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傳》是作者對以秦嶺渭河為中心的這塊山川起伏、河流縱橫、歷史古老、文化深厚的土地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精神整體呈現(xiàn)與總結(jié)。渭河是一條承載了中華民族古老凝重、深厚迷人歷史情感和文化精神的河流。她古老奔流的浪花,見證了中國農(nóng)耕文明孕育、發(fā)展,并在創(chuàng)造周秦漢唐極度輝煌之后走向衰落的全過程。所以在這本《“大秦嶺”系列:渭河傳》里,作者試圖將渭河的生態(tài)經(jīng)歷和精神文化經(jīng)歷,置身于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孕育、萌芽、發(fā)展的宏大背景之中,盡可能全方位地揭示并呈現(xiàn)渭河文明與中華文明、渭河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相互孕育、相互生成、相互發(fā)展的相因關系,進而客觀而真實地呈現(xiàn)一條河流與一個民族成長壯大經(jīng)歷相互照耀的文化精神情感。
王若冰,甘肅天水人。詩人,作家,秦嶺文化學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天水市文聯(lián)副主席,天水日報社副總編,天水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終南文化書院文化顧問,寶雞市旅游文化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出版、主編詩歌、散文、文藝評論十余部。主要作品有詩集《巨大的冬天》,“大秦嶺”系列《走進大秦嶺》《尋找大秦帝國》《渭河傳》,電視紀錄片《大秦嶺》等。以《走進大秦嶺》(花城文藝出版社)為藍本撰寫的八集紀錄片《大秦嶺》先后獲第二十五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yōu)秀電視紀錄片獎、第二屆全國優(yōu)秀電視文化(文藝)欄目優(yōu)秀大型紀錄片獎、國家廣電總局2010年度國產(chǎn)紀錄片及創(chuàng)作人才扶持項目最佳中篇獎和最佳編劇獎;《走進大秦嶺(修訂本)》獲甘肅省第七屆敦煌文藝獎一等獎。2004年完成對綿延1600多公里的秦嶺山脈文化考察,首倡“秦嶺是中華民族父親山”和“秦嶺文化”概念。2011年完成渭河流域文化考察。
第一章 一條河流的前世今生
源頭在哪里
鳥鼠同穴
裸露的河床
開封府的屋梁
饑餓的感覺
是涇清渭濁還是渭清涇濁
北方之河
秦川八百里
回望秦嶺
東方威尼斯
第二章 歷史的影子與神話的翅膀
公王嶺的篝火
產(chǎn)灞三角洲的春天
大地之灣
伏羲伏羲
華胥之國
神仙的愛情
馬家窯
軒轅之丘
華族和夏族
第三章 蓬勃的粟粒
炭化的粟粒
金黃的谷穗
后稷的足印
公劉
周原在上
唯有杜康
高隆的谷倉
渠水上的波光
舟楫之利
第四章 一條河流的精神傳奇
文化之祖
漢字的魅力
青銅的亮度
禮樂之盛
道德之音
帝國搖籃
千秋霸業(yè)
大儒之道
終南仙境
佛陀的腳步
……
第六章 秦風雅頌
而在此之前,人類剛剛經(jīng)歷過一場巨浪滔天的大洪災。這場洪災,發(fā)生在距今八千年到一萬四千年前。這場洪災,就是世界東方與西方共同遭遇過的史前大洪水。古巴比倫的《季爾加米士史詩》在記載這次大洪災時說:“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的所有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公元前3500年前的蘇美爾泥版文書記載:“那種情形恐怖得讓人難以接受,風在空中可怕地呼叫著,大家在拼命地逃跑,向山上逃去,什么都不顧了。每個人都以為戰(zhàn)爭開始了!
在中國,《山海經(jīng)》《孟子》《淮南子》也都對這次史前大洪災有所記述。從中國遠古神話中的女媧補天、摶土造人、精衛(wèi)填海,西方《圣經(jīng)》里的諾亞方舟、亞當夏娃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那場在古巴比倫人、古印第安人、古墨西哥人、瑪雅人及古代中國人記憶深處留下恐怖、絕望陰影的大洪災的影子。
那個時代,人類還處在漫長而昏暗的混沌時代。一場來歷不明的大洪水突然席卷北半球。洪峰以雷霆萬鈞之勢咆哮著沖向大陸,吞沒了平原谷地,世界一片汪洋。《圣經(jīng)》對這場人類空前浩劫描寫得更具體:“在2月17日,天窗打開了,巨大的淵藪全部被沖潰。大雨伴隨著風暴持續(xù)了40個白天和40個黑夜!薄渡胶=(jīng)·海內(nèi)篇》說:“洪水滔天,鯀竊息壤以湮洪水。”
這場大洪災,應該是持續(xù)了很長時間。根據(jù)中國神話故事及各種典籍透露的信息可知,中國大地經(jīng)歷這場大洪災的時代,大概是距今七八千年到一萬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而我們看到,在中國真正有人開始迎擊這場洪災,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卻是在帝堯時代。鯀是大禹的父親。在鯀生活的時代,黃河流域正飽經(jīng)洪水之患。鯀受帝堯之命治水,無功而死,將治水的薪火傳給了兒子禹。從大禹導流遺跡遍布中國北方與南方幾乎所有重要江河湖澤來看,這位受命于危難之際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水利專家,應該是在史前大洪災后期登上歷史舞臺的。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大禹時代的渭河到底如何浩浩蕩蕩,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大洪災來臨前,這里的山坡和叢林里,已經(jīng)有自甘青高原遷移而來的西羌與西戎部族居住。依靠渭河豐沛的水資源,他們在山坡游牧、在山林狩獵,并打造出了可以用來生產(chǎn)與生活的石刀、石斧。那個時候生活在渭河源頭高山上的原始居民,尚處于漫長的舊石器時代。這時候,這些后來被證實是炎帝部族先祖的先民,還不曾預感到一場巨大災難即將來臨,更不曾有過或是被迫、或是自愿順渭河而下,一路背井離鄉(xiāng),向著關中和更遠的山東境內(nèi)長途遷徙的想法。
災難是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來臨的。滔滔洪水從鳥鼠山、豁豁山、露骨山,以及其他渭河支流發(fā)源的溝壑山嶺之間咆哮而來。山川被淹沒了,大地被淹沒了,連平日里他們放牧、狩獵的低矮山丘,也被突如其來的洪水轉(zhuǎn)瞬吞沒。奔騰呼嘯的水面上漂滿了馬鹿、熊豹,甚至老虎的遺骸,更弱小的動物在洪水襲來的一瞬間來不及哀鳴就葬身巨浪,沉沒于汪洋之中。突然變得低矮的天空下,驚慌失措的飛鳥無所適從地亂飛,尋找可以棲身的樹枝和山崖。本來習慣了臨水而居的人類完全被這場無休止的洪水擊蒙了:棲身之所被洪水吞噬,老弱病殘者葬身水底,年輕力壯的被巨浪追趕著,朝高山之巔拼命逃生。洪水開始退卻的時候,這些來自更遠的西部高原、后來被稱為羌或西戎的渭河源頭土著,面對一片狼藉的家園,不得不忍淚東遷。
這一次遷徙,大概是華夏部族的原始居民沿秦嶺、渭河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東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