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易學研究》一書通過對《周易》“太和”概念的詮釋,構(gòu)建了新的天人理論,將自然宇宙與人文價值合而為一。其中包括張載學術(shù)歷程及學術(shù)定位、張載的《周易》觀、張載解易體例、張載解易特征、張載易學中的氣論、張載易學的神化學說等內(nèi)容。
辛亞民,甘肅省康樂縣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后,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易學哲學、宋明理學,在《中國哲學史》《周易研究》等學術(shù)刊物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導論
第一章 張載學術(shù)歷程及學術(shù)定位
第一節(jié) 張載學術(shù)歷程若干問題辨正
一 早悅孫吳
二 受裁高平
三 勇撤皋比
四 并游堯夫
五 歿于驪山
第二節(jié) 張載思想的學術(shù)定位
一 學界關(guān)于張載之學的一般看法
二 “四書學”與“易學”之爭
三 易學與易學哲學
四 張載著作分析
五 研究視角與學術(shù)定位
六 從易學視角為張載之學定位
第二章 張載的《周易》觀
第一節(jié) “圣人作《易》”——對歐陽修疑經(jīng)觀點的否定
一 《系辭》為圣人所作
二 “《序卦》無足疑”
第二節(jié) 易乃是性與天道
一 “易”與《易》
二 “易即天道”
三 “易即天道而歸于人事”
四 吉兇觀
五 “易為君子謀”
六 對卜筮的態(tài)度
第三節(jié) 易學歷史觀
一 書前有史
二 卦前有器
第三章 張載解易體例
第一節(jié) 剛?cè)嵴f
一 《彖》、《象》的剛?cè)嵴f
二 張載的剛?cè)峤庖姿枷?
第二節(jié) 爻位說
一 當位說
二 應位說
三 中位說
四 承乘說及相比說
五 往來說
六 一爻為主說
第三節(jié) 取義兼取象與卦變說
一 取義兼取象
二 卦變說
第四章 張載解易特征
第一節(jié) 義理為主 兼顧象數(shù)
一 天本無“數(shù)”
二 “大衍之數(shù)”即“天地之數(shù)”
三 “終十反一”說
四 九為數(shù)極
五 論奇偶五行
第二節(jié) “撰德于卦”——從道德立場解易
一 “謙,天下之良德”
二 “靜者進德之基”
三 “守分、擇義、循禮、常德”
四 “撰德于卦”
第三節(jié) 以經(jīng)解經(jīng)
一 《周易》不同內(nèi)容的交互詮釋
二 引《論語》解《易》
三 引《孟子》解《易》
四 引《中庸》解《易》
五 引《詩經(jīng)》及其他經(jīng)典解《易》
第五章 張載易學中的氣論
第一節(jié) 對易學史上氣論的批判繼承
一 氣、陰陽與《易經(jīng)》
二 《易傳》論“氣”
三 京房的陰陽二氣說
四 孔穎達《周易正義》 的氣論
五 李覯易學中的氣論
第二節(jié) 凡象皆氣
一 直觀的氣
二 氣之聚散
三 明分形象
四 辟佛排老
五 對玄學易的批判和與程氏易學的對立
第三節(jié) 一物兩體者,氣也
一 氣有陰陽
二 氣化生物
三 陰陽相感
四 一物兩體
五 陰陽有主次
六 仇必和而解
第四節(jié) 太虛、太極、太和辨
一 關(guān)于太虛
二 關(guān)于太和
三 關(guān)于太極
四 太極、太虛、太和的探索歷程
第六章 張載易學的神化學說
第一節(jié) 神者,太虛妙應之目
一 太虛與神
二 “天下之動,神鼓之也”
三 神與天
四 “圣不可知謂神”
五 “感者性之神”
第二節(jié) 張載的鬼神觀
一 《易傳》論鬼神
二 “鬼神,往來屈伸之義”
三 “鬼神之實,不越二端”
四 鬼、神分論
五 “黜妄怪,辨鬼神”
六 二程與張載鬼神學說的異同
七 朱熹對張載鬼神思想的繼承
第三節(jié) 論“化”
一 神與化
二 “推行有漸為化”
三 “變言其著,化言其漸”
四 人道之“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張載易學研究》:
這一劃分具有一定的道理。楊文在論及張載與二程的學術(shù)交游過程的第三階段時,涉及雙方書信往來,楊據(jù)程頤回信和二者學術(shù)分歧,以及《洛陽議論》中無相關(guān)討論的記載,推斷“二程在橫渠生前是否曾看到過《正蒙》的全貌,是很值得懷疑的”。
首先,二程是否在張載生前看到過《正蒙》一書全貌,的確難以確定。張載著《正蒙》情形,《二程集》中略有涉及,《程氏外書》卷第十二云:
張橫渠著《正蒙》時,處處置筆硯,得意即書。伯淳云:“子厚卻如此不熟。”
可見,張載著《正蒙》一書時,程潁還是有所了解,但不能確定程顥就《正蒙》一書與張載進行過討論。
《程氏外書》卷第十二還記載道:
《張子正蒙》云:“冰之融釋,海不得而與焉!币链ǜ摹芭c”為“有”。
這里既然程頤對《正蒙》進行批改,當時看到全書無疑,但不能確定此時張載是否還在世。
其次,就《正蒙》的成書來說,《正蒙》一書最初由張載授予弟子蘇曬,并非現(xiàn)在面貌,而是后來由蘇昞“會歸義例,略效《論語》《孟子》,篇次章句,以類相從,為十七篇”。從文獻角度考察,《正蒙》全書近四分之一的文字與《易說》相同。就思想內(nèi)容而言,是在《易說》基礎(chǔ)上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而《易說》又是張載早年的著作,氣本論在《易說》中早已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