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李延保
20世紀的中國發(fā)生了三次巨變,造就了三位世紀偉人。中山大學的創(chuàng)辦人孫中山先生站在中國百年進程的最前列,是全中國人民尊敬與愛戴的第一位世紀偉人。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至1925年3月12日),原名孫文,字德明,號逸仙。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稱“中山先生”。先生的誕辰日是中山大學校慶日,去世時間是中國的植樹節(jié),表明新中國繼承先生遺志,完成先生未竟事業(yè)。
中山先生出生于晚清,封建中國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孫先生曾經(jīng)沿著改良的線路,上書李鴻章。在改良希望化為泡影之后,逐步走上職業(yè)革命生涯。他致力于國民革命40年,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他畢生都在為民主共和、為民族獨立而奮斗,為中國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勛。
“奮斗”是中山先生一生的寫照。他屢敗屢戰(zhàn),從不氣餒。尤其是他晚年意識到培養(yǎng)軍事人才和建設人才的重要性后,便于1924年先后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和國立廣東大學(即現(xiàn)在的中山大學)。
中山先生非常重視革命人才的培養(yǎng),國民黨“一大”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山大學前身院!獓V東高等師范學校禮堂舉行。從1月27日開始到8月24日,他利用每個星期天到中山大學禮堂演講三民主義。中山先生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就是民有、民治、民享。所謂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
中山先生有著極強的人格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有志于革命的仁人志士的追隨,如孫中山的私人秘書黃昌谷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黃昌谷(1890年6月28日至1959年12月6日),字富廷,號貽蓀,湖北省蒲圻縣新店泉坑壟(今赤壁市新店鎮(zhèn)朱巷村)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冶礦碩士學位,應聘到美國哈殼冶煉公司從事研究。1919年中國爆發(fā)五四運動,黃昌谷聞訊后,放棄在美國的工作,于1920年回國,到廣州找到孫中山,經(jīng)孫中山介紹至惠州的石井兵工廠擔任工程師。1923年,在平定陳炯明的叛亂后,孫中山回到廣州任陸海軍大元帥,黃昌谷隨孫中山回到廣州。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學演講三民主義期間,黃昌谷每次均隨孫中山前往,并速記其演講內容,隨后校譯、整理并發(fā)表。1924年國立中山大學檔案之中,演講記錄人有多處可以看到黃昌谷的名字。黃昌谷參與籌建中山大學,受聘中山大學教授、工學院院長,講授“三民主義”及鋼鐵等課。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思想總論,三民主義從1905年推出開始,就不斷完善。這當中既有中山先生的心血,也有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多次校注的貢獻。
鄒魯記載:“演講時,黃君昌谷筆記,筆記謄清后,總理命我讀校;并囑我除將筆記之文字校正外,如有意見,不妨盡量參加!薄懊看沃`清的演講稿,先由筆記人呈送總理。總理看了以后,就叫人送給我校讀。雖然總理屢次吩咐我,除文字校正之外,如有意見,不妨盡量參加,但是對于總理的理論,事實上我的確不能贊一詞。不過遇見筆記錯誤和遺漏的地方,以及偶有所見,我便用一個簽注條,貼在上面,以供總理參考。我讀校講稿的時候,先將總理交來黃先生所錄每次演講的筆記,大體閱讀,核與總理所講的原意,是否相符。如有不符的地方,則用另紙錄下,或改正,或補充,或刪節(jié),往復誦讀,必至大致不差,方再逐字逐句讀校,而為文句上的潤飾。直到文理已無瑕疵,我更將全篇細讀,作最后的改訂,至自認完全愜意始止。然后將修改增刪的部分謄清,簽注貼上,送呈總理親核?偫韺τ谖业暮炞⒁庖姡粲璨杉{,則親筆在稿上修正。修正后,再命我讀校。我讀校如前,再呈總理?偫韽托拚螅置易x校。我復校讀如前,必至總理完全認為妥適而后止?偫碓谛拚P記及核定簽注意見的時候,對于演講的原意原文,亦往往有增刪。所以最后的定稿,不但在字句方面,就是在意義上亦有出入的地方!毖葜v稿先在《中國國民黨周刊》上發(fā)表,后于1905年3月底以《民族主義》為名出版單行本。孫中山于3月30日為單行本作序。在單行本和周刊上發(fā)表的,先生看到有錯誤,就即刻予以更正。
