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動是轉型期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外來人口,尤其是農民工涌入城市,加劇了社會多元化的可能,同時也為不同社會群體間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契機。本書將以沖突和融合為切入點,基于對一系列微觀社會調查與宏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分析,討論轉型期人口社會流動的渠道及其市民化問題。全書將分析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農民的職業(yè)選擇及其過程,并
本書在借鑒國內外有關性別失衡演變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性別比偏高的現(xiàn)實和特點,構建了性別失衡演變的分析框架,并應用該框架分析了我國性別失衡的演變,包括性別失衡演變、空間視角下的演變和時間視角下的演變。具體來說,本書在分析國內外已有研究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將時間和空間視角與RWA理論結合研究性別失衡演變的機制,利用該機
《2018版中國大中城市健康老齡化指數(shù)報告(2017-2018)/健康老齡化藍皮書》著眼于國際視野,以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倡導的“健康老齡化”為主線,在國內首次將這一概念植入城市治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議題,闡述了人的健康老齡化與城市發(fā)展的關系!2018版中國大中城市健康老齡化指數(shù)報告(2017-2018)/健康老齡化藍皮
本書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滇藏緬印交角地區(qū)交流互動 發(fā)展史研究(15ZDB122)和中緬泰老黃金四角跨流域 合作與共生治理體系研究(16ZDA041)資助
我國人口生育政策制定和調整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人口學家田雪原研究員自1977年以來,在人口研究領域辛勤耕耘,不斷求索,特別是對人口政策、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可持續(xù)發(fā)展諸問題長期關注,貢獻甚多,在我國新時期人口學恢復和重建過程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值此田雪原學部委員八秩華誕來臨之際,擬編輯出版《社會變革與轉型中的人口問題研究田雪原學部委員八秩華
《世紀大遷徙》一書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紀錄片再現(xiàn),是對紀錄片腳本的再創(chuàng)作,四集分別為大潮、支撐、變革、融合,這部分把解說詞、專家發(fā)言等內容有機結合,將出鏡專家、紀錄片截圖、重要場景畫面,與文本進行穿插設計,使讀者在閱讀中體會到書影同步、身臨其境的效果;在天頭地腳使用紀錄片片頭作為裝飾,使圖書與紀錄片風格相呼應,實現(xiàn)了
20世紀的經濟政策為什么在21世紀的今天無效?因為高欲望社會正在向低欲望社會投降。 日本經濟持續(xù)低迷25年,任何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果都微乎其微,整個社會進入低欲望狀態(tài)。而事實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國民對未來生活感到不安,從而選擇只存錢不花錢,導致經濟長期低迷。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深刻分析日本經濟持續(xù)低迷的根本原因,并從政
《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研究》的基本定位是:以人口均衡型社會為研究對象,以人口內部均衡為中心,以人口外部均衡為約束,以指標評價體系為主線;基于人口失衡與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從人口適度、人口結構、人口分布決定人口發(fā)展的內部均衡與基于經濟、社會、資源環(huán)境、制度影響人口發(fā)展的外部均衡揭示可能實現(xiàn)“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內在原因與外在條
本書研究時間的起點為1861年,而終點為1936年。由于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等大城市相繼淪陷,來自北部與東部的難民或人流使得1937年漢口人口急劇陡增,以及此后數(shù)年漢口的人口增減,基本上都屬于非常態(tài),而1936年前漢口的人口變化大體上可視為常態(tài)下的狀態(tài),故本書的研究時段設在1861-19