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中庸》原文的基礎上,加了精細的注釋譯文,闡述其微言大義,便于您閱讀和理解;還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對原著箴言進行經典解讀的同時聯(lián)系當下,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本書力求妙傳其清韻,豐富其內涵,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奮發(fā)向上的經典國學讀物。
1.古典名著猶如世代相傳的火種,它亮了人類的智慧和情感。書中準確流暢的“釋義”便于您去閱讀和理解,獨特的“深度解讀”,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為人處世提供有益的借鑒。
2.本書從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以全新而實用的觀點闡述了國學經典中的智慧和精髓,內容精到,裝幀更具品質感,對現代人學習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大的幫助。讓您在較短的時間里穿透深遂的歷史時空,和古人的心靈相接、相勵!
3.精煉的文字力求妙傳其清韻,豐富其內涵,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奮發(fā)向上的經典讀物。仔細研讀它,你一定能從中領略古人深邃的智慧之光,獲得處世的靈感以及生活的謀略。
4.古人的人生妙語與人生體悟,在當下的生活中依舊大放光彩。全新典藏版本,適合廣大國學愛好者閱讀及收藏,為處于憂慮和迷惑中的人們指出了幸福之道。
岑曉,編劇,作家。筆鋒細膩,卻不乏大氣,喜歡國學,并小有研究。著有《人間詞話:鳳凰帷》等高點擊量作品。
冰封,原名李建宇,自由撰稿人,喜歡研究歷史和詩詞,已經編撰出版多本暢銷作品。
第一章 天命謂性,率性謂道
性格,是上天賦予我們每個人的一個特征,是我們自身的特點。每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性格,自然也會產生情緒。世間萬物,都有不同的情緒,關鍵之處就在于我們要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控制情緒,其實也是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
天命謂性,率性謂道/002
喜怒哀樂,萬物皆有/006
君子中庸,小人無憚/011
商君變法,有跡可尋/015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018
悲夫哀哉,道之不行/022
執(zhí)其兩端,取之其中/025
擇乎中庸,不能期月/028
擇乎中庸,守之不失/033
天下可治,中庸難尋/037
第二章 人之自強,內外兼修
自強之人,內外皆強。有時,有勇無謀的外在之強,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內心的強,看似柔弱,卻有撼動泰山、四兩撥千斤的能力,這也是圣人所崇尚的原因。但人如果只有內在之強,容易遭到他人的欺凌。所以,人不但要有內在之強,更要有外在之強,內外兼?zhèn),才是王道?br />何以謂強,南北之強/042
堅定不移,內實之強/047
素隱行怪,后世有述/051
圣者可依,依乎中庸/054
費隱之道,亦有所得/057
君子之言,謹慎待之/061
中和之道,無處不在/064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067
治人之道,言行必果/070
第三章 君子之道,貴在修心
為君子者,必先修心。心正,方能處事。心若正,行為便會端正,做事自然會有條理。我們在社會中,會處在不同的角色之中,我們處在哪種角色之中,就要去做符合哪種角色的事情:身為子女,要懂得盡孝;身為朋友,要懂得誠信……
君子之道,孝德為一/076
君子之道,忠誠為二/078
君子之道,事兄為三/083
君子之道,義氣為四/086
言行兼顧,庸言之謹/089
素位而行,在位謀政/093
下不援上,上不陵下/097
樂天知命,君子居易/101
三省吾身,求諸其身/104
一步一步,腳踏實地/108
齊家之道,和樂宜家/111
第四章 做人做事,亦乎中和
凡事皆有度,做事不可過度,亦不可不及。為人處世,需學會謙虛,學會講禮。但凡事都要講究度。待人謙虛但不過謙,彬彬有禮但不過度,這才能給人留下最好的印象,一旦過度,便會給人一種輕浮的不良印象。掌控做事的度,其實也是一門學問。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116
孝道典范,舜之大孝/120
大德其位,因材而篤/124
大德之人,受命于天/127
宗廟饗之,子孫保之/130
周公制禮,仲尼問禮/133
行孝之法,善人之意/136
凡事有禮,做事有理/139
做人做事,恰到好處/144
治國之道,如烹小鮮/148
第五章 哀公問政,何以治國
