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臉譜(修訂版)》中還專門闡述了戲曲臉譜的命運!拔逅摹边\動以來,文藝界對中國戲曲的議論一直很多,但絕大部分都是貶詞,而且持貶詞的人中有相當多的是新文化運動中有名氣、有地位的人物。例如:胡適認為臉譜是已經失去作用的“遺形物”,傅斯年說臉譜是“不近人情”的“下等把戲的遺傳”,錢玄同干脆把臉譜誣蔑為“糞譜”。這類批評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停止,只是話已經說得不那么兇了。其實,這類批評的一個核心思想,是把寫實話劇的模仿性化裝當作藝術真實的唯一標準。這是一種極其狹隘的戲劇觀念。西方話劇從狹隘的寫實主義胡同里走出來之后,有些著名戲劇家不但沒有非難臉譜,甚至主張重新用面具來表演。
黃殿祺,河北冀州市人。從事戲劇美術實踐與研究四十余年,原任天津戲劇博物館館長,現為天津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天津分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旅游學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其主要作品:《中國戲曲臉譜文集》(主編)、《話劇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張彭春》(主編),專著有《天津民俗剪紙藝術》、《中國戲曲臉譜史論》、《中國戲曲臉譜集》、《藝談博拾》及《中國戲曲臉譜》光盤。
1984年因參加編纂國家重點藝術科學項目——文藝集成志書《中國戲曲志·天津卷》,受到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和中國戲劇家協會的獎勵。1994年因參加編纂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及中國藝術研究院優(yōu)秀成果特別獎。
由黃殿祺創(chuàng)意、策劃的《中國戲曲臉譜集》,2000年榮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榮譽稱號。
概述
一、中國戲曲發(fā)展概況
二、行當、腳色、角色與戲曲臉譜
三、臉譜和面具具有更為廣泛的文化概念
四、戲曲面具概況
第一章 中國戲曲臉譜的濫觴
第一節(jié) 原始社會的涂面化裝
一、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人面紋
二、新石器時代的化裝演出——原始歌舞
第二節(jié) 原始社會的面具
一、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徽
二、“神徽”原來是戴面具的巫師形象
三、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獸面紋
四、新石器時代面具的主要特征
第三節(jié) 商周時期的面具
一、商代的巫術面具
二、商代的青銅面具
三、饕餮紋——商周時期的面具紋樣
……
第二章 漢代面具化裝和唐代涂面化裝
第三章 宋金元雜劇的假面化裝和涂面化裝
第四章 明清戲曲臉譜
第五章 清末至現代中國京劇臉譜流派
第六章 中國戲曲臉譜的色彩、圖案、譜式
第七章 有關中國戲曲臉譜的爭論
第八章 從小舞臺走向大社會的中國戲曲臉譜
第一節(jié) 弋陽腔、昆山腔臉譜的藝術特色
一、明初四大聲腔的形成與發(fā)展
元末明初,中國戲曲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弋陽腔又叫“弋腔”,大約元末明初時起源于江西弋陽,是南戲的一支流派。弋陽腔和海鹽腔、余姚腔、昆山腔等聲腔一樣,是南戲在各地長期流傳、演變的產物。尤其是弋陽腔,明清時在南北各地繁衍發(fā)展,成為南戲四大聲腔中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聲腔。明代,弋陽是善歌之鄉(xiāng),民歌特別發(fā)達。弋陽人把本地俗曲的歌詞巧妙地改用弋陽腔演唱,并廣為流傳。民歌的介入,使弋陽腔形成了“順口而歌”,“向無曲譜,只沿土俗”,“在伴奏時用大鑼大鼓、聲調高亢激越、粗獷奔放”,“一唱眾和”的人聲幫腔形式等特點,并與雅化的昆山腔相抗衡!耙怀姾汀钡娜寺晭颓恍问,是南戲最早的基本演唱形式,也是弋陽腔適應廣場草臺演出,合乎廣大人民群眾欣賞趣味,得以廣泛流傳的重要條件。據明代魏良輔《南詞引證》記載,明永樂年間,弋陽腔除盛行江西外,還流行于安徽、福建,并遠播云貴。又據明代徐渭《南詞敘錄》記載,明代中葉,弋陽腔的流傳更為活躍,盛行于南京、北京、江蘇、湖南與廣東等地。今之川劇高腔、湘劇高腔、廣東潮劇和福建正字戲等,俱是江西弋陽腔的流裔。京腔,是弋陽腔在明代中期流傳到北京之后演變成為北京的地方戲,至清代乾隆年間,京腔在北京達到極盛。而弋陽腔流傳到皖南的一派,實力更為強大,與當地流行的余姚腔和民間“土戲”相結合產生了青陽腔。青陽腔的誕生標志著弋陽腔的各支后裔,即各地的高腔系統(tǒng)進入了成熟期。青陽腔形成之后,于明萬歷年間,從皖南分路進入江西,對江西的戲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北起九江,南至贛州,中間包括南昌、撫州、吉安等地,到處都可見青陽腔的活動。清代以后,獨立的弋陽腔劇種日趨衰落。
昆山腔是昆劇的早期稱謂。元代后期,南戲流傳至蘇州昆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結合,經過昆山音樂家顧間的演唱和改進,至明代初期即有昆山腔之稱。明嘉靖年間,又有一大批民間音樂家長期切磋,改進和確立了昆山腔的唱腔體系。之后,昆山人梁辰魚、鄭思笠和唐小虞編寫了第一部昆山腔傳奇《浣紗記》,擴大了昆山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山腔撰寫傳奇,習昆山腔者日益增多。至明萬歷年間,昆山腔的影響以蘇州為中心擴大到大江南北,以至“四方歌曲必宗吳門”,并形成了眾多流派。戲劇新作不斷出現,戲班競演新劇,表演日趨成熟,一躍成為諸腔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