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教材命名為高等院校設計學通用教材
叢書,意在強調一個目標,即書中內容對設計人
才培養(yǎng)的普遍有效性。因此從專業(yè)分類角度來看,
叢書適用于設計學各專業(yè);從人才培養(yǎng)類型角度來
看,也適用于本科、專科和各類設計培訓。
教材的作用不應只是提供知識,還要能促進反思。學習做設計,也是在學習做人。這里的做人,不是道德層面的,而是指發(fā)揮出人有別于動物的主動認識、主動反思、獨立判斷、合理決策的能力。雖說這些都應該是人的基本素質,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做起來卻又那么的難,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沒有被賦予做人的機會。大學教育應當使每個學生作為人而成為人。因此,請讀者帶著反思和批判的眼光來閱讀這套叢書。
總序一
2011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fā)布了《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1年)》,設計學升列為一級學科。設計學不復使用藝術設計(本科專業(yè)目錄曾用)和設計藝術學(研究生專業(yè)目錄曾用)這樣的名稱,而直接就是設計學。這是設計學科一次重要的變革。從工藝美術到設計藝術(或藝術設計),再到設計學,學科名稱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這門學科認識的深化。設計學成為一級學科,意味著我國設計領域的很多學術前輩期盼的構建設計學之路開始了真正的起步。
事實上,在今天,設計學已經從有相對完整教學體系的應用造型藝術學科發(fā)展成與商學、工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緊密關聯(lián)的交叉學科。設計教育也面臨著新的轉型。一方面,學科原有的造型藝術知識體系應不斷反思和完善;另一方面,其他學科的知識也陸續(xù)進入了設計學的視野,或者說其他學科也擁有了設計學的視野。這個視野,用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的話說就是:凡是以將現(xiàn)存情形改變成想望情形為目標而構想行動方案的人都是在做設計。生產物質性的人工物的智力活動與為病人開藥方、為公司制訂新銷售計劃或為國家制訂社會福利政策等這些智力活動并無根本不同。(Everyonedesigns who devises courses of action aimed atchanging existing situations into preferred ones.The intellectual activity that produces materialartifacts is no different fundamentally from the onethat prescribes remedies for a sick patient or theone that devises a new sale plan for a company or asocial welfare policy for a state.)
江南大學的設計學科自1960年成立以來,積極推動中國現(xiàn)代設計教育改革,曾三次獲國家教學成果獎。在國內率先實施藝工結合的設計教育理念,提出全面改革設計教育體系,培養(yǎng)設計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體系,實施跨學科交叉的設計教育模式。從2012年開始,舉辦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積極倡導大設計教育理念,將國內設計教育改革同國際前沿發(fā)展融為一體,推動設計教育改革進入新階段。
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教材建設非常重要。本系列教材叢書由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組織編寫。叢書既包括設計通識教材,也包括設計專業(yè)教材;既注重課程的歷史特色積累,也力求反映課程改革的新思路。
當然,教材的作用不應只是提供知識,還要能促進反思。學習做設計,也是在學習做人。這里的做人,不是道德層面的,而是指發(fā)揮出人有別于動物的主動認識、主動反思、獨立判斷、合理決策的能力。雖說這些都應該是人的基本素質,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做起來卻又那么的難,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沒有被賦予做人的機會。大學教育應當使每個學生作為人而成為人。因此,請讀者帶著反思和批判的眼光來閱讀這套叢書。
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甘莉老師、紀海虹老師為這套叢書的問世付出了熱忱、睿智、辛勤的勞動,在此深表感謝!
高等院校設計學通用教材叢書編委會主任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辛向陽
2014年5月1日
總序二
中國設計教育改革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潮奔涌前進,日益融合國際設計教育的前沿視野,日益匯入人類設計文化創(chuàng)新的海洋。
我從無錫輕工業(yè)學院造型系(現(xiàn)在的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畢業(yè)留校任教,至今已有40年了,親身經歷了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波瀾壯闊和設計學科發(fā)展的推陳出新,深深感到設計學科的魅力在于它將人的生活理想和實現(xiàn)方式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推動人類生活方式的進步。因此,這門學科的特點就是面向生活的開放性、交叉性和創(chuàng)新性。
與設計學科的這種特點相適應,設計學科的教材建設就體現(xiàn)為一種不斷反思和超越的過程。一方面,要不斷地反思過去的生活理想,反思曾經遇到的問題,反思已有的設計理論,反思已有的設計實踐;另一方面,要不斷將生活中的新理想、現(xiàn)實中的新問題、設計中的新思考、實踐中的新成果吸納進來,實現(xiàn)對設計學已有知識的超越。
因此,設計教材所應該提供的,與其說是相對固定的設計知識點,不如說是變化著的設計問題和思考。這就要求教材的編寫者花費很大的腦力勞動,才能收到實效,編寫出反映時代精神的有價值的教材。這也是叢書編委會主任辛向陽教授和我對這套叢書的作者提出的誠懇希望。
這套教材命名為高等院校設計學通用教材叢書,意在強調一個目標,即書中內容對設計人才培養(yǎng)的普遍有效性。因此從專業(yè)分類角度來看,叢書適用于設計學各專業(yè);從人才培養(yǎng)類型角度來看,也適用于本科、?坪透黝愒O計培訓。
叢書的作者主要是來自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的教師和校友。他們發(fā)揚江南大學設計教育改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設計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面各顯特色,積累了豐富的成果。相信有了作者的高質量腦力勞動,讀者是會開卷有益的。
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甘莉老師是這套叢書最初的策劃人和推動者,責編紀海虹老師在叢書從選題到出版的整個過程中付出了細致艱辛的勞動。在此向這兩位致力于推進中國設計教育改革的出版界專家致以誠摯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謝!