中山大學有著豐厚的歷史遺產,首先因為她是由中山先生親手創(chuàng)辦的。為把中山先生救國救民的思想貫穿到人才培養(yǎng)之中,鄒魯在讀校三民主義的同時,還將三民主義列廣州歷來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是內地聯(lián)系海外的橋梁。國民黨“一大”開放辦會,共產黨及共產國際代表參加會議,將三民主義發(fā)展為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這是中山大學“開放性”傳統(tǒng)的大環(huán)境和地緣背景。從籌辦廣東大學起,在35名籌備委員中有31人是從海外留學歸來、通曉國際先進教育的專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學以“研究世界日新之學理、技術為主”,辦學伊始便在法國里昂市建立大學海外部并實行開放性辦學,向全國招聘名師來校任教。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堅持開放性辦學傳統(tǒng),及時調整專業(yè)結構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快速增長。學校從只有文理科的綜合性大學發(fā)展成為一所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理學、醫(yī)學、工學、農學、藝術學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學系統(tǒng)演講三民主義,距今已經(jīng)90年了。今天重溫三民主義有其深遠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毛澤東說:“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 “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一所高校就是一部歷史,而且是一部延綿不斷正在繼承和發(fā)展的歷史。在這部歷史中,有文化的積淀,有高校的傳統(tǒng),還有呈現(xiàn)高校個性、品格的校園人文精神。值此中山大學90年華誕之際,本書收錄的中山先生的演講,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中山大學誕生的時代背景和中山先生創(chuàng)校之初衷。大學是永恒的,由中山先生創(chuàng)建的中山大學一定會世代延續(xù)下去。貫穿大學歷史的是它的文脈、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感謝本書編者為我們了解和認識中山大學的文化傳承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獻和資料。
2014年6月6日
作者李延保,數(shù)學系教授,曾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現(xiàn)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教育部巡視工作特聘顧問。
自 序
自《建國方略》之《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三書出版之后,予乃從事于草作《國家建設》,以完成此帙!秶医ㄔO》一書,較前三書為獨大,內涵有《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五權憲法》、《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外交政策》、《國防計劃》八冊。而《民族主義》一冊已經(jīng)脫稿,《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二冊亦草就大部。其他各冊,于思想之線索、研究之門徑,亦大略規(guī)劃就緒,俟有余暇,便可執(zhí)筆直書,無待思索。方擬全書告竣,乃出而問世。不期十一年六月十六陳炯明叛變,炮擊觀音山,竟將數(shù)年心血所成之各種草稿,并備參考之西籍數(shù)百種,悉被毀去,殊可痛恨!
茲值國民黨改組,同志決心從事攻心之奮斗,亟需三民主義之奧義、五權憲法之要旨為宣傳之資,故于每星期演講一次,由黃昌谷君筆記之,由鄒魯君讀校之。今民族主義適已講完,特先印單行本,以餉同志。惟此次演講既無暇晷以預備,又無書籍為參考,只于登壇之后隨意發(fā)言,較之前稿遺忘實多。雖于付梓之先,復加刪補,然于本題之精義與敘論之條理及印證之事實,都覺遠不如前。尚望同志讀者,本此基礎,觸類引伸,匡補闕遺,更正條理,使成為一完善之書,以作宣傳之課本,則其造福于吾民族、吾國家,誠未可限量也。為大學思想教育的內容。文明路中山大學禮堂孫中山像兩側懸掛“把世界文化迎頭趕上去,把中華民族從根救起來”的對聯(lián),作為全校師生員工的座右銘。孫中山先生要求學生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中山先生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代中大的學子。他親筆題寫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成為中大辦學的理念和治學的傳統(tǒng)。
