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媒介在建構“國民意識”、制造“時尚”與“潮流”的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學”。一個簡單的事實是,“現(xiàn)代文學”之不同于“古典文學”,除了眾所周知的思想意識、審美趣味、語言工具等,還與其生產過程以及發(fā)表形式密切相關。報章等大眾傳媒不僅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寫作者的思維與表達。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大眾傳媒,不僅僅是新聞史家
本書以春園和魯迅的作品作為中韓近代文學的出發(fā)點,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依據(jù)20世紀韓國的春園、魯迅作品的接受與研究的相關史料,闡明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同質性和異質性,找出兩國近代文學,特別是初創(chuàng)期的內在本質,為兩國近代文學個別研究提供線索;同時還探究了中韓兩國這種文學演變的軌跡,解釋其形態(tài)、同質性和異質性的形成原因,從整體
本書由新文學學會組織編寫,設有多個專題,如“作家語錄”“文學新勢力”“詩人檔案”“新文學史家訪談錄”等。本期重點推介了作家文珍,詩人辰水,新文學史家郜元寶等,并對近現(xiàn)代文學與文獻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舊體詩詞研究等主題推出系列文章,另有針對現(xiàn)當代文學一些人物和現(xiàn)象的評論。本書為編者經心所輯,所選文章主題鮮明,理論扎實,材料豐
本書主要對現(xiàn)代漢語言文學進行了分析,對其多維視角展開了深入研究。首先闡明了漢語言及其文化內涵,并展開了關于漢語言字詞的相關研究,介紹了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概況,探討了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多維創(chuàng)作,分析了漢語言文學的多維風格,討論了新媒體視域下的漢語言文學,最后多維探索了漢語言文學的未來走向。
本書以河北省實力作家阿寧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力圖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解讀阿寧的創(chuàng)作道路、作品藝術特色、文化意味及創(chuàng)作理念等。作家阿寧及其作品前期研究較少,本書研究力求創(chuàng)新,彌補研究的不足,為河北省文學和保定市地域文學的研究提供理論貢獻。
本書探討了20世紀上半葉(1900-1940)中國與西班牙的文學交流及其影響。在此期間,兩國都身處政治、經濟、文化危機,同調相引、心靈感應,產生了兩國文學交流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文學關聯(lián)。此次文學交流對話方式多樣,參與者重要,影響巨大。以魯迅為首的一批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家將幾十位西班牙作家的作品譯介到中國,而此時期中國文學對
本書分理論·探索、名作·欣賞、小說·評析、文章·觀點、詩歌·評論、年度·王佐紅、年度·房繼農、年度·楊風銀、作家·批評等板塊,集中展現(xiàn)了2022年來寧夏文學藝術評論界的成果。具體內容包括:重溫《講話》偉大精神用心用情抒寫新時代;文藝評論莫施“障眼法”;江山如此多嬌——略談毛澤東的詩詞創(chuàng)作等。
本書共六輯,收錄了《語言與世界的直接關聯(lián)——胡曉光詩歌近作閱讀隨感》《怎可區(qū)分夢與現(xiàn)實——讀安綱的長篇小說<生活>》《風險社會與驚險想象:科幻文學的現(xiàn)實意義》《仿佛宿墨寫人物——汪菊珍散文集<東河沿人家>的語言特色》《書法的音樂性芻議——兼評謝繼東的書法創(chuàng)作》《黃石的“含金量”》等文章。
本書圍繞作者近幾年來從事文學批評、學術研究的三個主要領域:當代河南文學批評、八十年代文學研究和新世紀文學批評展開。在當代河南文學批評部分,主要收錄老一代河南作家白樺、張一弓、田中禾、李佩甫等人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河南年輕作家梁鴻、喬葉、鄭在歡等人最新作品的批評文章。在八十年代文學研究部分,主要涉及中國現(xiàn)代作家在八十年代創(chuàng)
本書主要介紹《文選》的編纂者、成書年代、內容與編纂思想,按歷史年代分別敘述隋唐文選學的成立及《文選》的經典化、宋元文選學的新內涵、明代《文選》的刪節(jié)與評點、登峰造極的清代文選學,闡釋新文選學的形成與當代文選學的發(fā)展。本書通過對歷代文選學的梳理,考察《文選》這部經典生成、成立、強化、維系乃至消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