書中的缺點錯誤,懇望讀者不吝指出。謝謝!
高等院校設計學通用教材叢書編委會副主任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教學督導
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院長
陳新華
2014年7月1日
I 總序一
Ⅲ
總序二
1 第一章 品牌概念
1 第一節(jié) 品牌發(fā)展簡史
2 第二節(jié) 品牌的定義
4 第三節(jié) 產品的品牌化
6 第四節(jié) 品牌識別
7 一 、識別元素
8 二 、品牌起源、愿景與成就
10 第五節(jié) 品牌形象
11 一 、理想的用戶形象
12 二 、購買及使用情景
12 三、 品牌個性
13 四 、歷史、傳統(tǒng)及體驗
14 第六節(jié) 品牌定位與價值
14 一 、定位的概念
15 二 、定位的步驟
17 三 、品牌核心價值
20 第二章 品牌傳播定義及相關理論
20 第一節(jié) 品牌傳播的定義
21 一 、品牌資產
25 二 、品牌傳播手段
26 三 、品牌傳播受眾
28 四 、品牌傳播目標
29 第二節(jié) 品牌傳播涉及的研究領域
29 一 、傳播學
32 二 、市場營銷
35 三 、消費者行為學
37 第三節(jié) 品牌傳播的經典理論
37 一 、達彼思的USP策略
39 二 、奧格威品牌形象論
40 三 、企業(yè)識別
42 四 、定位理論
43 五、 整合營銷傳播
46 第三章 品牌傳播策略
46 第一節(jié) 品牌傳播策略的概念
46 一 、策略概念產生的背景及含義
49 二 、制定品牌傳播策略的原則
50 第二節(jié) 品牌傳播策略的內容
51 一 、目標受眾策略
52 二 、傳播目標策略
54 三、 信息策略
56 四、 傳播手段和渠道策略
57 五 、收集傳播反饋信息
58 第三節(jié) 整合營銷傳播策略
58 一 、整合營銷傳播概念
60 二 、進行整合營銷傳播的原因和意義
62 三 、整合營銷傳播的方式與應用
70 第四章 品牌傳播手段
70 第一節(jié) 廣告?zhèn)鞑?
72 一、 廣告的特征及定義
75 二 、廣告的類型
76 三 、廣告的作用與目標
77 四 、廣告的參與者
78 第二節(jié) 促銷傳播
79 一 、促銷傳播的概念
80 二、 常見的促銷傳播方式
83 第三節(jié) 事件營銷
83 一 、事件營銷的定義與特點
84 二 、事件營銷的種類
87 第四節(jié) 贊助傳播
88 一 、贊助的概念
89 二、 贊助的優(yōu)缺點
90 三 、贊助的類別
95 四 、贊助的注意事項
95 第五節(jié) 口碑傳播
97 一 、口碑傳播的定義
97 二 、口碑傳播的特征
98 三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口碑傳播
101 第六節(jié) 公共關系傳播
102 一 、公共關系的定義
103 二 、公共關系的作用與影響
104 三 、公共關系的職能與手段
108 第五章 品牌傳播媒介
108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媒介類型和特征
108 一、 媒介概念
109 二 、傳統(tǒng)媒介分類及特征
115 第二節(jié) 互聯(lián)網新媒介
115 一 、互聯(lián)網媒介特征
117 二 、品牌的互聯(lián)網傳播類型
124 三 、品牌的互聯(lián)網傳播趨勢
125 第三節(jié) 媒介策略
125 一 、媒介策略的內容
127 二 、媒介的選擇與組合
130 三 、媒介排期的連續(xù)性
131 四、 另類媒介的運用
134 第六章 品牌傳播受眾
134 第一節(jié) 受眾的概念及角色
134 一 、受眾的概念
135 二 、品牌傳播受眾的類型
138 三、 受眾在品牌傳播中的角色
141 第二節(jié) 受眾的購買與消費行為
141 一、 影響消費行為的因素
144 二 、消費購買決策行為過程
147 三 、消費購買環(huán)境的發(fā)展趨勢
150 第三節(jié) 受眾的信息接觸行為
150 一 、受眾的信息接觸方式
152 二 、受眾的信息處理過程
155 三 、受眾的信息反饋
158 第七章 數(shù)字化營銷與品牌傳播
159 第一節(jié) 品牌傳播的社交化
159 一 、社交化傳播平臺布局
161 二 、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傳播
164 三 、虛擬品牌社區(qū)的傳播策略
165 第二節(jié) 品牌傳播的移動化
165 一 、品牌傳播的移動化趨勢
166 二 、移動化傳播的特性
168 三 、品牌移動傳播策略
172 第三節(jié) 品牌傳播中的消費者參與
172 一 、消費者參與傳播的重要性
173 二 、消費者參與傳播的方式
176 三 、消費者參與傳播的風險
177 第四節(jié) 大數(shù)據在品牌傳播中的應用
177 一、 大數(shù)據的含義與來源
178 二 、大數(shù)據對品牌營銷管理的影響
180 三、 品牌傳播中的大數(shù)據應用
185 第八章 品牌傳播效果評估
186 第一節(jié) 評估傳播目標實現(xiàn)的程度
186 一 、有關傳播目標的爭論
187 二 、影響傳播目標實現(xiàn)的其他因素
188 第二節(jié) 評估受眾對信息的接觸
189 一 、電子媒體信息接觸的評估指標
190 二 、平面及戶外媒體信息接觸的評估指標
191 三 、網絡媒體信息接觸的評估指標
192 第三節(jié) 評估受眾的態(tài)度
193 一 、對信息內容的態(tài)度評估
195 二、 對品牌認知的態(tài)度評估
197 第四節(jié) 評估受眾行為的變化
197 一、 評估購買行為
199 二 、評估傳播參與行為
20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