五節(jié)),黃志剛(第二章第一、二節(jié),第三章第三節(jié)),嚴波濤(第二章第三、六、七節(jié),第三章第一節(jié),第四章),李小生(第二章第四、五節(jié)),王琨(第三章第二、四、五節(jié),第五章),楊建昌(第六、七章),劉旭東(第八、九章),任超學、高新友(第十章),張明軍、高新友(第十一章),姜濤(第十二、十四章),馬艷、高新友(第十三章),郝琳、高新友(第十五章),袁盡州(第十六、十八、十九章),杜新星(第十七、二十章),茍波(第二十一章),張葆欣、陳建(武漢體育學院)(第二十二章),強大平(第二十三章),溫曉妮(第二十四章),由王琨、高新友、張明軍、任超學、杜新星、李小生對全書進行最后統(tǒng)稿。
本教材缺點與不足在所難免,懇請各位讀者、專家與同仁提出寶貴意見。如果有機會重印或再版,我們會在后續(xù)的版本中加以修訂。
第一章 肌肉工作原理與分析
第一節(jié) 總論
第二節(jié) 上肢部分
第三節(jié) 下肢部分
第四節(jié) 肩背部分
第五節(jié) 軀干部分
第六節(jié) 整體動作分析
第二章 影像與運動技術分析方法
第一節(jié) 運動技術分析基礎
第二節(jié) 人體模型
第三節(jié) 運動技術分析與診斷基本模式
第四節(jié) 運動信息采集
第五節(jié) 數(shù)據(jù)處理
第六節(jié) 綜合決策
第七節(jié) 結(jié)果反饋
第三章 人體運動中的力的測量和生物負荷評價
第一節(jié) 運動中的力和負荷的生物學意義
第二節(jié) 外負荷力的測量
第三節(jié) 生物組織內(nèi)力的測量
第四節(jié) 肌肉負荷估測方法
第五節(jié) 力學理論研究方法
第四章 運動生物力學能量學
第一節(jié) 運動生物力學能量學簡介
第二節(jié) 人體能量學基礎
第三節(jié) 運動能耗測評方法
第四節(jié) 機械能和機械功
第五節(jié) 運動效率
第六節(jié) 值得關注的方面
第五章 肌電測量與運用
第一節(jié) 肌電測量設備
第二節(jié) 肌電測量方法與步驟
第三節(jié) 肌電信號的處理與分析
第四節(jié) 肌電測量在人體運動中的應用
第五節(jié) 應用研究案例
第六節(jié) 肌電測量實驗
第六章 骨骼肌與運動
第一節(jié) 運動對骨骼肌力量的影響
第二節(jié) 運動與骨骼肌纖維類型
第三節(jié) 運動性肌肉疲勞的生理機制
第四節(jié) 運動訓練與肌肉酸痛
第五節(jié) 肌肉形態(tài)學及生物學機能分析技術簡介
第七章 運動與骨代謝
第一節(jié) 運動與骨量研究
第二節(jié) 運動與骨形態(tài)計量學研究
第三節(jié) 運動與骨生物力學研究
第四節(jié) 運動對骨代謝生化標志物及其基因水平的影響
第五節(jié) 骨形態(tài)學及生物學機能分析技術簡介
第八章 健身運動的生理學基礎
第一節(jié) 健康概念與運動對健康的促進
第二節(jié) 體育鍛煉與抗衰老
第三節(jié) 體育鍛煉與心腦血管疾病
第四節(jié) 體育鍛煉與糖尿病
第九章 訓練中的特殊生理學問題
第一節(jié) 運動性貧血機制與防治
第二節(jié) 運動訓練與女運動員月經(jīng)周期
第三節(jié) 興奮劑的生理學問題
第十章 身體素質(zhì)
第一節(jié) 力量素質(zhì)
第二節(jié) 速度素質(zhì)
第三節(jié) 耐力素質(zhì)
第四節(jié) 柔韌素質(zhì)
第五節(jié) 靈敏素質(zhì)
第六節(jié) 平衡素質(zhì)
第十一章 賽前訓練、過度訓練、停訓與恢復訓練
第一節(jié) 賽前訓練
第二節(jié) 過度訓練
第三節(jié) 停訓
第四節(jié) 恢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