中山先生的足跡遍布中山大學及前身院校。先生學醫(yī)的南華醫(yī)學堂是中大醫(yī)科的一脈;先生先后三次到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南校區(qū))視察、演講。從演講的系統(tǒng)性、密度看,中山先生1924年18月在文明路中大禮堂的演講,無疑創(chuàng)造了他在中外演講之最——最系統(tǒng)、密度最高。中大的歷史是廣東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的縮影,廣東高等師范在原貢院舊址興建,斯文一脈相承。中大醫(yī)科的源頭之一——1835年的眼科醫(yī)局,是中國最早的西醫(yī)之一。西方在華教會創(chuàng)辦西式學校,廣州康樂村嶺南大學便是其中一所。1924年,孫中山先生將當時廣東幾所公立學!獜V東高師、法科大學、農業(yè)專門學校合并籌建廣東大學。1925年廣東公醫(yī)醫(yī)科大學并入廣東大學,孫先生去世后更名為中山大學,到1949年已成為國內學科門類最齊全,擁有大批名師、教授的綜合性大學之一。1952年院系調整,將工、農、醫(yī)、師范等學科整建制地分出成為獨立的學校,老中大文理學科搬到康樂園,同嶺南大學等校的文理學科合并成為中山大學。因此,在我們中山大學的血脈中流淌著來自廣東高師、法科大學、農業(yè)專門學校及嶺南大學等校的血液,同樣,在廣東的其他許多學校,都和中山大學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
中大90年的歷史形成了學校優(yōu)良的辦學傳統(tǒng),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學性和開放性。
中山大學是孫中山先生為培養(yǎng)革命人才而創(chuàng)辦的。中山先生“天下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勵著每一個中大人。大革命時期,中大的熊銳教授、學生畢磊為革命而犧牲,陳鐵軍刑場上的婚禮鼓舞著一代代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大“革命性”傳統(tǒng)得到進一步發(fā)揚?谷諔(zhàn)爭初期,中大進步學生響應黨的號召到農村去發(fā)動民眾、組織民眾、教育民眾,擴大抗日救國力量,其中就包括中大老書記、老校長黃煥秋同志和廣東省老領導曾生、楊康華同志等?禈穲@內的嶺南大學,早期為教會所辦,隨著反對教會教育與收回教育權運動在全國各地展開,嶺南大學于1927年率先收回國人自辦,首任華人校長鐘榮光先生早年加入興中會,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追隨者,也是中山先生的摯友。中山先生曾三次蒞臨康樂園,在今天的中山大學校園留下永恒的印跡。嶺大的校友中不乏愛國志士,其中包括興中會領導人之一陳少白和欲炸兩廣總督而被捕犧牲的史堅如烈士。1925年嶺南學生300多人參加反英示威游行,其中區(qū)勵周老師、許躍章同學在沙基慘案中遇難。今天康樂園中的惺亭和中心區(qū)的幾棵大樹就是當年為紀念史堅如烈士和在沙基慘案中遇難的師生而興建和種植的。90年來,中大人以中山先生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為辦學理念,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形成了以國家興亡和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山大學70周年校慶時題寫的“發(fā)揚中山先生革命精神,辦好中山大學,做出更大貢獻”,正是對中大“革命性”傳統(tǒng)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歷史是和一批大師級教授、學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的治學精神和方法鑄就了中山大學講求“科學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中大的辦學宗旨中,從一開始就把發(fā)展教學和科研、辦成名校作為目標。鄒魯主政廣東大學時常以中山先生“要革命不能不讀書”的話來勉勵學生,強調“革命非有學問不可”,并注重抓好教學、科研兩項工作。1933年重新修訂的《國立中山大學組織大綱》,確立“以闡揚三民主義,研究高深學問,培植專門人才,發(fā)展社會文化為宗旨”,突出了教學、科研兩大中心工作。重視基礎、重視質量、重視人才培養(yǎng)的科學規(guī)律已成為中山大學的教學傳統(tǒng)。教師們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的科學作風和開創(chuàng)學術新領域的勇氣給中大這座科學殿堂留下許多精神財富。
陳寅恪、姜立夫、傅斯年、顧頡剛、鐘敬文、王力、楊成志、魯迅、郭沫若、馮友蘭、趙元任、周谷城、俞平伯、成仿吾、吳玉章、張申府、郁達夫、許德珩、陳煥鏞、梁伯強、馬思聰、王亞楠、陳國達、洪深、李達、盧鶴紱、梅龔彬、商承祚、容庚、梁方仲、蒲蟄龍、高兆蘭、柯麟、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秦光煜、林樹模、周壽愷、鐘世藩、許崇清、張云、陳序經(jīng)等前輩“重視學術、講求科學性”,營造出一種求新務實的學術氣氛,為我們留下了“科學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民國十三年三月三十日
孫文序于廣州大本營
。ù笤獛浾拢▽O文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