為政者,上到統(tǒng)治階級,下到老百姓,都對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和長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現代社會,這個道理同樣適用,哀公問政,先賢之德,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哀公問政,治國之道/154
仁德之道,君子守之/158
哀公問政,五項倫常/164
天下達德,為人之道/168
天下達德,為政之道/173
治國九經,行之者一/178
事豫則立,不豫則廢/183
性之本善,誠身有道/187
第六章 誠在于心,明在于德
真誠的原則是無愧于心,做任何事情,我們最先要問的是自己:可以做嗎?會不會違背自己的本心?人生在世,我們卻也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本心就是在一步一步修煉中,變得越來越赤誠,越來越強大。從心出發(fā),修身修德,是由內而外的變化,也是最值得提倡的行為論。
真誠原則,從容中道/192
篤實履行,持之以恒/196
自誠則明,自明則誠/199
天下至誠,能盡其性/202
國家興亡,必有征兆/206
自我完善,自我成全/211
以誠相待,相輔相成/215
至誠無息,悠久無疆/218
天道于誠,博厚高明/222
圣人之誠,于穆不已/226
圣人之道,盛大浩瀚/229
明哲保身,進退自如/232
第七章 人性天性,問道中庸
人性是百變的。我們人性有本善和本惡兩種爭論,同時在我們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人性會發(fā)生改變,有人變好有人變壞,只有明白道理,明白對錯,才能在遺失自我中,找到自我,從而完善自我。
人性弱點,攻克循道/238
從心所欲,但不逾矩/241
因地制宜,順勢而為/244
在其上者,做好榜樣/247
實踐之后,才得真知/251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255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258
天下至圣,聰明睿知/261
寬裕溫柔,足以有容/265
發(fā)強剛毅,鍥而不舍/268
第八章 圣人凡人,取道中庸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凡人,圣人只存在于那些史書典籍中。凡人是有缺點的,圣人則是完美無瑕的。追尋圣人之道,其實就是我們一點一點改掉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向圣人的目標前進。到了最后,也許我們成不了圣人,但是我們會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在追求中自我完善,讓自己變得更好。
齊莊中正,足以有敬/274
文理密察,足以有別/276
溥博淵泉,故曰配天/279
誠心做人,專心做事/283
低調做人,藏鋒守拙/286
自我反省,內省不疚/289
若為君子,無愧于心/292
奏假無言,時靡有爭/295
篤實恭敬,天下太平/298
予懷明德,最高境界/302
天命謂性,率性謂道
【原典再現】
天命①之謂性,率性②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③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④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⑤,莫顯乎微⑥,故君子慎其獨也。
【重點注釋】
①天命:即天理,此處可代指人的天賦。
、诼市裕鹤裱拘。率,遵循。性,本性。
③須臾:片刻。
、苁枪剩核浴
、菽姾蹼[:沒有比處在昏暗之中更為明顯的。莫,無,沒有,這里是“沒有什么更……”的意思。見,通“現”,意為表現,體現。乎,通“于”,表比較。隱,暗處,隱蔽之處,此處代指細微的變化。
、弈@乎微:沒有比置于細微之處更為鮮明的。顯,顯著,顯露。微,小事,細微之事,這里指代一般人不易察覺的事情。
【白話翻譯】
人的自然稟賦(即人的天賦)即為“性”,遵循本性自然發(fā)展的原則而行動即為“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yǎng)即為“教”。用來控制本性的“道”,是無時無刻都不能離開的,一旦能夠離開,哪怕是離開片刻,就不能稱之為“道”了。
所以能夠被人稱為君子的人,即使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能做到非常小心謹慎;即使是在別人耳朵聽不到的地方,也由于心懷恐懼而加以注意,生怕被人發(fā)現。畢竟沒有比在昏暗之中更為明顯的,也沒有比置于細微之處更為鮮明的。所以君子能夠保持在孤身一人的時候也十分小心謹慎。
【鑒賞評議】
人來到世間,萬物皆無,唯有其天賦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上天賦予人的,它影響著人的一生。
