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及鄰域分布不同性質和不同層次的構造單元。在歐亞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和菲律賓海-太平洋板塊以及特提斯洋多板塊匯聚及多動力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區(qū)域背景下,南海地質構造圖以“地球系統(tǒng)多圈層構造觀”和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遵循深部控制淺部、區(qū)域約束局部和海陸統(tǒng)籌的研究原則,將南海及鄰域劃分為三級構造單元,其中一、二級為大地構造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發(fā)育最完善、最復雜的邊緣海,因其特殊的地質構造位置、自然資源稟賦以及地緣政治格局,備受國際地學界、資源企業(yè)以及政府機構的關注。20年來,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統(tǒng)一部署和領導下,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持續(xù)而系統(tǒng)地對南海及鄰近海域開展了多手段、全方面、立體式的海洋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海量的實測地形、單道地震等數
本圖集以地球科學系統(tǒng)科學和板塊理論等現(xiàn)代地學理論為指導,以數十年來累積的實測數據和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收集海域及鄰近陸地各類地質資料,運用當代先進的編圖方法和成圖技術編制而成。內容包括南海及鄰區(qū)地形地貌、南海及鄰區(qū)晚第四紀地質及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南海及鄰區(qū)地層與沉積特征、南海及鄰區(qū)地球物理場特征與深部構造、南海及鄰區(qū)地質
圖集在全球微板塊構造理論的基礎上,以基礎地質的本質過程為出發(fā)點,通過地質對比研究,探索全球微板塊構造理論的前沿問題和發(fā)展趨勢,認識全球微板塊構造演化對能源、資源、災害分布的制約。依據全球尺度的P波層析成像模型—MIT-P08模型,通過GMT軟件為成圖手段,突出全球微板塊構造和典型構造系統(tǒng)的地質學術觀點表達,形成清晰規(guī)范
《南海沉積物類型圖》(1:100萬)共分8幅,是根據我國幾十年來實施的多個海洋調査專項及其他調査研究項目獲取的9090站沉積物實測數據,并結合收集的數據資料編制而成的首幅覆蓋整個南海的沉積物類型圖,反映了南海沉積物的分布格局和變化規(guī)律。本圖說明書在詳細闡述沉積物類型、粒度參數和沉積速率的基礎上,揭示了南,F(xiàn)代沉積物分區(qū)
《中國海洋文獻叢刊》(全四十冊)一書收錄歷代海運文獻58種,包括《沈文肅船工奏稿》《關稅成案輯要》《各關稅務清冊》《比較進口貨稅清冊》《宣統(tǒng)元年通商各關華洋貿易論略》《浙海鈔關現(xiàn)行收稅則例》等古籍,除原版影印外,整理者還對每種古籍寫了提要,簡明扼要說明古籍基本情況以及書目內容。本書對研究明清兩代的漕船及其運行體系、海關
《南海南部海域海底地理實體圖集》包括了313項海底地理實體,按照地理實體的地貌形態(tài)、規(guī)模大小和主從關系,可劃分為3級,其中一級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共1項(南沙陸坡),二級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共11項(盆西峽谷、盆西南海嶺、中建南海盆、萬安海底峽谷群、廠雅斜坡、南薇海盆、南沙海槽、禮樂西海槽、禮樂斜坡、長龍海山鏈、飛龍海山鏈),
《渤海、黃海和東海沉積物類型圖》(1:100萬)共分6幅,是根據我國幾十年來實施的多個海洋調查專項及其他調查研究項目獲取的17145站沉積物實測數據,并結合收集的數據資料編制而成的,反映了中國東部海域沉積物類型的分布格局和變化規(guī)律。本圖說明書在詳細闡述沉積物類型、粒度參數和沉積速率分布特征的基礎上,揭示了渤海、黃海和東
本選題收錄南海所從10個不同方面開展對于印度洋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對于在印度洋開展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海洋資源勘測與開發(fā)、海洋環(huán)境保護、海洋減災防災等工作,具有巨大的參考價值。
本圖集為西南印度洋海底熱液活動多學科綜合研究成果,是海底熱液活動研究和區(qū)域海底調查的基本資料。本圖集繪制了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及多金屬硫化物研究區(qū)的水深、地質、地球物理、水文、氣象和生物等調查研究成果,為我國在SWIR礦產勘查提供實際材料,并為推動SWIR研究提供基礎資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