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風云/棒棰島·“金蘋果”文藝叢書》通過講述崔風云的雜技生涯,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為弘揚中國民間雜技藝術半個多世紀,用雜技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名雜技表演藝術家的形象,看到他如何師承家傳,從小練習雜技的趣聞軼事,看到他在雜技創(chuàng)作中的孜孜以求、繼承創(chuàng)新和無私奉獻,以及走出國門,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國爭光的感人事跡。書中闡述了作者的藝術觀點,選取了大量國內外獲獎作品和活動照片以及多篇評論文章。
·苦樂人生
雜技傳承路
父親與師爺
印度演馬戲
我要干雜技
結緣《水流星》
創(chuàng)新《水流星》
從大連走向世界
海外演出見聞
培養(yǎng)后繼者
·慧眼識珠
崔風云
狠、磨出真功——介紹大連雜技團主要演員崔風云
·春華秋實
淺談雜技藝術與創(chuàng)新
作品展示
榮譽獎狀展示
獎章展示
藝術年表
《崔風云/棒棰島·“金蘋果”文藝叢書》:
父親與師爺 吳橋,被譽為“天下雜技第一鄉(xiāng)”。“沒有吳橋不成班”是雜技界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它形象地說明了吳橋之于中國雜技的重要作用。從古至今,吳橋雜技人走南闖北,足跡遍布世界各地。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訪問西歐十四國,每到一處他總能在所接見的華僑中發(fā)現(xiàn)吳橋雜技藝人的身影。周總理曾欣喜地感嘆道:“吳橋不愧是雜技之鄉(xiāng)!” 吳橋雜技歷史悠久,南朝梁任防《述異記》記載:“今冀州有樂曰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保ń堑謶蛟醋则坑葢颍惹貢r主要指摔跤等力技雜技,后泛指雜技表演。) 吳橋位于古冀州南部,地處黃河故道下游,人多地少,水災頻發(fā)。春冬兩閑時外出賣藝,是吳橋人世代延續(xù)下來的一條糊口生路。有一句民謠在吳橋流傳了上千年:“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 這是吳橋雜技人的生動寫照。我的師爺、我的父親,還有我,都是循著這古老的足跡,踏上了雜技之路。我們吳橋雜技人,就是一個帶著另一個、一個教著另一個、一個幫襯著另一個地走出吳橋,登上了世界雜技的舞臺。
都說雜技人不善言辭,是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不出。因此,我特別感謝這次“棒棰島·‘金蘋果’文藝叢書”,讓我可以好好想_想、寫一寫,把我們這些“老雜技”的經(jīng)歷和故事“倒”出來。我的師爺、我的父親,還有我,我們走出吳橋的那天,人生就和雜技“攪”在一起,再也分不開了。
我干雜技這行,父親的影響至關重要,他手把手地教會了我雜技。而我的父親,是被我的師爺領進了雜技的大門。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吳橋縣何莊鄉(xiāng)崔莊。我的父親崔忠孚于1918年出生。那時家里窮,經(jīng)常吃不飽飯,全家都在為了生計苦苦掙扎。離我家五里路遠的地方有個姚莊,我的師爺蔡吉照就來自那里。父親7歲那年被蔡吉照收為徒弟,從此開始苦練雜技。
我的師爺蔡吉照也是從小練雜技,尤其擅演《飛叉》。他早年一個人走南闖北到處表演,后來于1951年加入旅大魔術雜技改進小組(旅大雜技團前身),是旅大雜技團(1981年改稱大連雜技團)最早的二十二名成員之一。我就是應他的召喚于1959年來到大連的。
父親是師爺蔡吉照唯一的徒弟。為了盡快學到師爺?shù)谋臼拢矠榱嗽缛崭淖內业呢毨睿?歲的父親每天訓練十多個小時,累得一天到晚腰酸腿疼,被師爺打罵更是家常便飯。就這樣苦練了一年后,父親第一次走出崔莊,懷著忐忑的心情跟隨師爺坐上火車,坐上船,開始了漂泊異國的賣藝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