既然天賦是上天賦予人的,那么它就必然會按照一定的原則而發(fā)展,任何與其原則相逆的行為,都將作為阻礙發(fā)展的障礙,人的天性亦是如此!度纸洝分兄v道:“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心都是向善的,只不過在后來的生活中,經過各種各樣的外界因素,最終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性格和不同的習性。
人生伊始,每個人都是善者。成為善者,并不是什么難事,只要自己的心時刻保持著善意,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做到剛正不阿,猶如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哪怕遭到強權的打壓、小人的詆毀,甚至以性命相挾,都始終可以堅持這種品質,至死不渝。
【深度解讀】
君子如蓮,出泥不染
古時的君子,向來與蓮花相比。周敦頤之《愛蓮說》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本又,正猶如這蓮花一般,無論環(huán)境多么艱難,多么污濁,依舊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受外界影響。能經得起磨煉的人,最終才可以成為君子。君子之道,為官者本應恪守,但諸多官員視權如命,掌權后忘乎所以,以為官之便豐自身之利,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而且官職愈高,依附者愈多,既有依附,則有賄賂,賄賂之量,亦不在少數。在如此利欲熏心的情況下,依舊保持清正廉潔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清官向來就是人們歌頌的對象。
端州,自古便是優(yōu)質硯臺的主要產地,而產于端州的端硯,更是名列四大名硯之一。所以,當時的端州知府,每年都會在進貢端硯之前,私吞數倍乃至數十倍于進貢數量的硯臺,用以賄賂當朝權貴,為自己謀好處。此舉使得百姓勞民傷財,怨聲不斷。
后來,朝廷委派包拯前往端州就任知府。他深知在此之前的知府貪污端硯的事情,于是下令,每年進貢端硯之時,所造數量必須與進貢數量保持一致,絕不多造一方硯臺。包拯做了一年多的端州知府,就連離任時,都沒有帶走一方硯臺。離開端州的路上,他發(fā)現跟他一起走的一位門生,自己私自帶了一方硯臺回家。包拯怒由心生,當即下令停船,命門生把私自帶的硯臺扔到江里,而后,才下令開船,繼續(xù)趕路。
包拯身為一名清官,在北宋時期動蕩的年代之中依舊可以做到潔身自好,甚至要求身邊的人不得做出貪贓枉法之事。正因如此,包拯的事跡才會被人流傳下來,成為后世之楷模。
在歷史上,像包拯這樣的清官有很多,西漢時期的趙廣漢也是其中之一。
趙廣漢是西漢時期的一名廉吏,曾任潁川郡太守、京兆尹等職位。而他不畏強權,出眾的辦案能力也得到了百姓的認可,深受百姓愛戴。
在趙廣漢從京輔都尉初升京兆尹之時,就接手了處理杜建的案子。杜建是趙廣漢手下的一名官員,雖然只是一名中層官員,但資質很老,朝中根基頗深,而且為人霸道,無論是誰都拿他沒有辦法。漢昭帝尚在時,杜建參加了昭帝陵墓的建設工作。建造帝王陵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完成,還需要大量的財力,杜建看到這是個發(fā)財機會,便指使門客從中謀取暴利。趙廣漢根據舉報掌握了這些事實,有了證據。但他看到杜建的根基頗深,影響極大,決定先禮后兵。趙廣漢先是警告杜建,希望他不要再繼續(xù)做下去。但杜建認為自己的關系網很大,趙廣漢不會隨隨便便地動他,于是當面表示不會繼續(xù)做,而背后根本不把趙廣漢放在眼里,依舊我行我素。
趙廣漢見狀,決定將杜建抓捕歸案。但人還沒押到牢里,前來求情的人就紛至沓來,其中不乏內監(jiān)豪紳,也不乏官員。趙廣漢當然知道處理杜建是件很麻煩的事情,畢竟他的關系網不一般。但在趙廣漢看來,得罪權貴是小事,維護國家的律法是大事。所以他不會給來說情的人一丁點的面子。杜家的族人和門客不由得惱羞成怒,于是密謀了劫獄計劃。但趙廣漢早已通過安插于其中的內線,完完全全地掌握了他們的陰謀,所以,他先是派出手下一名官吏去對那些劫獄的主謀者進行警告:“若實如此之行,必將滅汝滿門!”此話一出,對密謀者的威懾力不言而喻。然后,趙廣漢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將杜建斬首棄市。事已至此,杜建的同黨都大為驚恐,沒有一個敢為杜建說話的了,而京城的百姓也對趙廣漢交口稱贊。
試問,如果趙廣漢沒有恪守中庸之道,沒有不畏強權的決心,杜建的案子能否順利解決?杜建這樣的侵害國家利益的蛀蟲能否被繩之以法?答案是否定的。人都有私心,但人的私心是不能以他人,甚至是以國家的利益做基礎的。為官之人,理應以國家為重,以人民為重,所以趙廣漢為民除害,能夠深受人民愛戴,就連他最后受腰斬刑前,長安城的數萬百姓和官員都齊跪于皇家宮殿之前送別他,他的清正嚴明可見一斑了。
歷史,總是可以記住那些真正一心為民的好官和那些為國家強盛而奮斗的國君。至于那些賣國求榮、禍國殃民的奸佞之人,終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為世人所唾棄。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君子方端,總是受到歡迎,而小人,誰會接納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