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構思精巧、文句啟發(fā)人心的通俗讀物,同是也是一部對人類社會、文明、歷史、科技、環(huán)境等多方面展開反思的進步讀物,不僅梳理了人類自石器時代直至21世紀的今天,文明發(fā)展中所經歷的好與壞,還通過對這些事件的反思,提醒今日的人類在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中,不要跌入進步陷阱,最終導致人類文明的滅亡,以及人類物種的滅絕。本書原版出版
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凝練民族精神,實現(xiàn)民族文化思想領域的“中國化”,構建人文社科領域的中國話語等,成為新時代中國人文社科學者的使命,本書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為主題,主要包括中國民族學之創(chuàng)造型闡釋的民族學轉型發(fā)展,新時代特色的民族思想文化成果,以及有批判意
本書為文學人類學研究領域論文集,聚焦當代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前沿,探索跨學科研究模式,突出跨文化研究視野,涉及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批評、文學人類學田野考察、口頭傳統(tǒng)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世界少數(shù)族裔文學研究、神話與歷史/科幻、社會記憶與身份認同、跨文化比較等主題,展示了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四川大學中國多民
本書中,索威爾的核心觀點認為,無論是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還是漫長人類歷史進程中的某一次轉折,不同種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在歷史的劇變中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理解文化資本對一個民族或一個文明社會的經濟命運的影響為何遠遠超過政治、偏見或基因,而認識到這一點,不僅有利于我們認識差異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們盡可能避免因文化
這是一個關于圣徒和間諜、漁民和海盜、商人和掠襲者的故事,講述了他們如何大膽地穿越北海,建立世人熟知的世界。羅馬帝國謝幕時,北海沿岸還是偏遠的蠻荒之地,處于世界的邊緣。千年之后,這一地區(qū)成為全球各帝國的中心。英國歷史學家邁克爾·派伊將這種轉變歸功于北海的潮汐和風暴。他生動描述了中世紀北海一帶的生活,重新發(fā)現(xiàn)了那個失落的世
本書綜合運用科學知識圖譜法、文獻資料法、內容分析法、文獻計量法、統(tǒng)計分析法、總結歸納法等相關理論與技術,從研究概況、合作網絡、情報來源、知識基礎、研究熱點與前沿等六個方面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文獻進行科學計量和可視化研究,勾勒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知識特征和知識基
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及其核心要義;第二章唐以前青藏高原地區(qū)與內地的交往交流交融;第三章唐宋時期西南邊疆的開拓和高原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第四章元明時期開啟西藏與內地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新紀元;第五章清朝時期西藏與內地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走深充實;第六章民國時期西藏與內地交往交流交
本書從人類固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這兩個品質出發(fā),對技術與時間在人類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重新討論,從而建立技術與時間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間新的關系;并從現(xiàn)代技術發(fā)展的角度,對人類之本提出了新的見解;對人類原有的特定記憶、種族記憶及個體記憶逐漸為新生的機器記憶所取代的社會現(xiàn)狀,進行了深刻反思;也描述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尤
本書將傳統(tǒng)的精英思想史與“新文化史”的有關方法結合起來,對現(xiàn)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孕育、形成、發(fā)展及其內涵,作了系統(tǒng)深入的整體性考察和闡釋,既注重歷史脈絡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發(fā)掘解讀,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視剖析,也重視國家體制、政黨政策、關鍵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響和意義分析,并努力呈現(xiàn)了此一觀念得以社會化的諸多歷史面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因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期的時代需要,因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推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時代需要,與時俱進地對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該重要思想具有嚴密科學的邏輯體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