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里的鄉(xiāng)愁:關于瓷與茶的美學日志》以鄉(xiāng)愁這個看似飄渺、感性的情感為題,寄托于有形的在茶、瓷器與自然山水中,將這種苦澀的情感化為優(yōu)雅、細膩的生活情緒和狀態(tài)。全書分為:子曰,瓷語,茶話,所收錄的文章基本來源于作者對畫家鄭云一瓷器作品的解讀、體會和升華,輔以圖片,以圖文并茂地形式展開。全書文字清新淡雅,圖片優(yōu)美精巧,讓人讀起來雋永深刻,愛不釋手,在看似閑散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文字之中有100多幅與之相配的圖片,風格雅致。
風是無形的,但它可以借助細柳、野花、落葉、飛雪展示自己的姿態(tài)。
鄉(xiāng)愁也是無形的,但它可以在春茶、絲綢、瓷器、美酒以及琴棋書畫乃至自然山水中消遣,在苦澀的美感里展現(xiàn)人類精神的姿態(tài)。
藝術,如果沒有哲學的體味,它將是一堆邋遢的色塊或雜亂無章的點線。藝術哲學給了藝術一個樣式,有了這種樣式的結構,我們便可以欣賞并進入藝術本身,用思想觸摸點、線與色塊組合的審美世界。
藝術家給出形象的人生詮釋,而哲學家則用文字演繹理性的邏輯,詮釋形象給出的人生勾勒。
當文字的足尖,點擊著偉大絢爛的畫面,如大珠小珠,落入青花暈染的藝術江山時,一個有關人類鄉(xiāng)愁的對話,便在一位賞者、一個思想者與一個藝術家的精神撞擊中拉開了序幕,一個有關藝術的生活態(tài)度,便來到人生的窗前。
人是逐利的,必淪為工具,人也是純粹的,亦必是人自己的目的。藝術是人作為工具過程的潤滑劑,也是人以自己為目的的證據(jù)。如果這一邏輯成立,那么藝術就應該貫穿我們生活的始終。
司’是,生活常常會把這“證據(jù)”丟失掉,于是,沒有藝術實證的生活,粗鄙、簡陋、茍且、無趣,人的精神淪喪了,只為一個本能的存在而生存,只為功利而忙碌。從生到死,就像奔馳的列車,將路邊美好的景致統(tǒng)統(tǒng)甩掉,只為飛快到達目的地。生命個體在灰色忙碌的時間流逝中過濾掉了繽紛而美的歷程,走向死寂。
有一天,推開門窗,很想歇歇腳,喝口茶,苦澀之后的余香里,有一股鄉(xiāng)愁的味道,從齒縫中沁出,仔細端詳手中的茶盞,一朵青花蓮枝在茶湯里搖曳,真是一碗見鄉(xiāng)情,那被塵封心底的帶有美感的生活趣味,在茶湯里重現(xiàn)了,那種恬淡的東方式滋味,在舌尖上淺淺低徊回甘了。就這樣,丟失已久的精神父老,在瓷與茶的審美品味中復興了。
李冬君,獨立歷史學者,人稱“文化江山一女史”。代表作:《文化的江山》《通往立憲之路》《自由的款式》《落花一瞬》《一年景》等。在《經(jīng)濟觀察報》《新京報》《中國經(jīng)營報》等多家報刊開專欄,發(fā)表歷史文化、人物、考古等文章。
子日
文化江山一女史
名畫者的窯之舞
人行草木中
瓷語
鄉(xiāng)愁是一場華麗的寂
一面徽州老墻的青花記憶
鄉(xiāng)愁的背影
鄉(xiāng)愁的圍墻
電線桿廣場時代
回憶在流釉
故鄉(xiāng)的“黃花染”
紫藤花下人生如戲
太陽的后花園
一顆存在主義的蓮蓬頭
思想者的頭顱
穿透死亡的枯劍
花開人世經(jīng)緯中
茶話
收藏春天的風雅
茶席上的人生
故人何時來品茶
青白瓷上的宋人格調(diào)
溫潤到天青
魏晉風度的縹瓷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